广播剧《天堂来电》中武大梅的人物塑造

2021-11-14 07:45孙丹桐刘丽梅
戏剧之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演播广播剧听众

孙丹桐,刘丽梅

(吉林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抓住人物特点

广播剧是适应广播电台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是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的戏剧形式。与影视化作品相比,失去视觉效果是广播剧的最大弱点。影视化作品可以通过人物外在形象、肢体动作以及语言状态等直观地感受人物特点。而广播剧可以通过声音造型、声音高低,语速快慢的变化,充分调动受众的想象力来塑造人物,从而使人物对话更加丰富且有层次感,展现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演播者拿到剧本时要通读剧本,理清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关系,分析人物特点,确定人物基调,把握艺术创作中角色的思想、感情变化的主要趋势和特征。以广播剧《天堂来电》为例,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从人物外形看

人物的外部形象不仅包括身高和外貌形象,还包括年龄、工作以及人物背景。通过研读剧本发现,武大梅与记冰是一对恋人,记冰37岁,所以可知武大梅年龄与之相仿。由于武大梅在向记家人索要赔偿被拒绝时,前后的态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可以推测武大梅的家庭为工薪家庭。武大梅本人也是普通的上班族。所以从这一系列的分析中得知,武大梅的性格是朴实、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安于现状同时也有懦弱、怕承担责任的一面。

(二)从人物语言看

由于广播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难免会产生割裂感,所以进行角色塑造时其声音形象尤为重要。受众可以从角色发声的音色、音域以及说话的习惯、口音、停顿,语气来感受人物的性格、年龄以及社会经历等。还可以从人物的语言中,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如广播剧《天堂来电》中武大梅的台词片段:

例1:大梅子:“他同学爱人要我赔偿,我拿啥赔偿呀?她说我要不赔,就找你们赔。这就找你们来了。”从这一句台词中可以感受到武大梅懦弱、怕承担责任以及遇事慌张无主的性格特点。

例2:大梅子:“大姐,我虽然没和小冰领结婚证,但在法律上也是事实婚姻,你们拿我当什么了?保姆?情人?你们文化人就这样想问题的吗?我看你们不比我们强多少?说我们没人情味儿,你们的人情味儿在哪儿?让我们出去?我是谁?我应该是谁?你们现在要把我扫地出门!我告诉你们,没门儿。”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大梅以前和记冰在一起时,是一个不计较小利的人,同时可以感受到她与记冰是真心相爱的。当她发现自己需要面对巨额赔偿的时候,虽然记家人拒绝给予帮助,但是她最终也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可以看出武大梅的本质是十分善良的。

二、感受人物情绪

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要求语言要个性化、口语化,吐字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情感。所以在演播中,也要时刻注意角色的情绪变化。即在不同情境下,要抓住角色的内心想法以及变化,并通过该角色的台词将其表达出来。由于广播剧只拥有听觉手段,所以听众在建立画面时非常困难,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也非常困难。只有通过熟读剧本,感受人物情绪、对角色背景进行剖析才能够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广播剧《天堂来电》为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为动作加强人物情绪

由于广播剧只有听觉手段,其中的很多动作无法表现出来。为了能让受众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就要让受众“听”到动作。语言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的“动作”。广播剧是以声音为主导的,当没有画面支持时,如何来调动听众的想象思维呢?播者可以通过自己对声音远近、状态的控制来为受众传送“画面”。例如以下广播剧《天堂来电》所选片段:

例3:大梅子:“午夜12点,小冰开车送他同学回宾馆,到了净月大道,路上没有几辆车,他就加速了。”这一部分是武大梅对事故的回忆,所以在声音上要低沉,语速缓慢,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带给听众回忆的感觉。听众由此可以联想到武大梅此时是坐在沙发上,双手扶着膝盖用陈述性的语气来讲述这件事。

例4:“……就在这时前边有一辆大货车,距离能有50米左右,小冰把油门当刹车,一下子撞到了大货车的后面,车头钻了进去。我和他爱人没什么事儿,他俩当场就死了!”这一部分武大梅所转述的是当晚事故现场,可以从她的台词中感受到她对这件事情的恐惧。由于她的恐惧可能就会引发她的肢体动作。如捂嘴、颤抖,呼吸混乱等。所以播者在演绎这段作品时,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调动情绪。通过控制声音、气息,并结合自身的局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出此时的人物动作。由于武大梅转述的是车祸现场,所以很容易让听众联想到,此时的武大梅是双眼紧闭,亦或是双手捂面,十分痛苦地说出这段台词。

(二)心理活动推动人物情绪

心理活动对人物情绪的影响也非同小可。正如焦菊隐所说,“就是语言所代表着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所以不只是通过对话能“听出”人物在干什么,什么表情状态,也要听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通过心理暗示影响其情绪、行为和语言等。复杂的心理活动离不开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和人物基调的确定。在《天堂来电》中亦是如此,通过剖析人物台词得知,武大梅起初并没有想向记家人索要赔偿,直到同车的死者家属向她索要赔偿,而自己又无法负担,走投无路时才来向记家人提出赔偿的要求。在听到记家人把自己划为外人,将责任撇得干干净净的时候,武大梅的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梅子:“……你们拿我当什么了?保姆?情人?”在武大梅的内心世界里,从没想到过记家人如此无情地对待自己。所以武大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是从刚开始对记家人的尊敬和依赖再到惊讶和不解。一连串的质问体现出了武大梅的不甘心。

(三)语言气息展示人物情绪

广播剧演播过程中,由于听众无法看见画面,所以气息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播者可以通过对语言气息的转变来实现情景再现,把故事推向高潮。

所以当记冰同学的家属向武大梅索要巨额赔偿时,她的内心是慌乱无助的,可以想到当时武大梅的面部表情,呼吸应该是急促的。

如例3中的台词片段,前一部分的台词为回忆的部分,所以采用半气半声,语调低沉的方法将听众带入情境中。后面的部分随着语气的加强,气息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害怕导致声音越来越弱,气流越来越强,体现出武大梅内心的恐慌。

大梅子:“……你们文化人就这样想问题的吗?我看你们不比我们强多少?说我们没人情味儿,你们的人情味儿在哪儿?……”

这一段话是武大梅情绪、气息波动较大的一段台词。在听到记家人说要把自己扫地出门时,因为情绪激动,呼吸变得急促。而后她的这种情绪由生气转为愤怒,所以此时需要运用大量的气息来配合她的声音渐高渐强,最终达到情绪和声音的爆发点。

三、推动戏剧情节

人物对话是推动广播剧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本剧中,笔者通过对语言节奏的改变来推动戏剧情节。

在演播过程中,语言节奏尤为重要。播者要根据其具体情境来控制言语节奏的快慢,从而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如果在一部作品中,所有的人物语言节奏都一致。那么这部作品所呈现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只有语言节奏张弛有度,这部作品才更有生命力,也能够充分地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首先,在广播剧的演绎中,语言节奏有很多作用。例如:可以更生动塑造人物形象、调动听众的想象力等。其次是通过分析当下的故事情境,来正确判断语言节奏的速度,例如以下所选片段。

武大梅:“那天晚上,记冰的同学和他爱人来了,晚上记冰开车拉着我带他们夫妇俩去狗肉馆儿吃饭,开始喝的啤酒,……俩人一仰脖儿,都喝进去了,这就开始又唱又跳,又搂又抱,我们俩怎么也劝不住了……”这一部分是武大梅回忆当天晚上的情景。由于角色是边想边说,所以此时的语速是缓慢的。还原了当晚的情境,给人一种回忆的感觉。

当武大梅讲述车祸发生的那一瞬间时,在语言节奏的处理上采取停连的方式:我和他爱人/没/没什么事儿,他俩//当场//就……死了!这种节奏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了她内心的恐惧和不可思议。

由于接下来武大梅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笔者将她的语言节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刚开始的部分“大姐,我虽然没和小冰领结婚证,但在法律上也是事实婚姻,你们拿我当什么了?”是慢速的质疑,语言节奏保持正常即可。

“……让我们出去?我是谁?我应该是谁?你们现在要把我扫地出门!我告诉你们,没门儿。”经过这一连串的反问句式,将人物情绪推到高潮、气氛烘托到高潮,所以这一段台词的语言速度也要相应加快,从而做到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四、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不同的演播技巧来塑造人物,使人物立体化展现在听众脑海中。广播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呈现给听众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好的人物形象塑造不仅能使广播剧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反射出剧中人物性格的多样化,也能提升广播剧的可听性、陪伴性。

广播剧演播非常考验演播者的综合能力,要求播者有着极高的播讲技巧和专业素养,抓住人物性格,掌握故事节奏。播者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从而能为听众传递优质的故事,呈现听觉盛宴。

猜你喜欢
演播广播剧听众
声入人心
——剖析有声小说演播技巧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