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疫精神与人才培养的正向联系

2021-11-23 09:38杨亚楠夏楠赵兵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学子弘扬抗疫

文/杨亚楠 夏楠 赵兵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没有退缩,也没有畏惧,而是积极展开抗疫部署,坚决打赢疫情的攻坚战。而且事实也证明,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抗疫的积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抗疫中我们也形成了宝贵的抗疫精神,而抗疫精神又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值得传承与弘扬。同时,在抗疫精神和抗疫实践中产生的抗疫人物故事也成为思政教育、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素材,是新时期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支持,弘扬抗疫精神,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现实意义。

一、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解读

(一)坚持生命至上

在抗疫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突发疫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正是基于生命至上、群众利益为首位的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定武汉封城,这样做可以减少疫情蔓延,也为疫情防控争取了更宝贵的时间,这一举动足以看出,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选择了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并相继推出了延长春节假期、企业停工停产等决定,宁可暂时停止经济的发展,也要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这无疑为青年学子上了生动的一课[1]。在疫情发生之后,党中央更是科学部署,以最快速度建立火神山医院和改造方舱医院,并加大力度,加快进程研发核酸检测试剂,以最大限度、最快速度收治患者,积极开展全程核酸检测,展示了大国的责任担当。这一力举稳定了民心,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对于海外的中国公民更组织包机接留学生回国,对于不能回国的留学生发放健康包,足以看出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对生命的敬畏,这也启示我们要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尊重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努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积极奉献自我、帮扶他人、充满责任担当。

(二)厚植爱国情怀

在疫情发生之后,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而究其原因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对国家、对党、对政府的高度认可、强烈认同和坚定归属,使全国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党中央也迅速作出反应,统一部署和指挥,统一调配和筹建,统一组织和救援,真正打好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而且,这种爱国情怀,不仅表现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也表现为个体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特别是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逆行武汉,真正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大师风范。而各地也成立了医疗救援队,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武汉一线,千里驰援,毫无怨言。而各企业通宵达旦、争分夺秒地生产防疫物品,优先供应疫情严重的地区,更有海外华侨抢购海外防疫物资输送回祖国,这些感人的事迹背后是中华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的体现。而且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以后,人民又响应党中央的安排,逐步地复工复产,积极完成疫情期间经济发展落下的任务。一次疫情就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诠释了中华民族爱国的核心品质,在人才培养中应抓住抗疫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内核,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爱国信念,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以强烈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心去奉献自我、承担责任,做真正的报国者。

(三)感悟英雄气概

有希望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英雄。在疫情防控中,有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英雄,有坚守岗位的人民警察英雄,有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英雄,有自愿奉献的志愿者英雄,疫情当前真正参与到生命健康保卫战中的各个体、团队都是英雄,而疫情无情,有的英雄不幸感染,有些英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有的英雄失去了挚爱的亲人,他们用忠诚和生命谱写了舍生忘死的抗疫赞歌,正是因为这些英雄的存在,让中华民族在疫情面前逆行而上,涅槃重生。灾难中涌现英雄,灾难后应纪念英雄,最重要的是学习英雄品格,国家还通过评选表彰抗疫英雄活动,肯定了抗疫英雄的丰功伟绩,使英雄们成为中华儿女舍生忘死,自觉学习的楷模。抗疫精神启示我们,要积极培育英雄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青年学生则要真正以英雄为导向,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克服历史虚无主义、过度娱乐化等不良社会思想,在英雄的指引与号召下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充满新时代奋斗的热情,造就新时期的英雄。

(四)坚持科学信仰

抗疫精神中也饱含着科学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精神也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疫情防控中关注群众的利益,也要坚持科学的原则,科学防疫,科学部署,积极构建覆盖全国的防控体系,科学有序地开展核酸试验,并密切追踪接触者。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基于科学研究和不断探索,我们先后推出了八个版本的治疗方案,并率先推出了新冠疫苗,在技术攻关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而这背后是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科技攻关的成果,更是我国科技实力的彰显。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实践、科学的精神去对抗病毒、战胜疫情,这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引导青年学子相信科学,并积极投身到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中,参与科学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开拓创新视野。

(五)同命运、共呼吸

疫情防控之所以取得胜利,与国家的担当、团队的担当、个体的担当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有了积极的国际责任担当意识,才能举国上下团结在一起,服从号召,响应安排,积极抗疫。而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和暴发也让我们思考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应具有国际担当意识,而我国在疫情防控中既做到了“独善其身”,也做到了“兼济天下”,在疫情发生的初期就向全世界发出预警,向全世界公布病毒基因序列,为各国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并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而当全球疫情暴发后,因为部分国家疫情防控不到位,疫情大面积暴发,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国基于国际担当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在国内疫情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仍向几十个国家派出先进的医疗救援队伍,并积极捐赠抗疫物资,无偿分享中国抗疫经验,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发出了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倡议,这些都是中国国际担当的体现,真正彰显了大国的气度。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其外,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只有相互帮助,共同面对,才能团结一致战胜疫情。在育人中也应加强命运共同体的教育,使青年学子自觉树立国际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只有正确理解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才能强化共命运共呼吸的发展意识,才能让青年学子承担责任,参与到共命运的实践中。

二、抗疫精神弘扬与育人实践的关系

(一)抗疫精神为育人实践提供生动教材

育人的关键是立德,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加快,育人实践中应努力培养综合能力突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他们必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抗疫精神则是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有革命文化的烙印,借助抗疫精神做好育人工作,最基本的是利用好抗疫中的典型素材,将其转变为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抗疫中涌现出了先进的典型,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特别是在疫情中挺身而出的“90后”,他们主动肩负历史的责任,展现了大无畏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提取,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与德育教育、时代发展相契合,具有鲜明的育人指导作用,这些鲜活的德育素材让青年学子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二)育人是抗疫精神弘扬的载体

抗疫精神的弘扬需要一定的载体支持,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教育中,以文化铸魂育人,才能让抗疫精神得以弘扬,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得以实现[3]。青年学子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将抗疫精神融入实践中,使抗疫精神有落地生根的土壤,也使得人才培养更具时代感召力。育人实践是抗疫精神的实践表达,将带动抗疫精神的弘扬。

三、抗疫精神导向下的育人实践路径

(一)学校层面的抗疫教育

首先,必须把抗疫精神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其与学科教学中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使抗疫精神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抗疫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真切的体验,也应积极探索抗疫精神与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的有效方法[4]。抗疫精神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的讲解,也要让学生体验,可以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其次,要丰富青年学子的课外实践活动,让抗疫教育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感悟抗疫精神,积极传承抗疫精神,如举办抗疫精神知识竞赛、抗疫情景剧演绎、抗疫主题文艺汇演,让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不再抽象,而是有具象、直观、生动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以抗疫精神为指导,做好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最后,要重视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特别是校风、学风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接受抗疫精神的教育熏陶,自觉地与核心价值观学习相结合,入心又入脑。具体地说,可以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开展典型的抗疫人物事迹专题宣讲,或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学校网站进行教育宣传,让学生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抗疫精神。

(二)社会和家庭方面的抗疫教育

首先,要发挥抗疫精神的正向舆论导向的作用,针对互联网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各种思潮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冲击,必须弘扬抗疫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借助网络进行社会舆论的正确宣导,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青年学子自觉地向正确的舆论导向看齐。其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5]。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父母应言传身教,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在家庭中做好抗疫精神的宣讲,借助日常的行为教育、情感沟通让抗疫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起来,以良好的家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最后,要加强个人自我教育,青年学子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要自觉加强个人教育,坚持党的领导,努力向榜样看齐,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抗疫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外兼修,实现人生目标。

(三)网络方面的抗疫教育

传承抗疫精神,培养新时期人才,也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借助网络的主阵地,让抗疫精神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在抗疫精神教育中,积极寻求抗疫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契机,借助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传播方式给予学生抗疫精神教育,也有效地净化网络空间,让青年学子明确抗疫精神的内涵,要搭建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带动抗疫精神的弘扬,青年学子积极运用视频网站、微博以及其他APP了解抗疫精神,弘扬抗疫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6]。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治理,使抗疫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有良好的网络环境支持,要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加强网络动态的监管,在开展网络监控的同时,要做好舆情引导。要加强宣传抗疫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正能量事迹,及时整顿低俗网络内容,在综合治理、强化监管的同时,完善法律法规,引导青年学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让抗疫精神在网络阵地中得以弘扬。

四、结语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危机也是一场考验。在疫情面前,我国经受住了考验,也孕育出了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责任担当,又有爱国情怀;既有生命至上,又有尊重科学的精神。而且在抗疫实践中也涌现出可歌可泣的逆行者,成为特殊时期正能量人物的代表,成为抗疫精神的完美诠释者。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多元的文化思想,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抗疫精神对育人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以抗疫精神的弘扬带动优秀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抗疫精神是育人实践的生动素材,而育人实践又是抗疫精神得以传承的助推力量。我们要积极弘扬抗疫精神,培养时代新人,让青年学子感悟抗疫精神,感悟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克服艰难险阻,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疫情面前,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认识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新时期必须传承弘扬抗疫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和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学子弘扬抗疫
弘扬爱国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杏林组曲·学子赋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