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及指导对策

2021-11-23 09:38王薇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高职生工作学生

文/王薇

当今社会,高职生就业问题俨然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从现阶段高职生就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生存在不同的消极就业心理特点,为高职生提供就业指导有着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端正心态,增强心理素质,积极主动地争取工作机会,使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客观事实相符合;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自主创业,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呼吁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就业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生向职场人的角色转化,提高就业率,优化高职生就业质量[1]。

一、高职生概述及就业现状分析

(一)高职生概述

在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学历分为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个类别,目前专科只是学历层次的一个称呼,即我们常说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高职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生的简称,是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的。高职生主要学习技术,而本科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两者学习的方向不一样,就业领域却是一致的,高职生实践能力强,看似更受企业的青睐,但在现实生活中,高职生的就业并非一帆风顺。

(二)高职生就业现状分析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高职生就业现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毕业生基数增长快,竞争压力非常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机器的投入,就业岗位不增反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率大幅下降,每到春秋招聘季,人才市场人头攒动,但能拿到就业邀请的却寥寥无几;二是就业区域结构分布不平衡。根据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不管是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毕业生都更倾向于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找寻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却鲜有人走向西部地区[2];三是就业板块单一化,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如金融业、服务业等,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财会、国际贸易以及计算机等就业机会更多的行业。水涨船高,在众多学生的追捧下,这些热门行业渐渐成了红牌专业,就业市场已趋近饱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不仅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也开始产生一系列消极心理问题。

二、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

(一)焦躁不安,忧虑迷茫

不管是应届生还是非应届生都会有就业压力,但所带来的影响却不一样,对非应届生来说大多是积极的影响,能够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争取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是这个就业压力给初出茅庐的应届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让他们产生了负面的消极情绪。从入学到毕业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入学前怀揣的是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向往,但从入学那一刻开始,就感受到自己和同龄人比较不具备优势,因而感到失落,想要逃避;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后,也知道自己不具备竞争力,但也无可奈何,便产生了“以后再说”的想法;临近毕业时,高职生知道自己必须要面对、无法再逃避时,产生了明显的焦虑心理,通常表现为忧虑、烦恼、紧张等,还会伴随着强烈的失落感、危机感和迷茫感。

(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耐心

目前大多数高职生从小的生活环境都并不很好,且很多都是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一般都在外务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从小没有感受到父母太多的爱,高职生心理难免孤僻,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只能选择一条离职场最近的路—去职业技术学院学一门手艺,早日走向社会实现经济独立。但等到真正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却难以适应,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随时被安排的加班,事情没有按时按质地完成还可能被领导批评,高职生难以接受,表示“太苦了”“太累了”;最终选择离职寻求更舒适的工作,但在下一份工作中还是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长此以往,他们不仅会对工作产生了消极情绪,还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与同事相处不融洽,与领导关系僵硬,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与大多数本科生不同的是,高职生虽然掌握娴熟的技术,但文化水平较低,对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不够了解,不理解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真正意义,很难进行自我调节[3]。

(三)没有主见,盲目从众

打开招聘网站,面对各种各样的招聘信息,高职生难以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也无法判断哪一项工作对自己来说是最好的,都是看到别人选择什么工作,便一哄而上,因而获得工作的机会更渺茫;另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历一栏都标注着“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显然高职生的文凭证书含金量不高,在这个社会上并不占优势,这也让许多高职生望而却步;高职生的求职路并不顺利,毕业院校不出彩,无法为自己的简历增添光彩。还有部分同学还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很一般,投出的简历屡屡碰壁,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很多高职生没有花时间去研究每家公司的特色及发展前景,只是一味地盲从,导致大家的入职机会都变小了,为了争取一到两个入职名额,他们一再降低底线,所以再次站在面试官面前时,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的条件和问题,已不会再继续争取,而是一一应下。在求职择业的路程上缺少主动性,只会和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失之交臂。

三、引导高职生积极就业的对策

(一)端正就业心态,增强自身心理素质

学者朱友岗认为,大学毕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自己的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相符合[4]。很多高职生感受到就业压力大,产生焦虑、不安和烦躁等心理问题,映射出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准备还不够充分,心理素质有待提高。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深入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信心建设,学会从挫折中吸取经验,积累经验,有越挫越勇的精神;再一方面,还要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要具有危机感,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更大的挑战,不断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要求高职生自信积极、勇于拼搏,在竞争中实现自主择业的自由;此外,高校还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在就业前进行培训,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做好积极的就业心理建设。

(二)提高社会支持,开展多渠道就业指导

呼吁政府和用人单位关注高职生就业问题,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扶。在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方面,学者程利娜等人的研究表明,贫困学生的主观和支持利用普遍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加大对高职生的就业支持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可以从政策的角度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争取补贴,鼓励用人单位向高职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在这些民生就业的问题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5]。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重要讲话中强调“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稳就业”需要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高职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等。在就业指导方面,渠道和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开展校企交流会,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诉求,给大家树立发展方向,强化已有知识,改善不足之处;还可以在学校的社交平台上发布就业相关的指导文章,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也可以邀请已毕业的优秀校友,请他们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鼓舞士气。

(三)鼓励创新创业,自主创造就业机会

新时代的青年有勇有谋,就业的道路不只有找工作这一条,何不打破传统,顺着时代潮流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这项模拟职场的活动,先把参赛学生分组,由组内同学自主选择模拟项目,再分工合作完成项目计划书(其实就是模拟开办公司);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学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举办一年一届的创新创业活动,而是鼓励大家敢拼敢闯,为学生们寻找更多的就业途径。在中关村创业大街3W咖啡屋视察时,李克强总理曾表示,稳增是保就业,而创业创新则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职生面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压力,呈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特点,积极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就业,消极的心理只会带来负面影响。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变化的、有针对性的,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科学规划自身的发展目标,此外,高职生的就业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供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高职生利用自身技术娴熟的优势,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尽早达到心仪单位的用人要求,实现自主择业的目的。

猜你喜欢
高职生工作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选工作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