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2021-11-23 09:38赵辉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实践性工匠校企

文/赵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现代化、智能化的先进制造业,将提振我国的综合国力,维护我国世界地位,打造世界强国,使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1]。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与现代学徒制

2011年我国提出了一种现代学徒制,即以培养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为目标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大量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时改变教学模式,以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为载体,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引领,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共制、教学团队共享、教学资源共建、教学培养共施、评价机制互认”和“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协议”的“双元制”教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其不断构筑学生职业技能素养,为学生适应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奠基。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成为培养的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2]。

二、以实践性教学项目促进工匠精神培养

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校企联合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多采用联合企业和学校根据学生在企业学徒从事的岗位相关能力需求共同开发制定。尤其是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融合,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在实习过程中完成部分工作,工匠元素更好地体现在实践性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一般采用联合企业和学校共同编写的活页教材或工作单式教材,融入了更多的企业文化和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迁移与调整,应用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非试点班校内的相关实践性教学中,使学生在校内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企业的真实的工作过程。

三、深挖企业元素,实践性教学、工厂化管理,保障工匠精神培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培养的从事机械相关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未来在企业里将从事基础岗位工作的蓝领人才。伴随着国内企业不断与国际接轨,企业对应届生人才的需求重点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工厂化管理可通过以下方面构建。

(一)积极构建“双素质型”教师队伍

学校任教教师需要的是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的“双素质型”教师,而且需要教师具备所授实践课程相关的企业经验。任教教师参与学徒制企业的顶岗实践技改技革等活动,对企业工人的“匠心”“匠艺”“匠德”有着深刻的领悟,需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才能够更好地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工匠精神传承给学生[3]。

(二)聘任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双导师模式

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参与教学,采用企业导师授课或者是校企双导师授课的模式进行教学,校企共同组建双师教学团队,通过企业案例、产品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企业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的工匠精神传承给学生。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实训室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共建的模式,全方位融入企业元素,实训设备为企业当前实际应用的设备,可实现真实操作,完成真实产品的生产。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质至上、敬业奉献等工匠精神[4]。

充分结合企业的优势领域,积极构建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在实习岗位上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好地巩固和提高,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工匠精神得到提升。

(四)实践性教学管理引入8S精益管理模式

8S就是整理(Seier)、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八个项目。

8S精益管理虽然最初目的是对生产流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人养成事事巨细、工作遵规守矩、节约、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相一致的。员工在工作中养成了仔细认真、敬业担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员工强则企业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实践性教学管理中引入8S精益管理模式,推进“整理、整顿”,合理规划实践性教学的相关元素,合理存放和布局实训物资和工量具,推进“清扫、清洁”,及时保养擦拭工量具和设备,清扫场地,形成机光马达亮的实训环境,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推进“节约、学习”,养成节约资源、勤俭治学、刻苦钻研、终身学习的习惯。将上述习惯规范化制度化,每名学生都悉心遵守,实现“安全”的学习。最终将8S精益管理内化于心,使人养成事事巨细、革除粗心大意,工作遵规守矩、节约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职业“素养”。在8S打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向新时代弘扬的工匠精神靠拢,更好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

四、工匠文化建设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升华工匠精神培养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环境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的隐性教育力量。环境文化所营造的育人环境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作用于学生精神素养的塑造过程,包括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言谈举止等,对学生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所提供的是一种接近于真实的感知环境。身处这种环境之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从而达到了一种从根本上影响人、塑造人的育人效果。将工匠文化引入实训室文化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训室文化育人的过程之中,通过文化建设展示、体现、彰显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与学生的思想价值相融合,从而使得学生从内心深处具备工匠精神,更好地成长为具有“职业情怀”的技术技能人才。

要依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做好将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在实施实践性教学时,应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使课堂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以专业、行业为基础,结合习近平新时代发展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丰富的思政素材,包括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历史典故、改革先锋、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以及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等典型人物事迹案例,以及时事新闻、热点话题、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专业的新方法、新技术等紧跟时代主题的思政元素,使实践性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形成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服务和作用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

高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在工匠文化的熏陶下,在课程思政的培育下,学生能够自觉地向大国工匠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使自身的工匠精神在实践性教学中得到升华。

五、打破专业壁垒,引导学生创新,促进工匠精神培养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四新”经济的涌现,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由掌握单一专业技术技能向掌握多专业综合性技术技能的延伸,这一需求的变化同时促进了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采用校企双导师共育模式,依托于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及相关专业,对学生进行创新引导,打破实践性项目源于单一专业的壁垒。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导师引导相结合,开发多专业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助力创新能力提升和工匠精神培养的新方向。

六、结语

在浓郁的工匠文化和崇高的思政氛围中,以现代学徒制模式作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载体,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融合校企双方的有效资源,积极参照企业工作过程建立的教学项目,引入工厂化管理模式,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最终实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提供人才保证。

猜你喜欢
实践性工匠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