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提高作文能力

2021-11-22 07:59王学华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写作教学

王学华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紧扣核心素养,统筹安排教学。在教学策略上,以论述文写作为主线,以其文体为副线,双线并抓,整体推进,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双重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 选择性必修;写作教学;实施路径

关于语文选择性必修课文应该怎么教?许多人都在研究,而且成果也较多,有的直接就可以借鉴。而关于写作教学,研究的人却非常少,我们一线教师大多都是在摸索中进行教学。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对选择性必修写作教学的理解。况且,教无定法,见仁见智,每个人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实施也是不一样的。在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加强思想认识,提高作文“站位”

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克服“课文重于写作”的片面认识,提高作文的“站位”。在多数老师的心里,似乎课文是必须要教的,尤其是讲读课文,讲得又细又透,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是精讲细品,可谓用心良苦。但对于作文,经常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打算。系统的作文指导是没有的,更没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作文思维品质的提升。所以,必须将写作放到与阅读至少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让作文教学从随意性向规划性转变,从盲目性向针对性转变,从零散性向系统性转变,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紧扣核心素养,统筹安排教学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关联到作文的主要是前两条,即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当然,后面两条同样不可或缺。在选择性必修的写作教学中,一定要紧扣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写作训练都应该而且必须指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都应该而且必须围绕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选择性必修写作教学的总体策略应该是:以论述文寫作为主线,以其他各种文体写作为副线,双线并抓,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双重目标。

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把握选择性必修上、中、下的写作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明白“教什么”

笔者对这三本书进行如下梳理和归纳——

选择性必修(上)写作任务

第一单元:通讯写作(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专题指导: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第二单元:名言名句类材料作文

专题指导:审题与立意

第三单元:写小说评论、写小小说

专题指导:学写小小说

第四单元:专题指导(逻辑、推理,论证方法)

写驳论文(拓展:辩词)

选择性必修(中)写作任务

第一单元:辩词写作、思辨类材料作文

专题指导:深化理性思考

第二单元:评点赏析文学作品、编红色作品集、拟写书名

第三单元:写发言稿、写人物短评、写驳论文。

第四单元:改写诗歌

专题指导:学写申论(公考才有的,本质上是属于新材料作文)

选择性必修(下)写作任务

第一单元:写诗歌评论、编诗歌鉴赏集

第二单元:写文学评论、写发言稿、写扎记

专题指导:语言的锤炼

第三单元:写诗歌评论、写一封信。

专题指导:说真话,抒真情

第四单元:写论文摘要、写读书报告。

专题指导:文章修改

梳理并统览全年的写作任务,目的是明确这一年写作教学我们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有序推进,全面落实,知道“怎么教”

怎么教,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方法。笔者在这里提出四种做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做法——紧跟单元,步步为营。这是从单元的维度进行考虑的。简单的讲,就是跟着单元走。这是最常规的做法,也是最简单、容易的做法。单元的写作任务是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折不扣地完成单元的写作任务。但是在采用这种做法时,要注意每单元的写作教学重点、难点,分清写作的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可以将通讯写作作一般化的处理,而专题指导“材料的积累与运用”可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处理,可以与一般的论述文写作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指导。

第二种做法——依据文体,各个击破。这是从文体的维度进行考虑的。这种做法就是按照文体要求进行分类指导。这选择性必修三本书涉及到的写作文体比较多,有消息通讯、小小说、诗歌评论、发言稿、论文提要、札记、读书报告、书信、驳论文、辩词、申论等等,我们可以按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这三大类进行分类,按归类进行分别指导、写作。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有效进行文体训练,强化文体意识,针对性强。

第三种做法——打破单元,重新编排。这是从文本的维度进行考虑的。这种做法就是打乱已有的单元顺序,甚至打破三本书的界限,按照一篇作文的构成要素进行写作教学。比如说,先讲审题立意,再讲理性思考,再讲选材组材,再讲语言锤炼,再进行文章修改,这样实际上是将上中下三本书进行了重新整合,按文本形态拓展知识,形成写作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文本的整体感强,容易集中火力解决问题,学生收效大。

第四种做法——从点到面,齐头并进。这是从拓展的维度进行考虑的。比如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专题指导“说真话,抒真情”,实际上谈的是写文章要讲究真情实感,由此进行拓展,联想到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然后与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专题指导《材料的积累与运用》相联系。再与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专题指导《深化理性思考》相联系,阐明写文章不但有真情实感,还要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这样很自然地打通了三本书各单元的界限,将单元指导融为一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以点带面,使我们的写作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对培养学生作文素养大有好处。

以上介绍了四种做法,这仅仅是一种呈现,实际上这四种做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重新交叉组合的。我想,不管采用哪一种做法,都要用足用好专题指导,尽管字数少,可能不到1000字,但份量足,内涵丰富,可以进行适当的丰富、补充和拓展。特别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四单元,显得更加重要。

三、培育理性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笔者认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在思维形态上的要求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重感性,强调感悟;一个重理性,强调逻辑与思辨。从考试对写作的要求的角度来看,必修针对的是学考,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学生能达到基本的作文水平就可以了。而选择性必修却以理性为主,感性为辅,思维层次更高一些,因为它针对的是高考。而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来看,非常明显的偏重于理性意识、理性思辨。例如: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评:这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你要去探寻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需要理性。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說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评:这个命题材料是以杨雄的比喻谈如何去实现理想,写作具有思辨性,那就是如何辩证地看待“知”与“行”的关系,要重视学习与基础,更要身体力行,做一个实践者、奋斗者。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评:这个材料采用了毛主席关于体育的论述,思考强与弱的关系,是关于强弱之辨,非常有思维的张力,具有广阔而深邃的思辨空间。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评:这个作文题探讨“书法”与“做人”的关系,考查逻辑思维的能力,聚焦理性思辨。

从这些作文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作文也是肯定有意偏重于理性意识的,可以说“理性”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素养,也是高二整个学年的写作关键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育学生的理性意识。这种理性意识,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理性思考。主要是对问题,不是凭主观感觉,而是凭客观科学;不是靠冲动而是靠平和;不是偏执,而是全面地分析、判断和推理中。

二是理性精神。是指人在思想、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立、冷静、辩证、理智、创新的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

三是理性思维。就是凭依抽象思维,在对大量感性材料概括整理的基础上把握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包括辩证思维、因果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等。

四是理性思辨。包括哲理思辨、多元思辨、现实思辨等等。

五是理性语言。是指运用合理的准确而周密的语言进行表述,论证不绝对化,理脉清晰,从而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因为有理性才有逻辑,有理性才有推理,有理性才会有合理的论证方法,有理性才有人生的深厚底蕴,有理性才有高境界的作文。

那理性意识怎样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培养呢?我认为要做好“五个结合”。

一是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书本中有很多理性意识很强的课文,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诸子文章,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思想的深刻,从《大学》中学到逻辑推演,从《孟子》中学到雄辩和文气,从《老子》中学到逻辑推理,从《庄子》中学到哲理和气势,从《墨子》中学到反复推论和结构的层次感。

二是与单元知识相结合。有好多单元的写作知识短文,我们要用足用好。如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深化理性思考》。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写作教学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