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设与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2021-11-23 09:38王青林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文/王青林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起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但面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面对经济发展需求,独立学院应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命题。2006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转设”的概念,指出:“独立学院根据需要和条件可以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民办高等学校”。200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转设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要求。独立学院转设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导向。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加快必然会带来教育结构的变化,2014年国家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应将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因此,独立学院的转型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1]。

转设与转型给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培养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亟须解决的问题。卢东宁等学者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应包括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因此,为了保证独立学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独立学院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及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独立学院自诞生至今,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了促进独立学院继续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对我国独立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积极探索优化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同质化问题严重

因为办学时间短,对母体过于依赖,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把应用型、创新型、素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做,一味地生搬硬套,只是将母校的培养方案拿过来执行,相同专业完全套用母体的培养方案,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和完整,实习、实训等实践类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偏小,无法实现与母体大校错位发展,无法展现出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这一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弊端,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功底浅,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无法达到培养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

独立学院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型”师资比例。

我国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由母校的专职教师在独立学院兼职授课;二是聘请外校的退休高职称教师来校授课。这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且专业水平高、年龄较大、以副高以上职称为主,这两类教师往往因为与原学校培养目标上的差异而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三是本校的专职教师主要以刚毕业的研究生为主。这部分教师年龄较小,以硕士学位为主,职称助教,且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教学经验不足直接影响了授课质量。另外,很大一部分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来源单一,主要以学术型师资为主体,“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在应用型育人功能方面难以满足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急切需求。此外,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师没有编制,许多教师认为不够稳定,不能安于本职工作,在取得一定的教学经验后,选择跳槽。再加上目前国家层面对独立学院在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3]。

总之,当前独立学院内部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以及流动性问题已严重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已成为独立学院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体系不合理,专业及课程设置雷同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往往是直接复制母校的教学计划,相同的专业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未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特殊性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部分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没有建设一些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征的学科专业,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就业时与母体学校难以抗衡且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专业设置盲目迎合市场,并未对学生发展作出长远的规划,导致某些专业的人才供给数量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数量,使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四)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我国大部分的独立学院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注重理论专业建设,缺乏实践创新。随着自身的发展,虽也投资建设了部分实验室,加强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实验问题,但实习基地数量仍然不足,再加上很多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背景,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指导,因此,不能有效地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项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应有自身的本质和特性,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的路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国作为独立本科院校应按照自身人才培养类型,编制适合区域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合学校专业建设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确立人才培养目标[4]。

人才培养目标是任何一个高等院校的核心要素,一所独立院校的转型成功,在于它是否具有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首要工作就是确定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也要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综合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独立学院应根据学院总体的发展规划,结合专业及学科特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稳定协作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针对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要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组建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双师型”队伍[5]。

(三)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及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为原则,加强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度增加实习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专业设置是独立学院满足社会变化需求的核心。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与人才需求的动态,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避免专业重复化和盲目追求专业数量。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方面的体现,课程设置时要注意调整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课程的比例,使所设置的课程既能形成理论知识体系,又能走实践教学之路。

(四)强化实践教学,大力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注意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培养比重。一是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拓宽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通过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全真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三、结语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性、专业性、实践性要随内外部环境而不断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显著的区别,要按照科技的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的政策导向、按照地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突出差异化培养战略,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专业特色。在发展与实践过程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