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挑战、机遇与路径

2021-11-15 10:06张经武
社会观察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华人华侨华语华文

文/张经武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摘自《当代文坛》2021年第5期)

文学是中国故事的传统载体也是核心载体,中国文学的较强世界影响力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应该立足建设“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顺应“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抓紧机遇,创新传播路径,在新时代取得更多新进展。

挑战

(一)华语水平危机

随着华人华侨连续数代的本土化进程,东南亚华人所使用的语言也不断本土化。除了马来西亚等极少数国家,东南亚华人华侨的总体华语水平大不如前。总体来说,东南亚华人社会正在面临华语水平危机。

东南亚华语水平危机除了与华人华侨的本土化密切相关,还与东南亚各国华语教育的断流与滞后有关。东南亚各国大都经历过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华文学校、华语教育都曾受到排挤、限制甚至禁止。一代甚至数代华人无法获得系统、完整、高效的华语教育,因而不会华语或者华语水平低下。今天,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随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东南亚的广泛开办,主动学习华语的土生华人人数在增加。但是他们学习汉语如同中国人学习英语,是当作外语来学习的,大多数学习者水平偏低,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也极不平衡。

客观存在的华语水平危机为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带来极大挑战。华语水平危机导致华人华侨不具备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学的起码能力。这导致中国文学读者和传播者的锐减,还会进一步导致东南亚华文报刊的危机,从而导致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危机。

(二)华文报刊危机

新媒体时代,许多纸媒纷纷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东南亚传统华文报刊也不例外。具备熟练华文水平的读者锐减,具备较高读写能力的报人和编辑锐减,再加上本土媒体的激烈竞争,东南亚华文报刊大多举步维艰,勉力支撑,正在遭受着生存危机。华文报刊危机使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正在丧失重要传播媒介的支撑,使中国文学和东南亚华文文学正在失去传播阵地和发表园地。

华语水平危机是华文报刊危机的主要根源,由于华人移民和新一代华裔越来越多地使用当地社会主流语言,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华文水平普遍下降,东南亚华文报刊都面临读者锐减的困境。

东南亚华文报刊危机还表现在办报办刊人才短缺、赢利困难等方面。许多华文报刊编辑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这些老编辑的离去,年轻人因为不懂华文或者厌弃编辑工作不能自然接班,一些华文报刊会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另外,因为读者少,报刊发行量少,覆盖人群单一,广告收入低,东南亚不少华文报刊是靠华人华企捐助度日,或者靠华人社团助力经营。一旦让其自负盈亏,华文报刊很可能就逃脱不了破产倒闭的命运。

(三)“图像社会”挑战

新媒体加速了“图像社会”的形成,东南亚社会也不例外。图像社会排斥以书面文字为基本要素的文学艺术,人们更倾向于去消费图片、形象、景观和实物,这也为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带来挑战。

“图像消费”既是“图像社会”无所不在的消费行为,其实也是“消费社会”普遍的消费心理。图像消费越来越成为生产过剩社会中人们消费行为的显著特征,越来越成为人们真实消费心理的写照。人们在“图像拜物教”的驱动下,对图片表现出突出的兴趣和亲和力,各种新媒体中的图片成为无须解释和翻译的世界语言。人们习惯以图像去认知世界和社会,以图像去传播文化和信息。天生模糊诗意的文学艺术在这个时代显得不合时宜。

(四)社交媒体挑战

新媒体时代尤其发达的是社交媒体,人们沉迷于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社交媒体实际上有中国和非中国两套系统,中国人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微信、QQ、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是非中国系统,包括脸书、推特等。东南亚国家普遍使用的社交媒体是非中国系统,只有少数懂华语的网民才同时使用中国和非中国两套系统。两套系统的隔阂会导致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社交媒体中传播的对接障碍和用户兼容问题。

另外,社交媒体成瘾症也成为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一种障碍。因为社交媒体的使用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将原本用于文学阅读与欣赏的时间侵占殆尽。同样存在于东南亚各国网民身上的“社交媒体成瘾症”侵蚀了大量文学阅读时间,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也就得不到受众的时间保障。

机遇

(一)传媒多元化

“传媒多元化”主要不是指“传媒民主”或“文化多样性”,而是指传媒演进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共生逻辑。即新媒体不断产生的结果不是消灭了旧媒体,而是与旧媒体共生,形成新旧媒体多元共生的格局。传媒多元化格局中会有传媒类型发展的强势和弱势之分,也会有传媒力量的分化和凝聚变化。在“传媒多元化”的大背景中,旧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会此消彼长,媒体类型有时会抱团取暖,融合发展,媒体技术也会促进不同传媒之间的跨界传播和融合发展。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这一议题,同样应该放在“传媒多元化”视域中进行讨论。当下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新旧媒体都是渠道和载体。如果只关注新媒体或者旧媒体,难免让问题的讨论流于片面和狭隘。事实上,只要我们的思维足够开放,就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在当下的重要机遇之一就是传媒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

(二)强势传媒的影响

受传媒市场自由竞争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传媒多元化格局中的传媒有强势传媒和弱势传媒之分。强势传媒就是拥有较多受众和强大影响力的传媒,弱势传媒就是受众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小的传媒。在新媒体时代,从传媒类型上看,强势传媒主要指网络传媒和影视传媒,弱势传媒通常是传统的纸质传媒。强势传媒对文学传播产生了双面影响,一方面,削减了传统纸媒文学的地位和受众;一方面,增添了文学传播路径和形式的种种新可能。

在影视传媒的影响下,今天的文学传播高度重视“触电”传播。影视传媒虽然为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作出了较大贡献,但已有成绩无论和美国相比还是和中国自身的文化大国地位相比,都不相匹配,在“触电”传播方式上还具有巨大的努力空间。

在网络传媒的影响下,今天的文学传播高度重视向网络传媒靠拢和融合,进行“触网”传播。今天,“触网”传播不仅涉及线下文学的上网传播,更涉及以网络为工具、以互动为特色、以多媒体为文本特征、以线上为阵地的网络文学传播。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代表网络强势传媒对文学传播的影响。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应该利用网络这一强势传媒取得优势,在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

(三)中国和平发展

毋庸置疑,“中国和平发展”就是正在发生的客观现实。“中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东南亚传播意义重大。“中国和平发展”在当下中国还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虽然已有苗头但还需要较大努力。积极有为科学合理地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中国文学外传,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播主体是华人华侨,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下,这一传统主体不但增强了传播力量,还增添了无比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在今天,东南亚各国还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潮流,那就是土生华人的“再华化”。土生华人绝大多数已经完全本土化,一般不会讲华语,也不大了解中华文化,许多人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有华人血统。当受到“中国和平发展”的激励和影响,有了强烈的血统意识和民族情感,他们不但敢于坦陈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还产生了强烈的重新学习、传承、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情并积极付诸实践。

创新路径

(一)“双语+文学”路径

文学首先是语言艺术,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语言始终是关键。为了实现中国文学的更好更广传播,应致力于“双语+文学”路径的开拓和运用。这一路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华人华侨人群中培养更多既懂母语又懂当地语的“双语华人”,让“双语华人”真正成为传播中国文学的主力军。其二,在东南亚赴中国留学生和东南亚本土汉语学习者中培养更多“双语东南亚人”,让“双语东南亚人”成为传播中国文学的新力量。其三,打造更多面向东南亚的“双语媒体”,突破中国文学传播的语言瓶颈问题,拓宽中国文学传播渠道。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的主要力量就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华人华侨独特的身份特点让他们超越其他群体成为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关键主体。针对东南亚华人华侨“单语华人”过多的现实,东南亚各国华人社团、华校、华文传媒应该通力合作,长远谋划,致力于推动更多“双语华人”的培养。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还应重视非华人华侨的汉语学习者。这类人群主要指在东南亚各国的本土汉语学习者和东南亚赴中国留学生,他们可能成为传播中国文学的新力量。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以及国内各大招收东南亚留学生的相关院校,应该重视培养更多精通中文和东南亚本土语言的“双语东南亚人”。

另外,还应积极打造“双语媒体”,大力建设中文和东南亚本地语对照互动的双语报刊、双语电台、双语电视台、双语电影、双语文艺文学栏目、双语文学书籍、双语教材等媒体或传播平台,突破一直存在的语言瓶颈问题,形成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双语环境”。

(二)“文学图像化”路径

在图像社会,文学为了求得生存与传播,表现出追求图像化的趋势,以适应新的时代。“文学图像化”指的不是文学彻底由语言艺术变成视觉艺术,它指的是文学从创作到出版和传播等环节出现的图像化追求。这种“图像化追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追求图像化效果;二是文学出版追求图像化包装;三是文学传播追求影视化传播。在图像社会,这三种“图像化追求”会让文学传播得更加有效。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也应该重视“文学图像化”路径,让中国文学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得更加有效。

(三)“主体多元化”路径

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涉及众多主体,关键主体是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相关重要主体还有中国政府、中国媒体、中国民间组织和中国教育机构,潜在主体主要有东南亚各国政府、东南亚本土民众和东南亚媒体。我们应注意克服认识上将传播主体单一化和个别化的倾向,即认为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只是华人华侨的事或者只是中国政府的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关键主体华人华侨为主导力量,以相关重要主体尤其是中国政府和媒体为支援力量,以激发潜在主体变成传播中国文学的显在主体为目标,让这三类主体协同合力,和谐共助,一起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各国更深更广地传播。

(四)媒体整合路径

多元传媒共存的时代,每一种传媒都有其独特性。传播中国文学,需要整合各种传媒的力量,实现传媒各尽其用、受众各取所需的理想传播效果。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在传媒整合策略上,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应突出影视传媒、网络传媒等强势传媒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网络传媒中的自媒体传播。优先选择强势传媒不是排斥传统媒体,而是在多元传媒协力共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五)“国别化+本土化”路径

中国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对象不是一个笼统的东南亚地区,而是11个各不相同的国家,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影响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各国传播的主要因素有华人华侨数量、华语教学机构情况、华人华侨华语水平、华文传媒情况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了东南亚每个国家的区别性传播环境。要促进中国文学在不同的东南亚国家传播,需要在媒体策略上有适应不同传播环境的“国别化+本土化”操作。

比如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多,华文教育发达,华人华侨华语水平较高,华文传媒影响力强大,是中国文学传播环境最好的东南亚国家。各传播主体需要在两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充分利用马来西亚优良的传播环境,增强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主动传播意识;二是发挥马来西亚的典范作用,带动其他东南亚国家优化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播环境。

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华语水平虽然较高,但偏于听说能力,读写能力较弱;但该国华文传媒较为发达,政府倡导双语学习,具有中英文双语环境优势。由此,应该发挥新加坡华文传媒的自身影响力优势,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华语学习,培养更多精通中英双语的新加坡“双语华人”,最终促进中国文学在新加坡的传播。其他各类传播主体也应该主动利用新加坡的双语环境优势,积极创新,促进中国文学由中文传播向中英文结合传播跃升。

泰国虽然华人华侨众多,但他们多是只会当地语言的“单语华人”。而且泰国缺乏完善的华语教育系统,华文传媒生存环境也不太乐观。要促进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传播,泰国华文媒体应该发挥自身布局较好的优势,力求全方位、多平台、全媒体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应促进泰国华文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泰国华语媒体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泰国华人和非华人群体的华语学习效率,培养出更多精通双语的泰国民众。

结语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华语水平危机、华文报刊危机、“图像社会”挑战、社交媒体挑战等。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传媒多元化、强势传媒的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和东南亚华人华侨力量的增强等方面。面对东南亚的华语水平危机和华文报刊危机,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机遇,通过“双语+文学”路径,立足于培养更多精通汉语和东南亚本土语言的“双语华人”和“双语东南亚人”,打造更多以汉语和东南亚本土语言双语形式包装和运营的“双语媒体”。面对“图像社会”挑战,我们应重视化危为机的思路。视图像媒体为强势媒体,通过“文学图像化”路径,给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插上图像化和影视化的翅膀。面对社交媒体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新媒体时代传媒和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机遇,通过“主体多元化”路径和媒体整合路径,以“全媒体”思路和媒体融合、媒体协同的智慧充分发挥出各种媒体和介质对于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独特作用。面对意识形态偏见、文化隔阂等传统挑战,我们应该重视东南亚11国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进程和媒体环境,因国制宜,因国施策,通过“国别化+本土化”路径,推动中国文学东南亚传播的更大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华人华侨华语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试析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
浅谈越南林同省华侨华人信仰生活
“一带一路”战略下华人华侨投资纠纷解决机制
文艺范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