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旅融合发展谈“四项能力”修炼的重要性

2021-11-21 01:57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旅战略融合

冯 劲

进入“十四五”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在消费升级、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数字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更加强烈,文旅融合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向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双生共赢的新阶段迈进。本文试从文旅企业视角谈谈把握战略机遇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关键维度,希望有助于丰富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的思考并激发创新创业的勇气。

1 与时代同频,把握战略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更释放出增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信号。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全面融入文化和旅游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全面赋能内容生产、产品和业态、商业模式、治理方式等各个领域,文化和旅游产品更加优质丰富;文化和旅游加快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动力活力日益迸发。国家层面的规划和部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文旅企业提出了顶层设计思路,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更为文旅行业的人才培养与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机遇和广阔的平台。

(1)企业定位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文旅融合”是旅游行业的发展理念,智能化和5G 运用是科技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根本目的,旅游企业紧扣这四个主题深度思考谋划,就有了与时代精神相向而行、同频共振的基底,战略、规划、人才、科技和策略上的一切定位、谋划和部署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指导思想,并以此指导企业的日常运营,这是企业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行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出发点。

(2)积极寻找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点。文化是旅游的内在属性,旅游是文化的生动载体。旅游企业要深度挖掘和主动联系各种文化节点,让文旅融合更加精细化、精致化和精准化。所谓精细化就是让每一种资源都成为旅游资源,精致化就是让每一个场景都设计得让人惊喜,精准化就是让每一类消费者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充分挖掘文旅融合的潜力,将潜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旅游企业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策略,也是行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落脚点。

(3)关注智能化时代旅游行为的转向。“让旅游成为生活方式,让休闲融入幸福指数”已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共识。这意味着旅游具有了必需性、自我性、自由性、自主性和生活性。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科技的日益成熟,基于区块链技术、弱中心化的智能出行将成为90后、00后新生代的主流旅游方式。对旅游企业而言,要适时根据这种旅游行为的转向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转向智慧科技信息密集型企业,匹配基于安全、自由、实时、共享的消费需求,让“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变成现实。这也是行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突出重点。

2 匹配战略机遇的“四项能力”修炼

前面分析了文旅企业要把握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重点。从中可见,文旅市场的未来不缺机遇与平台,缺的是具有核心理念的企业,缺的是对应庞大消费群体的优质产品,缺的是传统与时尚、本土化与国际化、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万缺不离其宗,其本质就是缺人才。换言之,这就是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合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战略能力、创值能力、协同能力、精益能力是匹配战略机遇的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四项重要能力。

(1)需要有战略能力的人才。《基业长青》中贯穿全书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有一个核心理念,这是卓越公司历史发展中的首要因素。这个核心理念或称战略价值观是一组基本准则,像基石一样稳固地埋在土地里,表明这就是我们的真面貌,这就是我们的格局与追求。对一个卓越的企业组织而言,核心理念就是它的基因与文化,在实践中就是顶层设计,是调动组织内所有资源的战术依据,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的阿者科计划,核心理念就是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这个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的乡村,搭起了通往“金山银山”的路。笔者携手团队推动企业连续12载进入中国旅游集团20强,与坚守“顶层设计、实现路径、保障系统、企业文化”的战略管理系统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的领军人才具有战略驾驭力,如果企业的中层管理骨干具有很强的战略执行力,如果企业的员工都愿意尝试理解自己从事的工作与企业长期目标的关系,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会具备很强的组织驱动力,也才能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谋划起点上,从一开始就构建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景区、一个项目也同样是这个原理。

(2)需要有创值能力的人才。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客户第一。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这是回归商业本质。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会有投资价值、资本价值、企业价值和长期价值。华为的成功就是长期关注客户利益的结果。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为什么强调这是唯一理由? 因为只有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才会付钱,企业才能得以持续生存。任正非曾表示,让企业的一切业务和管理都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运转,其重要意义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其难度再怎么估计也不过高。文旅行业人才要走出纯情怀的文艺路线,走出跨界创造价值的新路子,要在市场中接受竞争的挑战和得到客户的认可,产品和服务、品牌和标准不仅要叫好还要叫座,这是由文旅企业的市场属性决定的。笔者曾在企业运营中提出并践行从创新、创业到创值转化的创新链构建,其内在逻辑就是基于将客户价值置于不可动摇位置的服务理念下,将创新落在创业上,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值行动。心向客户,始见花开,方能结果,这是文旅融合人才能力培养的必修课。

(3)需要有协同能力的人才。无论是“文化+”,还是“旅游+”,都显示出文旅行业超强的跨界融合承载能力,在文化旅游产业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大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是规划、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综合体,涉及众多工商管理、科学技术、艺术领域,需要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协同、供应链管理和营销链进攻,既要懂文化、懂旅游甚至还要懂康养,既需要系统谋划,又要能整体操盘,这些领军者和项目经理越稀缺,越凸显协同能力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内部合作,体现协同效率;外部合作,拓展生态建构。笔者与团队在粤北组织一个古村落的保护性开发项目时,就曾提出并实现了“连着产业扶贫一起推,连着红色教育一起学,连着就业创业一起帮,连着地下河景一块卖,连着古村开发一并说,连着丰阳古镇一块玩,连着粤北土特一起尝”的农旅融合和产业扶贫的七连模式,这每一个“连”里都需要有非常强的协同整合能力。

(4)需要有精益能力的人才。就是指要培养和凝聚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人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物质生活,还有精神文化需求。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优不优,从单纯数量到高质量,是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有多重维度,但也可以聚焦是否能够达成极致的效率、极限的成本、极佳的体验。稻盛和夫说过:“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数字经济时代,更需要在潜沉的数据中寻找改善用户体验的行动方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来打造行业最高标准和最佳口碑的产品,敬业、专注、精益、品质、创新,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因此,文旅行业无论是传统还是时尚、线上还是线下、国内还是国际,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显得格外宝贵。

猜你喜欢
文旅战略融合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融合》
破次元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