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小院: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

2021-11-21 18:14马爱平彭楠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7期
关键词:白虎农科院四海

文/马爱平 彭楠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地处京西深山区,煤矿关停后村民一直以山上的野枣树为生,收入始终没有起色,白虎头科技小院的到来,让白虎头村迎来了蜕变。

在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科技小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农科院)林果院驻院专家潘青华为白虎头村引进京枣31等88个优良鲜食枣品种,改进地产劣质枣树200亩。

在延庆区四海镇菜食河科技小院,北京农科院生物中心驻院专家黄丛林为菜食河村研发推广“四海高山胎菊”等菊花各类新品种30个。

……

在北京市,北京农科院建立的12个北京科技小院你追我赶,成为带动京郊乡村产业提级换代的科技引擎。

北京科技小院是在北京市委统战部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科技小院建设模式,结合北京实际形成的一套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及精准帮扶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

北京农科院院长李成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农科院北京科技小院通过引导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开展驻地研究、示范,坚持“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原则,通过科研人员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发挥出了“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丰富农村生活、精准科技帮扶”等功能。

白虎头村蜕变记

2015年,白虎头村的金丝小枣得了一种叫枣锈病的“皮肤病”,收成受到严重影响。村民一筹莫展时,在清水镇挂职的北京农科院林果院研究员潘青华来到白虎头村讲了一节枣树课,从春天坐果期到秋天的病虫害,讲得深入浅出,翔实生动。这节枣树课对症下药,帮助村民掌握了预防病虫害的基本方法,让村民对果树专家很服气,这以后,村里人经常邀请潘青华来指导,从枣树剪枝塑形到引种嫁接,“老把式”也心服口服。慢慢地,金丝枣的产量、品质都有所提升,村民的收入也有了些起色。

北京农科院还组织来自林果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生物中心、草业中心、玉米中心等8个部门的专家组成科技小院帮扶队,他们在山上种鲜食玉米、林下培养食用菌、梯田里栽百合、路边种观赏草,打造了一个三季有花赏、有景看、有果采的京西美丽乡村。

“我们组织专家编制了《白虎头村全产业链农旅融合发展规划》等规划,为村庄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多措并举助推产业发展,引进和示范京科甜608等优良鲜食玉米品种100亩,指导村里开展林下观光采摘食用菌种植示范;引进百合、菊花等观赏植物品种,打造村落景观节点15亩。”潘青华介绍。

“短短3年,依托科技小院专家技术团队的科技力量,白虎头村不仅完成了自我蜕变,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脱低致富先进村。”白虎头村村支书宋福强说。

“软弱涣散村”变“凝聚村”

大兴区青云店镇六村曾是市级挂账的落后村,集体经济极度薄弱单一,平原造林的402亩林地是六村仅存的发展资源。

北京农科院将科技小院带到六村并扎根下来,由营养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营资所)副研究员左强牵头组建了11人的专家帮扶团队,引入适合村内林下种植的食用菌、红薯、洋葱、大葱等优良品种,全程提供栽培方式、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实现了作物增产50%,商品率提高到95%。形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六村模式”。

“依托营资所发挥土肥技术优势,并会同植保所等专家,组建跨专业技术帮扶团队,分别从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林地土壤有机质提升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通过技术帮扶,引入并筛选了红薯、洋葱等新品种,适宜林业产业园规划种养。”北京农科院营资所六村科技小院驻院专家左强说。

与此同时,营资所党支部还与六村党支部建立“一对一”联络,每年开展支部共建活动20余场,形成两个党支部间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提升了六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行政能力。

六村村支书王立雪说,在科技小院助力下,2019年六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突破,新增收入185万元,低收入农户增收45%以上,实现了全面“脱低摘帽”。

“四海高山胎菊”成为一张名片

延庆区四海镇是北京市一个以花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乡镇。

北京农科院菊花专家黄丛林牵头在四海镇菜食河村建立科技小院,确定了以茶菊种植为主线的发展路径,逐步探索形成了“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低收入村”的科技小院运行模式。

“我们立足延庆区花卉产业发展需求,推广茶菊、食用菊花、绿化小菊、色素万寿菊等新品种,推广配套栽培新技术,研发推广‘四海高山胎菊’等菊花各类新品种30个。”黄丛林说。

目前,科技小院带动了四海镇前山、菜食河村、王顺沟、楼梁、黑汉岭、南湾6个村200多户农民种植茶菊,辐射低收入户100余户。

菜食河村村支书说,每年9月茶菊采摘期,低收入户每斤可以获得4.3元采摘收入,年人均增收1.2万元。“四海高山胎菊”已经成为四海地区的一张名片,茶菊产业已经成为四海镇促进低收入户增收的有效途径。

12个科技小院你追我赶

就这样,北京农科院的12个科技小院你追我赶。

顺义雁户庄小院刘华贵研究员牵头研发与推广应用林间草地低密度生态放养北京油鸡的健康养殖方式,结合应用别墅式鸡舍、益生菌发酵床等技术,实现林—草—鸡生态种养结合,实现每亩林地新增经济效益1.4万余元,同时节约了管护劳务支出和肥料支出,实现了林地优美生态景观。

房山东村小院刘宇研究员牵头建立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集中试验示范了山区林下杏鲍菇和白灵菇春秋二季种植技术、香菇免割袋保水膜出菇技术、蘑菇面食等新型食用菌加工技术,同时开发了多个特色蘑菇菜品,带动当地农家乐开设“蘑菇宴”,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

密云黑山寺小院魏丹研究员牵头立足密云水库水源保护,重点解决当地农林废弃物处理、水土流失、生活污水超标排放等问题,助力当地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

“统战云端绘桑田,科技小院领风骚。青云做强向前葱,白虎青华抬头枣。黑山寺外山丹艳,菜食河边林菊俏。浦洼村旁育菇忙,雁户庄里贵鸡闹。襄驸马追中国梦,朱家湾里百家安。农科八院星如火,璀璨京郊显英豪。”生动描绘了北京农科院科学小院牵头专家带领驻站专家服务特色产业、推动村域经济发展的画面。

李成贵特别介绍,为了加强对城市副中心农业发展的支持,根据通州区产业需求,2020年在通州区挂牌科技小院3个,其中漷县军屯村科技小院围绕林下经济发展谋划了林下百合、林下洋葱(胡萝卜)、林下食用菌、林下菊花等种植,提高平原造林的综合收益,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于家务乡富各庄村科技小院由北京农科院食用菌团队牵头,围绕食用菌生产,开展食用菌品种筛选、食用菌制种、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推广以及林下食用菌、林下蔬菜种植等技术推广,着力支撑富各庄村食用菌专业村发展。

于家务乡果村科技小院由院蔬菜团队牵头,采取一院两地的模式,在果村活动中心建立专家服务窗口,定期服务并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成果,在驻果村的院蔬菜中心展示示范基地开展实操培训、技术培训和新品种展示推广,为果村开展芹菜育苗和全程的技术支撑,继续推动果村芹菜专业村建设。

北京市委统战部近年来围绕科技帮扶工作,统筹资源,整合优势,打造了“北京科技小院”科技帮扶新模式。下一步将继续因地制宜提高小院效果,根据村情村况、村民实际需求,一村一策,有针对性地制订帮扶计划,不断拓展帮扶内涵,形成研究生、青年科技骨干和科技农民培养体系,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帮扶工作队”,助力首都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白虎农科院四海
四海心连·云端汇聚
安徽农科院研发新型野外阳光型人工气候室
日照:联动四海八方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木兰花开 香飘四海
基于农科院财务会计处理分析
白虎
依托信息技术 深化拓展探究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
唐白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