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英雄精神的研究

2021-11-23 09:38李彩鹏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高职生工匠英雄

文/李彩鹏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将近一千万人,高职生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如何,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我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高职生存在的精神面貌欠佳和精神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将英雄精神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中,以英雄精神激励工匠精神,使新时期的匠人更具爱国主义情怀、更具改革创新勇气、更具艰苦奋斗作风、更具敬业奉献精神、更具责任担当意识,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匠人。因此,研究制造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传承与培育英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和培育的意义

(一)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2]。英雄敢于牺牲、至死不渝、舍生忘死的品质和气概,铸就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灵魂,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向前。中华民族世代英雄辈出,陈树湘、杨靖宇、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江姐、钱学森、黄旭华、南仁东、钟杨、钟南山、张定宇、张伯礼、陈薇等,他们都是不同时代涌现出来的英雄的代表。有了英雄和英雄精神,前进道路上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扫清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二)英雄精神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意义

英雄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培育英雄精神是高校神圣的职责。高职院校在制造强国背景下传承和培育英雄精神,有利于为工匠精神提供精神内涵和动力源泉[3]。制造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传承和培育英雄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如下。

1.英雄精神为工匠精神提供优秀的品质。英雄精神的高贵品质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如果能从英雄精神中汲取这些优秀的品质,匠人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抵抗不住的诱惑,就没有牺牲不了的利益,就没有激发不了的精神。有了英雄精神作鼓舞,工匠们,就能制造出更多精益求精的产品,国家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进步。

2.英雄精神为工匠精神提供富有战斗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英雄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金融危机后,西方大国纷纷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以保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地位。我国制造业虽然已经成为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体实力属于第三阵营”。当前,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促进各国制造业发生重大变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任务艰巨复杂,因此,迫切需要以英雄精神为引领,以英雄般的勇气和担当,推动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4]。

3.英雄精神是激励工匠精神复苏的磅礴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盘古开天、愚公移山、苏武牧羊到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丹心照汗青,从杨靖宇、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江姐到雷锋、王进喜、袁隆平、黄大年、黄旭华、林鸣等榜样辈出,“英雄总是在历史危难中或关键时期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他们用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凝聚起引领人民奋进、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铭记历史、崇敬英烈,是激励和鞭策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一千万高职生有责任、有义务传承英雄精神,并把英雄精神当作激励勤学知识、苦练技能、锻造精品的精神动力。全社会营造崇尚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将工匠精神与英雄精神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5]。

4.工匠精神与英雄精神存在着切合点,可以用英雄精神激励涵养工匠精神。二者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都有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都有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都有淡泊名利、专注事业的精神。显然,工匠精神和英雄精神在很多方面都有契合点,可以用英雄精神来激发工匠精神,为工匠精神提供动力源泉。

总而言之,相对于工匠精神,英雄精神理想更加崇高,革命革新的意识更加昂扬,意志更加坚定,牺牲更加彻底,贡献更加巨大。

二、英雄精神在高职院校中传承与培育受挫的原因分析

(一)对精神能动性认识不够深入

精神是意识的一部分,包含了一个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思想理念、精力活力、神情意态、风采神韵都属精神的范畴,精神是人的生命体征的直接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人无精神不立”,说明失去了精神的支撑作用,人就会崩溃,颓废,变成行尸走肉,失去向上的动力和勇气。“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变迁、国际竞争中的支撑和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兴国强国之魂。

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精神动力是高职生投身学习、勤学苦练、提高思想、积聚力量、创造辉煌的内在驱动力。一名精神饱满的高职生,更能将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与训练之中,更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更能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对精神的巨大作用上,高职院校和高职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识误区。

(二)对英雄精神激励涵养工匠精神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英雄精神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体现,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坚信事业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涵养工匠精神的最佳精神动力。有了英雄精神的鼓舞,有助于激发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更有助于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实现制造强国。忽视英雄精神对工匠精神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是培育工匠精神缺乏动力和主导力量的根本原因。

(三)高职生对英雄精神有所疏离

许多高职生由于对近代以来的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历史没有切身认识和体验,对英雄精神情感上陌生和疏离,接受的英雄精神教育不够,精神动力不足,一些高职生理想不够远大、自信不足、干劲不够,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也相对不够,缺乏英雄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高职生对英雄精神的传承缺乏责任感和自觉性。

(四)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的精神培育不足

高职院校一般学制3年,在校生接受英雄主义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较少,专门接受体能、意志、毅力等英雄元素训练的更少,造成部分高职生目标不够远大,性格不够刚硬,意志不够坚定,创新动力不够,缺乏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的勇气和担当。

接受英雄精神的培育教育较少导致高职生身上缺乏英雄顽强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工匠精神。高职生“娘炮”现象确实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制造业强国的实现。应正视高职生精神动力培育问题,用英雄精神激励和涵养工匠精神。

三、高职院校传承和培育英雄精神路径分析

高职生是未来掌握高技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用英雄精神激励涵养工匠精神,其实现的路径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

思政课是立德铸魂的关键课程,应该发挥思政课在传承和培育英雄精神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将滋养工匠精神的典型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汇编成库,便于教育教学使用。如岳飞等爱国主义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赤诚和胆略,方志敏等具有崇高信念的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郭永怀等为我国航天事业“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献身奉献精神,苏武、屈原、孙中山等“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和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还有近五年来涌现出的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兰辉、勇闯深海研究核潜艇的黄旭华、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科技报国的榜样黄大年、“愿得此身长报国,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疫英雄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他们都是英模精神的典型代表,都是涵养工匠精神的绝好素材。其次,发挥思政课理论育人的优势:讲清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国精神的意义和作用、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和基本要求、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追求道德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的精神等;讲清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英雄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精神;讲清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讲清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最后,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优势:线上引导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颁奖典礼,学习大国工匠事迹,查阅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改革先锋人物的事迹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敬业奉献精神的教育。线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身边英模人物、道德模范、敬业模范、创新典型、先进工作者等,通过生动事例感受英雄精神的存在和工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增强英模精神的真实感和可学性。通过线上、线下实践途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大胆创新、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等精神。

(二)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锤炼和培育作用

应该发挥专业课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作用,用英雄精神激励涵养工匠精神。

1.专业理论课: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融入英雄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如将詹天佑精神融入铁道专业,公路桥梁专业融入茅以升、林鸣精神、水利专业融入红旗渠精神、绝壁凿天渠的黄大发精神等,电焊专业融入高凤林精神等。通过课程思政将这些英雄精神渗透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之中,不但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精神动力,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担当精神。

2.专业实习实训课:锤炼吃苦耐劳和敬业奋斗精神:实习时的连续加班(比如公路桥梁专业的连夜加班浇筑)、高强度限时完成作业(比如汽车专业的检测维修)等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力、耐力和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等。

3.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竞赛:锤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奋勇争先、团结协作等工匠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阳刚之气。

(三)发挥军训和体育课锤炼意志锻炼体能的作用

强健的体魄可以激发学生的青春和活力。军训和体育课中的体能训练,可以适当增加训练项目和强度,比如在会操、会演、射击、拉练、长跑、击剑、搏击、跨越障碍、球类比赛等项目中适当增加强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能,另一方面,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精神。

(四)发挥第二课堂磨炼意志增强体质的作用

例如,组织学生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展“三下乡”、扶贫、志愿者活动、献爱心等活动,接受艰苦环境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锻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感恩奉献的精神。

(五)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及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作用

比如在墙报、电子板报、走廊、教室等张贴一些英模人物的画像、励志名言等;周末播放能提升学生精神动力的电影,如《战狼2》《秀美人生》《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在节庆文艺汇演中加入一些能振奋学生精神的节目;还可以把英模请进校园或课堂作报告。在整个校园营造崇高英模、学习英模的氛围,可以埋下英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种子,并促进其在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提升学生的精神动力。

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制高点树立英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高职院校推进英雄精神网络宣传,要坚持以学校微宣传为主阵地,联合自媒体及网站等平台力量,一方面,加大对英雄以及英雄事迹的宣传与弘扬,另一方面,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创新网络宣传的形式,将生动有趣的内容与客观严谨的内容结合起来,吸引大学生注意,扩大宣传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强高职院校网络环境对英雄污名化的监管,为大学生创造正确、科学的舆论导向。

缅怀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是高校的神圣职责。在制造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努力创造培育英雄精神的土壤,努力营造培育英雄精神的氛围,真正把英雄精神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之中,将英雄精神渗透到高职生的灵魂深处。用英雄精神涵养工匠精神,才能培育出真正具有英雄气概的大国工匠,制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这才是国家富强的根基所在,更是民族振兴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高职生工匠英雄
英雄犬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重走英雄路
工匠赞
绛红英雄谱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