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策略

2021-11-23 09:38李瑞琪李晨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人才融合

文/李瑞琪 李晨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多次强调要催化融合质变,创建一系列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大众媒体。这一重要论述,为融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培养全媒型人才,高校教育需要和主流媒体一起走好“融合”培养之路[1]。

一、高校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教学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有关的教学体系,其中的课程、教职工考核方法等相对不够完善,教学的模式一味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没有创新。主要问题有:部分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层级关系,并且教职人员没有计划。在课程设置上,有高校虽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设置,但是,却没有针对性,甚至是各个专业可以通用,没有特殊性,一些高校并没有设置相关的师资发展协调部门,缺乏统一的教职员工计划和目标明确的课程,因此,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便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大大降低了课程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目前高校的教学体系以及设立的相关课程,不能时刻紧跟学生的成长变化因材施教。另外,现有的考评学生的方式依旧沿用传统方法,由于教学模式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考评方式仍旧以考试为主,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背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高校大学生确实必须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2]。但是,这种教条式的评估方法很难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获得指导,很难激发创新意识,也很难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缺失

要想快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方法过于老套,大部分是通过课本内容“填鸭式”的传授,一味沿用传统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必须要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点。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所获得的才能和思维较为局限,但会获得抽象的知识,这将有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传播内部知识和成就,而是将创新精神贯穿到学生的思想中。从本质上讲,培养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其内涵不是要背书,而是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其能够从根本上具有创造力,利用自己的想法,理解书本内容,同时产生创新能力[3]。

(三)学生本身知识结构欠缺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校、教师、课程,又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和知识基础。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自我认知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必须充分参与自我意识的建设,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首先,大学教育必须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要不断调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追求卓越的关键。要主动调查问题本身,积极推动学生创新解题。

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构建人才核心价值体系

在校园中搭建创新平台,给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确保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增加对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根据每个专业学科的特点,在经济和劳动力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并积极创建创新平台。设立特殊资金,以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并激发他们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增强其创新能力。二是建立教学创新能力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举例来说,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邀请各专业的学生去实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在校园中建立有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富有创意、活泼、轻松的氛围[4]。

在校园中保持开放的思想,完善文化创新机制,加强校园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使校园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举办行业展览、厂商竞赛、创新分享会等活动,积极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追求自主创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在职教课程中,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方面各种“无形”的潜能,在职教课程中充分运用联合职教,让立德树人在职教中落地、细化、融入[5]。

将专业基础课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强化人才爱党爱国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融媒体时代的事业指明了奋斗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观点为记者树立了思想的旗帜。教育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和教材之中,使之最终流入学生的头脑中,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家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以及对事业的尊重。

(二)专业课融入职业理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对教育的观念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的主体,不再单一地只是教师,而是由教师转变成为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正与补充。完善课程与教学内容。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相关文件,提出创新能力应该是课程开发的重点。职业课程、基础课、行政课等要合理分配权重,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丰富课程内容,不仅教授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将有关实践和创新教育内容整合到学习内容中,融合新思维方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专业课程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筑牢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使命,使学生意识到工作者的重要性,通过“媒介伦理”教育,让学生坚守价值底线。

(三)将实践教学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升华人才品德修养

高校教育要借助实践教学,推动学生走进社会课堂、走到现场、走近人民群众,全面触摸社会脉搏,了解中国国情,锻炼“脚力”,修炼“眼力”,锤炼“脑力”,精练“笔力”。

产业与教育融合,提升人才综合实践能力要培养融媒体时代全媒型人才,就必须深化传播产业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行业、传媒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开展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让学科专业建设与传播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让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传播产业人才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内容相融合。融媒体集多种媒体业态于一身,倒逼记者的工作岗位向采编上下游延展。优秀的人才应该突破传统媒体时代的岗位局限,在媒介策划、摄影摄像、VR创作、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渠道开发、网络直播等领域大显身手。因此,高校教育要将这些新岗位、新技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媒介产品运营、媒介数据分析、交互式产品研究等媒体全产业链课程。

实现教师团队与媒介精英相融合。现在的高校教师团队普遍擅长理论研究,而缺乏融媒体的实操经验,无法帮助学生适应融媒体时代技术变革的要求。高校要加大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定期将骨干教师送到主流媒体去研习融媒体制作技术与运营策略,并邀请媒介精英走进高校指导学生,使媒介精英的经验与青年学生的创意擦出绚烂的火花。实现实践教学与真实项目相融合。实践教学是催生人才发生质变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应该精心挑选真实的媒体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中,通过合理控制实践教学难度,用心设计实践环节,随时把控实践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查找问题、不断完善自我。

实现教学评价与行业评估相融合。为了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高校教学评价应该采用多种评价类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品德养成,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水平进行定量和定性测评。评价标准要与产业需求保持同向同行,评价主体要包括学生自身、行业导师和第三方公司,评价手段可以借助在线课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与行业需求的偏移。

三、结语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媒体平台,我们要积极拓展思维,以娱乐的方式将新媒体融入到专业学习之中,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与实践能力。科学地使用助教平台,积极参与实践,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继续引入创新的概念和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人才融合
人才云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