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型人才培养与人本理念融合研究

2021-11-23 09:38周盈丹冯雪冰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人才

文/周盈丹 冯雪冰

就业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大学生生存、学习和社交发展的主要基础,高校培养就业型人才,要建立重要培训阵地,这也是高校育人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管理中,育人功能相对较弱,如管理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缺乏、学习氛围淡薄、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就以上问题,笔者梳理了当前高校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本理念下的育人理论,试图解决当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管理中的育人功能[1]。

一、高校就业人才管理中强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意义

对于新时代辅导员来说,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来提升育人功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人才管理的优势元素,使就业过程成为思想教育的源泉、素质教育的阵地、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谐温暖的港湾,是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的行动方向。

(一)引导学生克服网络诱惑,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数码产品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使大学宿舍成为“90后”“00后”大学生的“乐土”和“天堂”。在网络游戏、综艺娱乐、不良资讯等各种思潮影响的网络空间里,意志力较差的学生出现晚上通宵打游戏、白天睡觉甚至逃课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学业困难、迷茫颓废、责任感丧失等。对此,新生入校时就要将日常检查与育人管理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做好时间规划与学业规划,利用新媒体对学生实施教育,净化网络文化,在自习室进行兴趣小组研讨,或建立“学霸榜样宿舍”,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同学们摆脱网络诱惑,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

(二)依托就业培训管理平台,开拓素质教育新领域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时间几乎超过了上课、实践活动的时间。相较于正式课堂或与老师相处的过程,在大学生日常交流过程中,他们的个人性格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往往比较自由放纵,从而在就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性格也更加个性化。所以,高校就业管理中的育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更加重视管理过程,依托就业培训育人平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与发展,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

(三)把握就业管理亲和性特征,提升教育感染力

作为严谨治学的课堂教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较为规范、严肃,学生接受度和认可度相应也需要提高。所以,自由、亲和与放松的人才培养环境更能使高校辅导员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更容易赢得学生的认同与尊重。此外,高校在育人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共性与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创建大学生主流文化的特色文化,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大学生为主体,从大学生生活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加强充满活力与趣味性的教育引导,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

二、当前高校就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思想重视程度稍显不足

在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管理的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相关培训人员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烦琐复杂,辅导员需要处理多种学生事务性工作,导致用在学生人才管理的精力略显不足,而就业人才培养管理,大多依靠管理教师在“规定”时间开展检查工作,一些“走马观花”似的巡查对发现解决学生潜在问题的作用微乎其微。高校对此项工作,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缺少人文关怀。

(二)文化建设作用发挥不够

当前,部分管理人员对学生只学习理论有片面认知,造成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制度上,忽略了实践过程在就业当中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大学期间,大学生的判断能力与信息甄别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我国的国情与国际大势了解不够深入,很多时候仅凭一些个人媒体与社会舆论的分析判断,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可能被分裂势力煽动。此外,有些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中所谓的时尚元素,呈现出低级、俗气的文化现象,甚至还沉迷韩剧、日本动画等不切合实际的网络电视中不能自拔。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举办就业实践等活动,在就业文化中建立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就业文化育人[4]。

(三)管理机制运行不够完善

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教职人员的稳定和管理制度的效率,还关系到高校学生就业管理的稳定。但当前大多数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对于就业人才培训管理大多停留在单一的教学等方面,无法有效地结合现状挖掘管理机制的积极作用,不能及时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人才就业管理并没有做到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能化引导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在高校管理的工作中,不少院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体制,有的形成了教职人员承担的管理模式,有的索性由各班班干部直接担任。这种简单的管理机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出现了管理的“长短腿”现象。

三、强化高校就业人才管理育人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班干团队

高校应建立一支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切实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对党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组织等人员,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宣传工作、心理健康、卫生检查等方面入手,划分好责任田,将学生的工作表现作为一项重要的成绩进行考核,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班干团队为榜样,在学生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样,一方面,对学生干部形成良好的教育与约束;另一方面,也带动了非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5]。

(二)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离不开优秀的就业文化建设,就业文化建设承载着文化引领、公德教育、习惯养成、契约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应抓好文化建设,积极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应本着“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将学生宿舍安全问题列入重要内容进行深入教育,督促学生遵守宿舍管理规定,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其次,在各个就业教学点之间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将卫生状况、就业文化等方面纳入评比标准,全面分析和掌握就业人员的思想表现,并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挂钩,与学生的评奖评优相结合。最后,高校可吸纳其他高校良好的文化建设经验,树立学生普遍认同和理解的就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学生在就业培养中提高思想素质和健全人格。

(三)加强教育引导

在大学生就业管理过程中,日常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就业知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才培养管理中尤为重要,它既是高校管理育人的红线,也是培养学生思想修养的底线,就业培训过程也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规律地进行就业培训也是帮助大学生走好就业之路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培训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

(四)完善宿舍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的方式已经由单一转变为多功能复合,还涉及实践、理论、素质等多个方面。因此,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辅导员应把深入学生就业这一常规动作做细做实,在一定条件下,放弃“走马观花”式的粗略巡查,而改为追求质量的集约观察,从传统的检查卫生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精神生活。转变就业工作是次要工作的错误理念,要主动学习管理建设的相关知识,学校层面也要提供相关的培训,让辅导员和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文化建设、防盗防灾、心理教育等工作技巧,提升就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通过培训学习和制度完善,双管齐下,使管理人员具有责任意识与工作技能。

综上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将生活管理与育人管理相结合,多方位地从学生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做起,形成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增强学生的认可度与归属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未来求职和发展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