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照与实践图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历时性演变

2021-11-14 12:01沈正赋
声屏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新闻宣传群众

□ 沈正赋

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中,群众路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众路线既包括党的群众观点,也包括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狭义的群众路线是指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来自党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精神法宝。

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提出和理论阐释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决定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段论述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即党对群众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基本工作方法进行的总结和概括。党的八大党章的总纲中虽然第一次写入了“群众路线”,并对党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的实现,都要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活动,都要通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自觉的努力。因此,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但是,对于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八大党章既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具体的内容进行阐释。直到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从定义的角度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的阐述和概括。至此,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在内容阐释和文字表述上才得以正式、完整地确立下来。

至于群众观点,学界普遍把刘少奇对群众观点的阐释视为最权威的理论解释。1962年1月,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学者们认为,刘少奇这一群众观点主要体现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解放自己”“向群众学习”等四个方面。

概而言之,群众观实际上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人们的头脑中的集中反映,是人们关于群众工作的基本态度、观点和看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就是党的主要领导人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理论认知和行为实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提出到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实践,已经成为我党历史上的一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新闻传播领域的群众观是中国特色新闻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诉诸于新闻执政的理念与方针,并落实到我国新闻传播工作之中,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一直是指导和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萌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肩负初心与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通过创办进步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借助新闻舆论的力量凝聚思想共识,推动社会进步。

一、陈独秀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国民”意识至上。早期深受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影响的陈独秀,认定报刊具有广开风气、传播信息和通达学问、开启民智的两大功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舆论思想。1903年,陈独秀在《国民日日报》的发刊词中把记者、报刊与国民立场紧密结合起来:“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他充分肯定了能够代表国民意志的报刊的影响力、号召力和社会干预作用。正因为如此,陈独秀极力主张办报并亲自实践。1904年,陈独秀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撰文称:“各处维新的志士设出多少开通风气的法子,像那开办学堂虽好,可惜教人甚少,见效太缓。做小说、开报馆,容易开人智慧。”并坦诚自己开办这份报纸的两个具体目的:“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第二是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些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这既是陈独秀非常朴素的办报观,也反映了他的新闻传播群众观。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当地一些开明的地方官吏甚至用此报来开通明智,如绩溪县的知县就把该报“捐廉购办,随同官报发行,叫人采取”,并告示群众:“俗话报门类极多,言词极浅,近年时政以阅此报为宜。”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力图通过办报刊进行“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启蒙,唤起青年的思想觉悟,造成新的多数优秀国民参与政治即国民运动。《新青年》从第一卷第一号开始特设“通讯”一栏,专门刊载编者与读者和作者的往来函件,发表在该栏的一些信件反映了当时进步青年要求变革的心愿,进一步阐发了《新青年》所宣扬的观点,并和读者展开平等的讨论,也对错误思想进行无情的驳斥。由于这种通信引出了许多新的论题,也吸引了更多新的有远见的作者,进而为进一步办好刊物增添了活力、储备了人才。

特别是后来陈独秀和李汉俊创办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陈独秀亲自为创刊号撰写了《两个工人的疑问》一文,宣传“劳动神圣”。《劳动界》通俗流畅的语言深受当时工人阶级的欢迎。1920年9月,上海杨树浦路电灯厂一名工人曾致函陈独秀称:“现在有了你们所刊行的《劳动界》,我们苦愤的工人,有话可以讲了,有冤可以伸了,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啊!”可见,这本进步刊物在当时的工人中所享有的影响力及其受欢迎程度。

二、李大钊的新闻传播群众观:“以民生为念”。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者和杰出的政论家,李大钊在新闻传播中的群众观体现在他的一系列办报理论与实践之中。1922年2月12日,李大钊在北大新闻记者同志成立会上的演说中就新闻记者和媒体的社会责任进行阐述指出:“新闻记者的责任,于纪述事实以外,还应该利用活的问题,输入些知识。……一切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觅得机会,利用一种活的事实,输入给大家。”“遇有国民的运动发生时,我们总可以定一大目标,共同进行,以尽指导群众,而为国民的宣传的责任。”李大钊认为,报道新闻、开导国民是报刊最重要的职能。报纸最普通而且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用有系统、有趣味的笔法“尽力把日日发生的事实,迅捷的而且精确的报告出来,俾读报纸的人们,得些娱乐、教益与知识”。在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中,“大家”“国民”“人们”等意识在李大钊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李大钊曾经说过:“知识充矣,苟临事接物之际无诚笃之精神以贯注之,或权谋数术以试其诈,或虚与委蛇以从其情,若而人者,虽能欺饰于一时,不能信孚于有众;虽可敷于俄顷,不能贯彻乎初终,此亦政家之所忌也。”言外之意就是政论家必须取信于大众,自始至终对大众负责。作为报刊政论家,李大钊办报著论的目的非常纯正,始终以人民大众代言人的身份来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谋求人民大众的幸福。他在主编《民治》时,下笔立论“造意树义,一以民生为念。”他主编的《民彝》旨在表达民意。他主编《晨钟报》,以“青年之友”“青年之舌”为职志,激励广大青年为再造青春中华而奋斗。他创办无产阶级报刊,引导知识阶层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做工农大众的喉舌,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工农大众之中。大众的意识已经渗透到李大钊的思想深处,成为行动的主宰。他在回答日本《报知新闻》记者关于社会理想为何时不假思索地说:“与大多数人民一道,为推翻欺压人民的军阀和机会主义的政客,把政权夺回到人民手中。”

三、瞿秋白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开展“普罗新闻学运动”。1923年6月,《新青年》由月刊改为季刊在广州创刊,成为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瞿秋白担任主编。瞿秋白在发刊词《〈新青年〉之新宣言》中宣称:“要与中国社会思想以正确的指导,要与中国劳动平民以智识的武器”“助受压迫被剥削的平民实际运动之进行”。瞿秋白思想中的“平民”意识已经渗透到他办报的言行之中。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瞿秋白受命创办主编中共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他以发扬“民气”“作被压迫民众的喉舌”为《热血日报》的职志,深入了解读者的要求,反映读者的心声,依靠读者办报。他指导报纸详尽揭载“五卅”屠杀真相,报道上海总工会、工商学联合会等组织“三罢”活动消息,评述运动的性质、做法、存在问题,反映读者在反帝斗争中的觉悟。报纸出版不久就收到大量读者的来信来稿,为此该报专门开辟《呼声》副刊,尽量刊登读者来信来稿;同时还为这些来稿配发了编者按语,认为从“这种民众中发出的反抗声”中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反帝国主义的思潮已逐渐普遍于一般民众。”

20世纪30年代初,瞿秋白提出了“脸向着群众”的大众新闻思想和“普罗新闻学运动”的口号。他曾经指出:“党的宣传,首先是要脸向着群众,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是在真正广泛的群众之中的宣传武器。这不是给少数革命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之中千分之一的知识程度较高的人看的。这是给真正广大的工人劳动者读的,甚至于不识字的人听的。”他主张报纸要彻底抛弃梁启超式的白话,用群众日常口头上讲的普通话来写。有学者认为,虽然新闻语言的大众化问题早在清末就有人提到过,但是像瞿秋白这样如此具体地阐述它,在中国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宣传上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路线。”1931年秋,瞿秋白在《苏维埃的文化革命》一文中提出了“普罗新闻学运动”的思想,即坚持群众办报的路线。他主张“要建立广大的工农兵通讯运动”“要发展工人报纸和劳动民众的报纸 (普罗新闻学运动)。”1932年3月,他在《谈谈工厂小报和群众报纸》中认为,落实群众办报路线就要“组织自己的访员,自己的通讯员。”“普罗新闻学运动”的口号集中反映了党在新闻宣传领域中的群众路线,他的大众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精华所在。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一方面亲自参与新闻业务实践,另一方面也把党的群众观落实到新闻传播实践之中,体现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新闻传播群众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毛泽东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做“群众的好学生、好先生”。毛泽东是一位精通新闻理论与业务的专家型领导。1948年4月2日,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实现党的目标与任务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在此次谈话中,他首次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谈话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新闻工作者要“向群众学习”:“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建议报社的同志“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慢慢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己成为有经验的人”,从而让自己能够真正“担负起教育群众的任务。”

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切从事宣传工作和报纸工作的人员,要常常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从事报刊工作的人,心里要想着群众,为他们的福利服务,也为教育和组织群众服务。报纸工作本身,也要走群众路线。毛泽东强调,报刊工作者写文章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不能“神气十足”,不能靠装腔作势吓人。他提倡文章应该通俗一些,使读者读起来亲切,引人入胜。在谈到政治家办报时,毛泽东指出,作为教育者,新闻工作者要先当被教育者,先做群众的好学生,然后才能成为群众的好先生。他要求记者常常到工厂和农村去,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反映他们的生龙活虎般的生活。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只有了解实际和群众的需要,同他们心心相印、呼吸与共才能写出好东西。这是毛泽东根据自己切身的新闻实践体会与感受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

二、周恩来的新闻传播群众观:“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周恩来也是新闻记者出身,办过多份报纸,写过大量的新闻通讯,所以对新闻理论与实践拥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1938年4月,周恩来对《救亡日报》总编辑夏衍说:“要好好学习邹韬奋办《生活》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不肯讲的,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周恩来亲自领导《新华日报》办报期间,要求《新华日报》不但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反映人民的呼声。他要求记者在写作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究竟为什么写作,又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并教育编辑部的同志要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只有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才可能写出生动活泼、反映实际生活的文章来。”周恩来建议记者除了采访上层人物外,还要采访底层群众,譬如擦皮鞋的难童、渡口的船夫、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等,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实在没有线索,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些什么,想些什么。”正是在周恩来的要求下,《新华日报》社经常举办征求读者意见活动,认真研究、采纳读者意见,改进报纸工作,并开辟了《读者园地》专栏,专门发表读者关于各种问题的评论和意见,加强了报纸的群众性。

三、刘少奇的新闻传播群众观:让“马克思主义的记者”上路。作为长期分管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在新闻宣传上具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观点,新闻传播群众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开门见山地阐述了党报与读者的关系:“你们写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为看报的人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这段话阐述了党报为谁办、怎么办等关键问题。他认为,党报作为“中心一环”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在党和群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线索的联系作用:“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报纸、新华社。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报纸。人民代表会议开几天就过去了,你们的报纸是天天出版。办报是联系群众很重要的工作,你们就是做这个工作的。”刘少奇在谈话中多次强调党报工作者是“人民的记者”“人民的喉舌”,手中拿的是“人民的笔”“是给人民办报的”。因此,党报工作者要善于“把群众真正的思想搞清楚,把人民心里不敢说的,不肯说的,不想说的,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反映出来。”党报工作者要真正通过细致的采访和认真的调查,“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不是拉杂地而是精彩地反映出来。”“如果能够经常作这样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记者就真正上路了。”1956年,鉴于新华社是为报纸提供新闻稿的机构,刘少奇提出了调查报纸及其读者需要的问题:“你们要调查报纸的读者对象,究竟某一家报纸的读者是些什么人,他们的要求是什么。”有专家研究认为,在党的高级领导人中,刘少奇最早提到调查报纸读者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得到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

一、邓小平的新闻传播群众观:“让人民了解真实情况”。作为一位非常务实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针对我国的成就宣传强调不要说过头话,要让国内外人民了解真实情况。他说:“说得太美满,看得太简单,这一点反映到我们的宣传工作上,就是把我们的国家描绘得如何漂亮,好像现在什么困难也没有了,剩下的就是享福了。”夸大自己的成就,隐瞒自己的缺陷,文过饰非,掩饰错误,就无法起到动员人民克服困难、正视前进道路上存在问题的警示作用。20世纪60年代,针对理论政策宣传上存在思想僵化、分析问题极端化、阐述观点不留余地的现象,邓小平指出:“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地进行宣传呢?……恐怕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存在怎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的问题。”由于一般群众的视野是有局限性的,他们只能看到社会问题的一个或几个侧面,一个人要想全面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往往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新闻宣传就要给群众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完整世界,以便人们全面认识客观事物,这是宣传工作者的崇高责任。邓小平认为,宣传要防止片面性,就要防止给群众只介绍一面,甚至介绍次要的、非本质的一面。新闻宣传工作者要从社会大局出发,把为群众服务作为工作的目的,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地进行宣传报道,揭示事物的本质与主流。邓小平一贯反对形式主义,1992年初,他在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从表面上看,邓小平是在批评新闻文风问题,实际上是在批评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问题。用事实说话是邓小平要求的基本宣传方法。1985年,在回顾农村改革初期人们的担心时,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很显然,邓小平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江泽民的新闻传播群众观:“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江泽民曾经对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四个“路线问题”做出过深刻的阐述,群众路线是其中的路线问题之一。群众路线问题与我们的认识路线密切相关,深入实践就是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江泽民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要求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他指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群众,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群众。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新闻作品写作的原料、灵感、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无尽源泉。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努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他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江泽民非常重视新闻媒体作用和价值的发挥与利用,他在1989年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分析道:作为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新闻媒体,一是“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也就是“上情下达”;二是“能够广泛地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愿望”,这就是“下情上达”;三是“能够及时地传播国内国际的各种信息”,这就是“内外通达”。从而最终实现“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的目的。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同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再次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的精神,应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工作者的“根底”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创造性地提出要打好“五个根底”,群众观点根底就是其中之一的根底。他指出:“要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善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听群众的心声,多写出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好作品来。”江泽民还对新闻宣传的艺术和效果十分重视,他为此多次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他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指出:“各级党委要经常研究讨论新闻工作。……研究如何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效果,把报纸、广播、电视办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读者、听众、观众爱读、爱听、爱看。”1996年,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广大新闻传播工作者“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三、胡锦涛的新闻传播群众观: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坚持新闻宣传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胡锦涛倡导的新闻宣传思想,他在关于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和指示中多次做出过强调。2000年1月,他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搞好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宣传的同时,一定要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形势,看到光明前景,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实际工作之中;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加强工作针对性;把教育引导群众与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2002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要求广大新闻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努力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使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能够回答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要大力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良好氛围,深刻阐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胡锦涛还对新闻宣传作品的传播效果多次做出指示和强调。他指出:“要反映生活、服务群众,创作生产出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要把唱响主旋律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结合好,多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些论述都具体反映出胡锦涛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的新闻传播群众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路线建设,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阐述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这一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重视群众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发展并创新了一系列党的新闻传播群众观。

一、党媒要与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党媒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发挥主流媒体在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建设性作用。长期以来,中央主要媒体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十二个字的要求,即“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其中就把为党为民放在第一位来强调。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调研时,就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在中央电视台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电视台每天面对数亿观众,一定要紧跟时代、放眼全球,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就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由此可见,从新闻媒体到新闻工作者,其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密不可分,是党和人民赋予它们的神圣使命,也是主流新闻媒体与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党媒”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虽然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一度出现过把党性与人民性割裂开来的现象,或者是对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持怀疑态度,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再一次强调:“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在习近平心目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三、网络和网民是新闻宣传工作新的着力点与落脚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媒体及其融合发展日新月异、迫在眉睫,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宣传内容及其方式既构成挑战,也带来机遇,这就是新媒体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互联网思维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拥有的一种新媒介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改变了,那么主流媒体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被社会大众所抛弃。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既存在新闻传播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也存在新闻传播方法上的探索实践。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有人说,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总之,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推动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结语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呈现表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党的新闻传播群众观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历时性的新闻传播群众观的理论观照与实践图景,尤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在新闻传播中的创新,刷新了党的新闻传播群众观的理论视野和思想内涵,既为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生动的注脚,也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理论与实践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新闻宣传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
牢记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