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视角下的傣医学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的调查与思考

2021-11-17 11:13赵双双陈清华张雅琼郭沛鑫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赵双双 陈清华 张雅琼 郭沛鑫

【摘要】傣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对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首届傣医学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专业思想稳定性进行问卷调研,从中发现了目前傣医学专业设置的不足,据此在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教材修订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通过傣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巩固和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打造和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傣医学人才梯队。

【关键词】傣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思想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R197.32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8-0112-07

Rresearch on Stabilizing Dai Medicine Students' Professional Thinking Based on

Tteaching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Zhao ShuangshuangChen QinghuaZhang YaqiongGuo Peixin*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Dai medic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thinking.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stability of professional ideology of the first Dai medical students during the college study. We foun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Dai medical professional setting. so,we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th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and the revision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 The aims is to strengthen the stability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thinking and cultivate an echelon of Dai medicine talents serving the society by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ining Dai Medicine Talents.

Keywords: Dai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Professional Stabilization

民族醫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医疗保健理论知识和药用资源特色。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并大力推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医药系或设立相应的专业方向,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1],在此背景下,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建立了一批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大学本科专业。傣医学专业作为新开设专业,日益蓬勃发展,但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这是在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对傣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思想调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取有助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信息,对新成立专业的成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

傣医药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对民族医药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申办傣医学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自2014年起招收培养我国首批傣医学本科生,开创了设立傣医学本科专业的先河。但相对藏医、蒙医、维医等专业,傣医学专业起步较迟,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带来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及良好心态的塑造。因此增进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同,多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是促进学科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发展傣医药高等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云南中医药大学首批傣医学专业本科生于2014年开始招生,至2019年为止完成了完整的学习周期。本研究以2014级傣医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12月(一年级)及2019年6月(五年级)对27名傣医学专业学生开展专业思想稳定性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0人,女生17人;来自乡镇学生9人,农村学生18人。

1.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问卷以相关专业调查问卷为参考,通过咨询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自行设计问卷,要求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开展独立作答。分别于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及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两个时间点发放问卷,通过两个学期问卷结果的对比,分析学生专业思想稳定状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份,回收问卷54份,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100%。该量表共设置11个条目,分别从对本专业的认知态度(3个条目)、对本专业学习的主动性(4个条目)、对本专业思想的稳定性(4个条目)3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傣医学专业认知态度的调查关于对本专业了解的问题,学生对傣医学专业的了解程度逐渐加深。选择“了解、比较了解”的比例从大一阶段的14.8%、29.6%升至大五阶段的18.5%、33.3%。在涉及学习努力程度问题时,大五阶段的努力程度明显比大一阶段降低。大一阶段中11.1%的学生表示“非常努力,积极性高”,81.5%的学生表示“比较努力,积极性较高”,分别高于大五阶段0.7%、66.7%的比例;大五阶段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也比大一阶段更低,选择“很愿意”“愿意”的学生分别占14.8%、63.0%,低于大一阶段的25.9%、74.1%,14.8%的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0.7%的学生则不愿意。见表1。

一般说来,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意愿与就业前景直接相关,而学生学习努力程度与就业前景也有一定的关联。由于傣医专业是云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才新设的专业,2014级傣医班是该专业第一批就业的学生,笔者曾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未来就业的期许,大部分同学表示感到“迷茫、焦虑、没有清晰的规划。”

2.2对傣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大五阶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于大一阶段新入学时,有一定的降低。例如“主动和其他同学讨论有过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这一选项,选择“有”选项的学生比例从大一阶段的88.9%降低到大五阶段的55.6%,而选择“一般”选项的比例则从3.7%升高到33.3%。而针对“您所感兴趣的课程模块”选项的调查,在大一阶段中选择“傣医”比例最高,达到48.1%,选择“中医”的学生比例与之相当为44.5%,选择“西医”的学生最少为7.4%;而在大五阶段学生选择“傣医”的比例降到最低,只有14.8%。相应地,选择“中医”和“西医”的分别上升到63.0%和22.2%。在“您主动和老师交流过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吗”选择中,“主动交流”的学生从大一阶段时的70.4%下降到大五阶段时的55.6%。见表2。

上述结果与表1项下“学习努力程度”和“将来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这有可能与傣医学作为新专业,傣医课程设计相对于中医和西医专业课程设计不成熟,且傣医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等因素有关。而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存在这些不确定因素,大部分傣医学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依旧保持一定的积极性,如在“您主动看过本专业的其他书籍吗”选择中,大一学生和大五学生的积极性回答比例基本一致,分别为59.3%和55.6%。

2.3对傣医学专业思想的稳定性调查专业思想稳定性方面,笔者首先调查了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原因,结果显示70.5%的学生是调剂入学,这与该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学生在报考前对其了解不够有关。从专业喜欢程度方面看,在大一阶段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喜欢”,而在大五阶段则出现了两级分化,即“比较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都明显增加,这符合人们对陌生事物的认知过程的一般模式,但也反映了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是否有考虑过调换专业或转行及对就业岗位期待方面,相对于大一阶段,大五阶段时学生的负面回答比例均有明显的上升,学生专业认同度低、专业归属感差是导致专业认同度低的重要原因。见表3。

3讨论

3.1通过多途径加强傣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傣医学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对本专业不能深入了解,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动力,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最后往往会导致学业荒废。因此加强傣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具有紧迫性。

从学校当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多偏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对学生最为看重的专业思想教育明显不够,最终导致本应占有重要分量的专业思想教育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薄弱环节。另外傣医学专业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方式、接受方式、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需要与其文化背景相一致的“适应性”要求,而辅导员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则没有突出少数民族固有的“特殊性”,在工作中显的“共性有余,个性不足”,难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内涵及构建专业信念。

有研究[2-3]表明,通过多种途径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包括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傣医学专业“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结合、中傣医结合、医药结合、医文结合、境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学用集合”八个结合的教学方针,开展专业思想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重要性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使学生深刻理解傣医学专业的学习是为傣医药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支撑。

3.2傣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傣医学专业创办时间晚,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修订编写、傣医药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如何在短时间内完善傣医学专业建设,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适应基层临床需求的新型傣医学人才,完成傣医药文化的接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是目前面临的最大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笔者通过对首届傣医学专业学生在五年学习过程中的专业思想稳定性进行问卷调研,从学生的角度揭示了目前傣医学专业所面临的大量问题,并据此提取出相应解决方案,旨在加强傣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强化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3.2.1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傣医学本科专业是2014年开始招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笔者发现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具体体现在专任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临床带教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从傣医基础类课程到傣医临床类课程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等情况。故笔者认为,必须加大傣医药教师师资力量建设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学科交叉、校院合作、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方针政策,注重对傣医药科研、临床基础较为扎实的教师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鼓励其在科研教学上有所建树;对傣医药有所研究的教师进行傣医药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逐渐引导使其成为傣医药专门教学人才。鼓励教师通过坐诊、跟师等实践形式不断积累丰富傣医药临床经验,并从实践环节给予充分保障。聘请全国傣医著名专家、民族植物学专家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客座教授,附属傣医医院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为兼职教师[2-3] 。聘请具有合法行医资格的傣族民间医师为实践指导老师,对其治疗经验进行学习传承、挖掘和整理。以傣医药学科带头人为“灵魂”和“核心”,突出名师、名医的引领示范效应,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培育,形成多类型专业交叉融合的师资隊伍,形成傣医学专业成长与创新的坚强保障。

3.2.2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傣医学课程体系由傣医学、基础医学(西医学类)、中医学三类课程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中医学、西医学类课程各占约30%,课时比重占比较大,导致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学生傣医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在课程上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且多用中医或西医的临床思维模式,对形成独具傣医药特色的临床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课程结构衔接体系不紧密。临床实践课程不足,造成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充分掌握傣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专业内涵、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式形成课程体系,确立能力目标导向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核心课程优势凸显的课程观。建立傣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基础性试验与探索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课内实践、社会实践(阶段见习、暑期社会调查、野外识药认药、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考、本科毕业生德育论文答辩)等环环相扣的实践课程体系,搭建以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等为依托的第二课堂,开展好野外识药认药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2.3傣医学专业教材需进一步修订目前,傣医学规划教材体系尚需进一步加强。当前傣医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2007年所编写的,至今已有13年。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要求及傣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教材整体上凸显出内容相对陈旧,在结合傣医药特色、地区特点、学科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等方面已存在不足。教材的编写应立足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医学人才的需求,立足“傣中西医结合、医药结合、医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现代医学与传统傣医学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育人的结合,强化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当前,云南中医药大学正在开展教材的修订工作,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拟修订6本教材,补充编写10本教材,才能与傣医药发展状况相适应。

3.2.4傣医药文化传承需更加重视傣医药是傣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傣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传承傣医药的载体。傣族历史与文化和傣族医学是“源”和“流”的关系[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傣医药文化传承模式尚未梳理,形成系统融入专业教育,学生缺乏 “文化信仰”,价值取向功利化,作为“傣医药人”在对傣医药文化的理解、态度、传承责任和义务等方面认知模糊。傣医学专业学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导致对“异域文化”不适应,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傣族学生收效欠佳。

笔者提出应重视对古代傣族医籍、傣族医古文、傣医经典著作、傣语言文字古籍的学习等方面的课程设置。除应重视古代医籍的学习外,还应加强对傣族民族史尤其是文学史的教育并体现在课程安排上;同时对没有文献记录而仅以口传心授,或散见于地方志及其他民族的医籍中的医疗经验,及时进行整理总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以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尽可能涉猎多方面书籍为指导思想,同时应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写作技能的培训,使一些宝贵的医疗经验能得到及时的总结、整理进而提高傣医文献发掘整理研究水平。

3.2.5实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需充分联系实习、实训是理论与实践贯通的重要路径。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未将课堂上所学的医学理论、临床方法和技巧充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同时,实习心理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带给学生行为性认同的压力。如学生反映实习中遇到当地傣族语言不通的问题、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带教老师自身思想保守,对相关知识不愿倾囊相授等问题。且学校目前尚不能为傣医学专业学生提供规范多样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临床实践需求,学生就业质量不理想等都影响了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性。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云南中医药大学设立了傣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形成以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为中心,院校与师承教育,傣医与中西医诊疗技能相结合,构建了傣医医院、名老傣医工作室、民间傣医传习基地“三为一体”的临床实践模式,同时引导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傣医专业的认识、情感和正确的态度,鼓励学生多向临床傣医师学习,运用傣医药知识防病治病将傣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

4结语

民族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但是随着文化变迁和现代医学的冲击,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药、典籍等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丧失的严峻形势。傣医学本科专业的设置是应对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尝试,但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傣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稳定性的问题决定了该专业能否长久的存在,笔者通过此次研究,不仅了解到目前傣医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还从中发现了傣医学专业设置的一些不足,对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全国民族医药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的通知[EB/OL].[2011-03-29].

[2]胡粉青,邵曰凤,邹澄.德宏傣族医药现状及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4-6.

[3]熊磊,陈林兴,杨梅,等.“八个结合”助推傣医学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18-219.

[4]周红黎.傣族历史文化与傣医药的历史渊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5(10):19-20.

[5]王萍,魏炜.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傣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 ,27(22):118-122.

[6]熊磊,郑进,陈林兴,等.傣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研究,2015,34(4):1-3.

[7]张雅琼,陈普,冯德强.加强中医实践教学 促进“傣药学”学科可持续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69,73-70.

[8]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113.

[9]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谭[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8-26.

[10]林艷芳.傣医药文化·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民族文化丛书[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4-87.(收稿日期:2021-02-20编辑:徐雯)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药大学就业创业工作专项课题(yj20190206)。

作者简介:赵双双(1988-),女,汉族,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医药学生教育及管理。E-mail:948547989@qq.com

通信作者:郭沛鑫(1976-),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研究。E-mail:806016344@qq.com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