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11-23 09:38毛一晶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职业院校校企

文/毛一晶

互联网大数据极速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特别是会计行业。会计行业作为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职业,也发生了巨变。为了保证社会竞争力较强的财务人才供给,职业学院需在原有教学模式下,拓展新型教育渠道,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使学生在校内教育期间,既接受理论知识,又进行实践,积极参与财务岗位实习[1]。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在合理和充分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具有专业精神和办学理念。校企合作模式借助与企业间实际合作往来向其提供对口人才,充分保证了职业教育定向性和实操性,并借此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民生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家职业教育应更趋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间进一步深化合作,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劳动力。

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及合作模式三种。学校模式主要指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教学。学校教育尽管更系统、全面,但其延续了普通教育的特征,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存在。尽管企业模式虽具有较强的教育实效和针对性,但缺乏理论的系统的培养,较为单一。合作模式即职业院校与企业相结合,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教育。这是目前全球职业教育最为流行且前景较好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吸取学校与企业教育的优点,充分调动教育各方教育积极性,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及社会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主要分为订单订购文化模式、勤工结合或勤工方式、教学试用模式及产教结合模式[2]。

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伴随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急速提高,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其教育模式始终无法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校的供给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第一,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水平难以得到保障。这是由于会计专业职业的特殊性,涉及公司财务信息甚至商业机密,难以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浮于形式,教学实效不高;第二,教师资源缺乏,特别是“双类型”教师。大多数教师擅长理论研究,缺乏实操工作经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差;第三,学生专业素质水平较低。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更加趋向于选择情商较高、踏实肯干的毕业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够为职业生涯的不断提升带来关键的促进作用。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程度及重视度不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不良影响[3]。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及企业重视度不足

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延续传统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度不高,与其他企业院校、校企间合作交流仅限于形式,深度不够。伴随着产教融合理念逐步深化,职业院校纷纷针对本身特点与学生需求制定特定培养方案。但由于校企合作对此缺乏必要的重视,致使教学方案未得到真正落实,教育效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比如,多数校企合作仅仅为对付上级评估检查,合作流于形式甚至停留在签合同的层面,合作效果未展现,对优秀教育资源造成浪费。通过我国发展历史经验可得,校企合作得益于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和国外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宗旨。产学研结合是以学校为执行主体,对企业、科研及行业协会的人才需求提供服务。我国教育部部长曾指出,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关键的薄弱之处,这主要是由于学校企业教育理念不强,重视程度不高等观念落后问题[4]。

(二)校企间合作机制待优化

当前多数校企合作是由学校联合教育部门依靠人脉关系维系的低级合作。校企间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机制,即校企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这不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更是对学校管理体制、财政政策投入等教育资源的一定程度的浪费。就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自身而言,为提高实践技术水平,其毕业之前都会选择适合企业进行实习。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需要自己联系实习企业,分布在不同的企业中,聚集度不高。由此可见,校企间合作机制需进一步优化,针对性实习成绩的奖励激励机制还比较缺乏,校企间合作力度也受到影响。甚至少数企业以此为漏洞,将实习生当作廉价和免费劳动力,只会为其安排简单、无实操意义的工作,而非专业性实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专业技能并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实习效果未达到理想程度[5]。除此之外。多数高职院校依照既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接受实训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校园模拟实验室等校内设施。应通过校企合作及时更新维护实训设施,促进实训人才培养。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更为具体。一方面,在教学水平上,职业会计教育要求教师专业化理论水平高,教学方法先进;与此同时,专业教师更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术能力,不能仅限于书本上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在综合素质上,不同类型教师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更新教育中的问题;教师自身也需要以“双师型”为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能力。但目前的现实状况,职业院校会计师资不足,更甚于“双师型”教师。多数职业院校通常直接聘请优秀学校毕业生为会计专业教师,但由于这类型教师教学经验较少,使学生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了解专业的浅层面理论,并未得到全方位培养。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校企协作,共签“职业会计教育共合作”协议

针对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必须动态协作,共同协调,签订“职业会计教育共合作”协议。首先,邀请会计行业协会及其专家进行优质指导,在校内建立模拟会计职业环境。例如,学校行政部门领导代表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模拟企业会计部门,设置出纳、管理等财务专属职位,实时布置场景,由学生轮岗体验。其次,将企业无关商业机密的财务引入学校,建立校内企业财务咨询场景,让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操真正的企业账目,解决教学深度较浅的问题,使学生切实参与会计实际工作。

(二)完善机制,校企共建人才储备中心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劳动力资源,向企业提供高质量人才是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因此,校企间实施定向培养,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劳动力资源成本。就学校角度而言,这能够为学生带来合适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就业率;就企业角度而言,能够为其提前建立人才储备中心。由此,学校需协助企业在校内构建人才储备中心,联结于学生档案,使企业切实了解优质人才状况评估并为其职业生涯提供合理的提前规划,并对综合素质较高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这能够迁移职业培训,不仅节省企业劳动力资源成本,更能深化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另外,对学生层面而言,提前进入企业人才储备,能够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就业概率;也能够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进入人才储备中心为目标,不断奋斗。

(三)强化师资,搭建会计专业教师培养平台

提升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路径:一是加速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多方位、多层次地全面培养,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技术;二是利用具体途径和方法,建立专业性较强的带头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平台。整体规划,从政策、设施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使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三是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健全教师参与企业职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强化其实践能力。例如,组织建立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等活动;四是请会计行业的技术、管理人才兼任教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专业教师短缺的困境,推动建立“双师型”教师结构,进而促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职业院校校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