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2021-11-21 15:28陈朝辉
市场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数据库图书师生

陈朝辉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上海20169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不管是数量还是招生人数均占有半壁江山,但图书资源短缺,图书馆服务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综合国内外图书馆发展经验,据教育部图工委对900 余所高校的不完全统计,2010 ~2018 年高校资源购置费为352 亿元,其中电子文献资源购置费为169 亿元,占比48%。

一、 数字图书馆的内涵与构成

(一)数字图书馆的内涵

1990 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若干联合机构的总称,它使人们能智能地存取全球网络上以多媒体数字化格式存在的信息。美国著名数字图书馆专家阿姆斯则认为数字图书馆是具有服务功能的经过整理过的信息收藏。 总的看,数字图书馆是传统纸质实体图书馆的扩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储存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转换,利用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储馆藏信息,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提供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的图书服务机构。 因此,数字图书馆的本质就是一个海量的数据库,不仅包括文献的数字化替代品,还包括不能以印刷形式表示或传播的数字化作品。

(二)数字图书馆的构成

从业务构成看,数字图书馆主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数字资源加工系统、数字资源储存系统、数字资源检索系统、数字资源运营系统四个组成部分。 数字资源加工系统主要对传统媒介资源中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加工整理,形成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的数字信息;数字资源储存系统主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储存;数字资源检索系统主要进行资源共享、查询与检索;数字资源运营系统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的在线使用、下载、网络发布以及数字资源的保护,对不同类型用户设置不同权限;并采用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二、 高校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具有超大的存储能力、快捷的检索方式、便捷的阅读形式、相对低廉的运行成本、节约物理空间等巨大的优势。 高职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应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以读者为中心,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加强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使之成为资源丰富、功能完备、服务能力强、学科特色明显的读书育人之地。

(一)成本相对低廉

高校图书馆的成本包括图书馆建筑物的投资维护成本、设备购置及运行成本、书籍的购置及储存成本、图书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等。 相对于传统实体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成本将极大降低。 首先,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载体主要是大容量磁性介质,存储高度集约化,将不再受制于物理空间,能收藏的书刊等资料的数量也将没有空间制约;其次,能节约图书归类、理架等后续费用,人工成本也相应降低;再者,由于数字图书以网络形式传输,相对于传统的实体图书借阅损耗率几乎为零。

(二)检索的便捷性

数字图书馆都配备有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 而以往图书资料的查阅,都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烦琐而不便。

(三)符合新生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00”后,是伴随着iPad、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籍,手中的智能设备也成为阅读资源的重要平台。 建立数字图书馆符合他们的需求,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利用大数据向不同类型的读者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图书,从而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四)解决部分文献借阅的不便性

比如一些善本、古籍出于保护的需要,不便对外借阅。又如,统计年鉴在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提供很多基础数据资料,但师生往往不大愿意到图书馆借阅实体书籍,因为纸质年鉴太厚重,有时要查阅历年的年鉴,几本大部头在身边多有不便。 建立数字图书馆上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五)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借阅都有规定的时间,师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完成图书借阅。 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通过网络提供,可以全天候进行,突破时空的限制。 读者可以24小时登录图书馆网站查阅信息,也可以在家、寝室、实验室等任意场所查阅信息,真正做到随时随地。 数字图书馆因其便捷性更受师生欢迎。

三、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

伴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热潮,加上受制于实体场地,很多高职院校数字资源的投入已经超过纸质文献。 各种电子图书、商业数据库堆放在图书馆的主页让师生选择,初衷是好的,想让资源丰富化。 但是师生由于对数据库认知不足、检索技巧不熟练,往往集中在一两种较熟悉的数据库上,导致出现需要的资料查阅不到,部分数据库访问人次少的现象,资源总体利用率低也就在所难免。 尹智慧2014 年的研究指出,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为234%,英国超过500%,国内大学图书馆利用率平均只有30%左右,且只集中在部分热门书籍中,电子图书资源利用率也在低位徘徊。 从笔者所在的学校看,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在教师层面利用率较高,起点考试网在学生层面利用率较高,其余数字资源利用率不足。

(二)数字资源建设以外购数据库为主,自建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不足

新媒体时代,网络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已成为社会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的“虚拟馆藏”体系是图书馆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分为外购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合作开发数据库三种类型。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数字图书馆绝大部分以外购数据库为主,比如中国知网、超星期刊、读秀、龙源期刊网、起点考试网等,结合院校或者行业特色的自建资源或合作开发资源极少。究其原因,一是人员配备不齐,自身力量不足,难以胜任自建资源的开发工作;二是存在畏难畏繁情绪。

(三)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有限,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虽然已经数字化,但服务还是传统化,进行简单的图书借阅,没有融合到高校的三大主要工作: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通过座谈、调查了解到很多院校的师生开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改革时希望得到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 又如,在科研课题选题与申报阶段,希望馆员能帮助收集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帮助撰写研究综述。 也就说,具有某一专业背景的馆员很缺乏。 此外,人问我答的被动式服务现象较为普遍,缺乏主动出击的积极服务态势。 网络信息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日常浏览日志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在阅读推荐和检索推荐等方面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的个性化与定制化推送服务方面应有所作为。

(四)图书管理员技能不能完全匹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要

数字图书馆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助借还系统、自助文印系统、分拣系统、RFID 电子标签。 这些系统逐渐引入图书馆后,对图书馆馆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员普遍年龄比较大,知识技能更新慢,不能完全匹配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 此外,数字化背景下要求图书馆馆员具备某一科的专业知识,成为相关专业的咨询专家,更好地开展文献整理、更新工作,成为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资料中介,信息导航员”。

四、 完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途径

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图书馆,从宏观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指导意见,避免各高校重复建设;高校之间建立数字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从微观角度看,院校要结合各种课程平台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行购买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相结合,做出自己的特色。 建立微信公众号,衔接数字图书馆系统,提升师生使用的便利性。

(一)宏观角度

1. 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避免各高职院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高校都一定程度上建设了自己的数字图书资源,但是各自为政,合作少。 突出表现在各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馆的数据库各不兼容,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联通、应用,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

2. 建立数字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每个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数字图书馆,高校之间可以通过高速互联的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全国的大量数字图书馆特别是同类院校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组成联合体,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实现1+1>2的效应。 考虑到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性,校际联盟可以采取下列形式:一是同类高职院校的校际联盟,比如全国农林类高职院校或者华东片区农林类高职院校建立校际联盟,实现同类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互补;二是地区间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联盟,比如上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校际联盟,实现不同类型资源的互补;三是帮扶院校之间的校际联盟,国家实行东部地区院校帮扶中西部地区院校的政策,让被帮扶院校享受到更多的数字资源。

(二)微观层面

1. 结合各种课程平台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

目前学习通、智慧职教、雨课堂等课程学习平台在各院校广泛使用,教师可以把PPT 课件、微课、视频、作业等各种课程资源集中在平台上,学习、作业、考核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突破了时空限制,有极高的便捷性,各课程平台在网络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把这些平台纳入其中,丰富数字图书馆的内容,更大程度吸引学生。

2. 购买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相结合,提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建设除了购买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外,一定要注重结合院校或者行业特点的自建资源开发,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做到人无我有。 首先,起步阶段可以从最基础的数据库做起,比如,建立历届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数据库、教师科研论文数据库、师生参与社会服务数据库、学院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库。 其次,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建立特色数据库。 比如农林院校动物标本数据库、当地特色林木数据库、当地特色蔬果数据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若自身力量不足,可以与第三方合作进行。

3. 建立微信公众号,衔接数字图书馆系统,提升师生使用的便利性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5 年图书馆建立了微信公众号,衔接学院图书馆的汇文软件系统,通过校园卡卡号的绑定,链接访问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库、书生电子图书、龙源数字期刊、CNKI 数据库等进行在线阅读。 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通过公众号进行馆藏图书查询、了解自己的借阅详情,对即将超期图书可以进行远程续借操作。 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师生可以了解自己的阅览情况,并可进行图书荐购。 图书管理部门则可以及时进行信息推送,比如新书推荐、好书推荐、报纸热读、杂志精选,使师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图书馆的动态。

4. 提升图书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与服务意识

传统图书馆模式下图书管理员以图书为媒介与读者沟通,更多地扮演藏书保管员、加工整理员、流通阅览服务员的角色。 数字图书馆模式下,图书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网络与读者沟通,对其业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及检索技能,才能有效地为读者服务,解决在文献检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此外,图书管理人员应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馆藏资源与使用方法的培训,完善电子资源使用指南,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猜你喜欢
数据库图书师生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