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蒙古族电影的草原符号与空间美学

2021-11-15 00:06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电影文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蒙古蒙古族草原

栾 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人类通过符号赋予日常生活中某些事物以某种感情色彩,也正如此,他将符号学视为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此后,电影学者麦茨在索绪尔所提出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引入了电影符号学的概念。麦茨所提出的电影符号将电影抽象成为一种表达意象、一种没有固定规律的文艺编码,这种符号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重点在于表达叙事以及感情外延。电影中物质化的符号通常由电影影响所具体呈现,是电影叙事与传递感情过程中的物质载体。而在蒙古族电影中,草原符号则作为蒙古族所特有的形象符号,向人们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独有的生活环境与文化信仰,是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必备展示元素。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信息与交通也逐渐便利,新时期下蒙古族题材的电影所呈现出的物质符号也随之增多,这些符号在影像中或直接或隐含地向观众传递着蒙古族人物的状态与情感,为电影增加层次感,同时也传递出蒙古族民族的文化信仰与精神信念。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导演多是通过蒙古民族特有的草原文化符号,展现电影中特有的民族电影美学。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中草原影像符号分析

(一)天空与草地的景观符号

蒙古族最为人所熟知、极具标志性的符号便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晴朗开阔的蓝天、成群的牛羊以及奔腾的骏马,这种大众潜意识下的蒙古族符号组成了蒙古族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观符号。在电影中,这种令人心神开拓的自然风光作为一种特定的景观符号反复出现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之中,成为蒙古族电影特殊的环境标识。与此同时,在游牧民族独特的文化传承之中,自然环境中的天地万物被蒙古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信仰中,将天空视为神灵,将大地视为母亲,是哺育世间万物的长者。也正如此,蒙古族对大自然中的天与地赋予了超然神化般的信仰,从而也造就了蒙古族对待自然与生命独特的认知与信仰,这些极具民族特征的自然环境符号便常常被电影人所运用,借以展现蒙古族人物的生活风貌。在电影中,蒙古族生存于广袤的草原之上,无际的草原与深邃而湛蓝的天空在远处重合,这种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电影中关于草原的景观符号。

(二)蒙古包传递家乡思念

由于游牧的需要,蒙古族生存于草原之上,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便是蒙古包。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移动的家,是凝聚了蒙古族民间智慧与艺术的建筑瑰宝,种类丰富的蒙古包不仅向人们传递与展示着蒙古族特有的建筑历史,更是蒙古族建筑文明的象征。为了便于游牧且满足草原人民随水源而迁徙定居的生存习性,蒙古包被设计为易于拆卸组装,是蒙古族民族建筑特色的体现。除此之外,蒙古包根据太阳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还具备计时功能,汇集了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电影中,蒙古包通常以简约的形态示人,内部装饰也简单干净,符合蒙古族人民对家庭简单、温馨、舒适的定义。通过电影中对蒙古包细节的诠释,可以向观众隐晦地展现电影人物生活的状态、传递出人物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对草原的眷恋与热爱。在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电影创作者无时无刻不依托蒙古包来寄托人物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蒙古服饰衬托人物情绪

广袤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鉴于草原幅员辽阔且海拔较高,具有特殊的环境与气候特征,蒙古族人民为了适应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发明与创造出了蒙古袍并以此来应对草原多变的气候环境,也正如此,蒙古袍作为蒙古族独有的标志性民族服饰,向外人传递出蒙古族人民极具草原文化特征的审美价值观。在蒙古族电影中,创作者通常借助人物蒙古袍的服饰与装扮状态来与人物情绪相互呼应。蒙古袍作为展现人物生活状态的草原符号,能够帮助电影根据剧情需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向观众传递人物情感,使之与电影主题相互映衬与升华。新世纪蒙古族电影中不同的蒙古袍款式,直观地展现了人物不同的物质条件,是反映人物生活质量的重要标识。通过改变电影人物蒙古袍的色彩,也可从侧面映衬出人物生活情绪的变化,再结合草原深远的自然色彩,从而加深观众对蒙古电影草原符号的印象。

二、新世纪蒙古族电影的草原符号与空间美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空间转向”概念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电影研究者对电影空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电影空间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邃的话题,而蒙古族电影因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更是在电影空间设置上别具一格,展示了更多草原文化符号。蒙古民族自古以草原为生,辽阔的草原赋予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民族特性,这个民族具有独特草原文化及民族风俗。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广阔无垠的草原空间与现代度数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就新世纪蒙古族电影的草原符号与空间美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和分析:

(一)壮美辽阔的草原画卷

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就是草原。蒙古民族自古就生活在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空间是蒙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草原作为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蒙古族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展现蒙古草原的空间形状,从而有别于其他的电影,在视觉上展现出独有的视觉艺术效果。在广阔无垠的蒙古草原上,这个民族的人们过着随遇而安的游牧生活。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导演会毫不吝啬地向我们畅快地展示辽阔的草原,弯弯的河流,牛羊在草原中自由驰骋,快意洒脱的自然生活画卷。在这种电影空间的展示中,充分了发挥了蒙古族文化中的草原内涵。在蒙古族电影《天上草原》中,导演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草原自然风光与草原人民生活的真实画卷。在《天上草原》影片伊始,导演就直奔主题向观众展示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丽画卷。茫茫无际的翠绿色草地与五彩斑斓的云彩遥相呼应,在碧蓝的达里湖上空翱翔的一群群鸿雁,骏马在绿色的草原上奔腾驰骋,这些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生活画面足以构建出一幅蒙古民族特有的生活画面。在电影中,导演选择用远景镜头呈现了一年四季草原的风云变幻。在春夏之际,轻盈的绿色是草原的代名词,一眼望去,绿草与鲜花尽收眼底,美如童话般绚丽多彩,让人如痴如醉。秋天,秋风徐徐,黄色逐渐代替了绿色,黄青草像极了波涛滚滚的麦田,一望无际;冬天的草原白茫茫,被白雪覆盖,如一场心灵透彻的洗礼。一年四季,草原在不断变化着色彩,从春天的绿意盎然,到秋天的青黄连天,再到冬天的白野茫茫,但无论草原处在哪个季节,都用它的广阔无垠和生机勃勃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对大自然无限敬畏之情。

(二)社会空间:蒙古民族生活的社会图景

人和人之间都具有社会空间的属性。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概率不尽相同,社会空间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而构成的空间。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空间赋予了蒙古民族不同的社会空间,这种社会空间更为丰富和复杂。蒙古民族的草原社会空间及时反映蒙古民族人与人之间真实生活和相互关系的空间。草原辽阔的生活空间,赋予了草原人民独特的性格特征。在导演塞夫和麦丽丝的电影作品《天上草原》中,通过对故事主人翁宝日玛的性格塑造,将蒙古民族人民骨子里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天上草原》中的雪日干从城市里将被父母抛弃的虎子领回来了。虎子身世特别凄惨,早先被父母直接遗弃,然后就不再说话。在雪日干将虎子刚刚带到草原时,虎子还是有着本能的自我防护意识,对周围环境非常抗拒。随着时间的推移,宝日玛和雪日干的关心和疼爱最终感化了虎子,让虎子重新勇敢地面对新的生活。后来,虎子在那达慕大会上策马扬鞭的时候终于又开口说话了,大声了喊出了“腾格里”三个字。电影通过独特的草原文化符号,展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社会空间。茫茫的草原对人类心灵有着极好的净化作用,辽阔的草原成为真正走进心里的美好空间,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在草原独特的空间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三)崇天尚地的宗教信仰

蒙古民族因独特的草原生活环境,形成了不同于农耕文化的草原文化特征。蒙古民族生活在高海拔地带,气候变化快且冬季异常严寒,因此并不适宜农耕。因此蒙古民族的生产和生活高度地依赖自然,由此也促成了蒙古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蒙古民族崇尚天地,天和地是蒙古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蒙古族中以崇尚爱护自然的萨满教得到了众多的信仰。“万物皆有灵魂”是萨满教的核心观念,由此也形成了蒙古族的崇拜对象非常多。后来随着蒙古民族世界观的逐步统一,腾格里神(长生天)成了蒙古民族普遍的信仰对象,长生天被赋予掌控自然界一切的力量。在电影《绿草地》中,奶奶每天都会祭拜“长生天”,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无助的时候都祈求“长生天”保佑。同时在电影《天上草原》中,宝日玛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会祭拜“长生天”,祈盼“长生天”可以帮助自己化险为夷,渡过难关。这些特有的草原文化符号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普遍地应用,从而更好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社会空间属性。

(四)英雄主义精神

英雄主义精神也是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民族向来崇尚英雄,民族英雄也是蒙古史诗的基调。在蒙古民族中,有很多代表性的民族英雄,如成吉思汗、忽必烈、梅林等,这些人无疑也成为蒙古草原文化的重要符号。除了历史人物之外,现代的民族英雄也是蒙古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电影《老哨卡》中,讲述了驻守中俄边境的蒙古族边防战士阿尔斯营救苏联战士的故事。在中苏冷战期间,在面对苏联战士生命垂危之际,突破了国籍与民族的界限,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苏联战士。这种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蒙古民族的淳朴善良。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和英雄主义气节让蒙古族人民在面对生死关头可以正气凛然,选择大道而牺牲自我。

(五)马文化精神

马也是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蒙古族自古就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身上具备众多的优秀品格,如勇敢、坚韧不拔、温驯忠诚。这些美好的品格都为蒙古民族所崇尚和热爱。蒙古民族的生活离不开马,马可以说是草原文化重要的代表符号。电影《额吉》中,琪琪格玛在收养了上海来到草原的孤儿后,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营养,准备将家里的马换成一头奶牛,但这遭到了丈夫的强烈反对,并说“你可以用我换奶牛,就是不能用我的赛马换”。由此可见,在蒙古人们心中,马有着圣神的地位,可以说马是蒙古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象征。在电影《蓝色骑士》中,马是父亲的精神寄托。在影片最后,父亲选择将自己的马送给儿子,也就是说父亲将全部的精神寄托给了儿子。马作为蒙古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它的呈现也让蒙古族电影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空间美感。当骏马驰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中,给予电影观众一种过目不忘的视觉享受和空间美感。

结语空间美学是电影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与电影内容的展现表达密不可分。在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之中,同样需要合理运用空间美学以展现影片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蒙古民族特有的草原文化符号无疑成为蒙古题材电影空间美学展现的重要工具。通过特有的草原文化符号,赋予了蒙古民族电影更加广阔的视觉空间,让影片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得以升华。

猜你喜欢
蒙古蒙古族草原
讲解《草原图》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蒙古香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可可托海的草原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