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考编热”对西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2021-11-23 09:38张晓宇柳馨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理工类职业规划考研

文/张晓宇 柳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具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考研热”已经成为大学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受就业压力、人才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考研几乎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全社会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它影响着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大量激增,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874万人,教育部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比2020年增加35万人。就业工作原本压力就不小,加之全球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自身存在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招聘力度,这对于西部企业数量和种类总体偏少的高原地区毕业生就业更加大了难度[1]。

当代大学生处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受超级实用主义的影响,再加上考研、求职的现实压力等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当前大学生身边的“考研热”和“考编热”越来越盛行,对西部某高校理工类某院系469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调查发现,近6成学生考研意愿很强,有65%以上的学生表示考研或者考编,且发现很多学生抱着长期备考心态,“二战”甚至“三战”。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程度,同时跟社会脱轨,更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本文旨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环境下,就西部地区“考研考编”对就业的影响做深度剖析,为常态化疫情期间西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理论指导。

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考研考编热”加剧

当前,在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造成“考研考编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当前社会对于学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企业招聘学历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水涨船高的形式下,大量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又有一部分学生不想一早步入社会,利用考研逃避就业,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许多原本出国深造的学生由于疫情选择国内读研,无形中让国内考研竞争压力加剧[2];第二,现如今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95后”及“0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自食其力的观念较为淡薄,只有少部分学生家庭存在需要一毕业尽快工作贴补家用的情况,因此学生和家长都普遍认为,花几年时间全职备考体制内稳定的“铁饭碗”很有必要,后续不会存在因疫情等外部因素出现企业不稳定等情况;第三,地区性的原因使西部高原地区的人民对于体制内的工作高度追捧。西部高原地区企业数量和种类普遍偏少,同时藏族地区等少数民族学生较多,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同学普遍不愿意“走出去”,且藏族同学对“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更为执着,普遍存在除体制内工作外其余工作为打工的心态[3]。这使得“考研考编热”在疫情当下更加突出。

二、“考研考编热”带来的影响

(一)浪费国家高等教育资源

“考研考编”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步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而大学毕业生的前三年就是所学到的充分发挥起作用的时期,也是毕业生最有冲劲和热情的时期,不能在此段时间尽快就业,尤其是选择考编的理工类毕业生可选岗位较文史类学生相对少很多,选择的岗位大多也以“三不限”居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理工类毕业生不能将在学校所学专业技术发挥到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长期待业状态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诱因,同时也浪费了毕业生“应届生”的身份[4]。

(二)不利于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大量优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考研考编”,选择企业就职尤其小型私企就职的相对更少,在对理工类469名4个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各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普遍选择考研、考编。这种现象不利于各行各业的全面、均衡发展,企业发展得不到优秀人才提供技术支撑,而毕业生不选择企业及小私企就职的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必然影响到一些行业的前景和发展。

(三)降低自身竞争力

在疫情期间,选择“考研考编”人数的大量激增造成“考研考编”竞争过大,就西部某省2021年省考报名情况来看,岗位平均竞争比达1:76,公考中理工类专业普遍不占优势,招聘人数较经济类、文科类、法学类专业相比相差甚远,造成理工类专业学生考录比更低,从而出现“二战”“三战”的考试情况更为普遍,而很多尽管经历“二战”“三战”的学生依然无法实现公考及考研梦,后期不得已再步入社会后,早已没有自身的专业竞争力,这种长时间的失利状态对学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丧失自信,没有成就感,更不利于学生本人。

三、疫情下提高就业率的策略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高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做好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六稳六保”工作的重中之首,也是民生工程的重要体现。

(一)建立各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档案

建立职业规划档案可以使学生对职业有相应规划和提高重视程度。在学生入校后,每学年让学生填写个人职业规划建档立卡。通过建档立卡,班主任及辅导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每学期完成情况,并根据完成情况及性格特点等给予相应指导,让学生在毕业前更清晰了解自己,减少盲目跟风考研和考编。与此同时,考取体制内工作和提升学历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一种体现,对于一心“考研考编”的学生,要在大三和大四期间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岗位报考指导、复习指导等精准指导,以提高录取率。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相关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建设

“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有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通过数据实证模型分析发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显著提升了毕业后的就业稳定性,同时发现,对理工科且学习成绩一般的男性学生,在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更能显著提升就业的稳定性,还可减少毕业就业短期内的离职率。然而,目前很多职业教育教师在应届毕业后直接通过考编进入高校,本身并没有企业等多种工作经验,对职业规划教育课也不乏有照本宣科的情况,职业规划教育认识不够深刻,对企业真实情况了解不深,不能更深入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此,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应经常进行专业培训和高质量选拔,提高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三)做好学生的就业思想工作,鼓励学生勇于“走出去”

西部地区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固有的保守、小富即安、容易满足的特征,普遍缺乏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这种大背景下,当地人很容易故步自封,在为子女规划职业时更多的是想把子女留在身边,不愿让子女出去闯荡或创业,这也是很多年来西部发展始终跟不上的原因之一,为此,就业观教育不仅是主管就业指导老师的责任,还要在全校开展“全员育人”,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也都要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勇于“走出去”,拓展就业思路[5]。

(四)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多样就业

为了缓解当前的“考研考编热”,政府要成为降温的关键点,如加强和完善招录制度,每年按计划、分批次有序进行招录,同时增加招录条件,如应届生考公务员增设两年企业工作经历为企业培养人才,减少企业招聘人员所面临的各种不良影响,使应届生一毕业就可以在企业岗位上发挥自身专业价值,有利于各行业今后的发展,两年时间如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也可为企业留住人才,并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体制内工作的要求。另外,政府要加强企业监管,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积极为员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对招聘应届生的企业单位要给予相应的税收福利,同时对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避免因薪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原因不愿去企业就业,尽量减少辞职、二次公考现象,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市场,降低毕业生对考编的热情。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对“考研考编”的热衷,加剧了当前就业难度。这一客观因素下的就业突出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同时,针对西部经济落后地区高校毕业生难以走出就业困境的现状,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都应对毕业生采取有实际意义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理工类职业规划考研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