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就业的策略分析

2021-11-23 09:38杨克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发展教育

文/杨克

大力发展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是我国落实科教兴国、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有效解决我国当前人才匮乏的关键。与此同时,教育可以提升我国的全民素质,将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转化为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地政府要有效地把教育、社会的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结合起来,认识到新阶段的使命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教育强国”战略。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才能明确教育发展的方向,切实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对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然而,面对新的发展时期,还需继续努力寻求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将人才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为振兴我国经济服务[1]。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教育改革,而创业教育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创业教育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一些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大学生返乡助农扶贫又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机遇。然而,目前高校的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距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首先,部分高校只搞形式主义,并未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虽有创业理想,却无法得到国家和学校的具体支持。其次,从数据来看,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在高校学生中仍占有一定比例,学校对这些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仍较小,对这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高校贫困学生的需要,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手段也日趋新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要根据发展进行相应提升,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所以,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对当前专业技术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而设置专业年限的进一步缩短,以市场为导向的确立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2]。

当然,致力于教育的机构和个人都是存在的。如在一些基层教育机构中,能够克服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勇于传承优秀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工作与当前贫穷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克服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实践硬件的不足,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这就充分发挥了教育的能动性,为教育扶贫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新契机。

职业院校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起,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开始对保定市教育局、阜平、涞源职教中心等部门进行调研走访。通过走访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经费投入、专业对接、多方合作促进就业等情况全面了解,积累了大量资料。为此,依托学校京冀创新教育学院(涿州校区)的区位优势,在阜平、涞源、易县、顺平、唐县等地,开展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培训。培训领域涉及农村电商、农村会计、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物流技术等项目。2017年,学校承接保定市教育局组织的河北省幼儿教师培训,现共开展了8期培训,参与培训学员近1400人次。2018年学校应邀参加北京·燕太片区职教扶贫协作区暨教育集团理事大会,承接北京对口帮扶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技能提升培训项目,涉及80名学生为期90天的学习、生活与管理。这些,都是教育扶贫的生动实践。

二、对接市场,创新人才培养路线

近年来,教育在整个社会建设中,具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才对经济建设和富国强民的推动作用,愈加明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不足,即普通劳动力过剩与技能人才欠缺的矛盾,这个问题在一些贫穷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究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人民,缺乏普遍的教育意识,缺乏一定的技术人才,没有将教育赋予的生产转化到实际的生产中,从而导致人们长期处于一种盲目体力劳动的状态。

教育可以赋予经济建设两点含义:一是通过人才到地方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通过技术人才的应用,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升社会的生产效率。因此,在一些贫穷地区,应结合贫穷的直接因素,改善传统的专业结构和教学模式,勇于增设符合发展现状的新专业,真正实现走一条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路线[3]。

各个行业的种类和特点在不同地区也各不相同。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可供开发的农业和旅游业条件充足,而在一些沿海区域,海产品加工、物流贸易和餐饮服务等相对繁荣。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要善于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及时追踪地区繁荣所需要的因素,并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如在汽车行业的良好发展趋势面前,生产汽车所需的人才技术顺应大势,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我国要把工业产品加入实现经济发展的竞争中,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新的创新技术、新的管理理念,都将创造职业空缺。因此,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认识到这一特点,勇于改善传统教学结构,培训出一些符合工业发展的新型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一些学校教学活动中,学校已开展了一些与公司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如机车维修、饭店管理等专业,通过校企的联合办学,赋予了教学新层次的意义。不仅得到了相关行政部门的肯定,而且经得起市场考验。这就说明,实现符合国家需要的技能人才的教学,特别在一些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行业中,是必需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智能机械逐渐取代了人工,公司运行所需的员工数量逐渐减少,但待就业的学生数量却在不断增加,许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即失业不再是一个玩笑。研究数据表明,大多数失业的学生是贫困学生,他们既没有家庭背景可以为他们谋求职位,也没有资金支持他们创业,而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激发了创业精神,增强了创业意识,创业信心得到鼓舞。有些贫困学生虽然早就有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但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创业理想只能搁置不前。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一些资金困难的贫困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把创业想法精准落实,实现脱贫、助贫的梦想。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创业梦想,促进个人发展,而且可以完善我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精准扶贫,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可针对以农村为主要来源的贫困地区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区域。其中很多孩子,在毫无社会经验的情况下,被迫进入社会生产中去,这不仅会导致社会生产率的低下,在长久来看,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良性发展。所以,要想从本质上改善贫穷的窘境,就必须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出有利条件,让其具备一技之长。反之,他们将继续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劳动力过剩与产业结构就业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

针对当前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教育部门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一些偏远地区,特别加大了一些职业院校招生生源计划。教育部针对一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下达了东西部联合办学的任务,并且明确规定了相关行政部门需要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搭建有力平台,并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城市与农村教学的有效结合。东部的职业院校可以在西部进行大规模招生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及市场的需求调整相关的专业计划。实行“1+2”“2+1”“1+1”等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根据情况,与西部职业院校联合办学,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使贫穷的人因没有生存能力变得更穷,富裕的人占有了优秀的资源变得更加富足。但是,不论社会如何变化,一些弱势群众终究是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和关怀,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社会人的共同责任。特别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引路人,更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教育扶贫理念思想的指引下,探寻新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精准就业,为实现社会共同繁荣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