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及应对之策

2021-11-23 09:38江晶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价值观

文/江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进程的逐步推进,高校课堂上的思政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新的培养方案和育人标准。目前,高校思政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时会存在一些困难。面临这些困境,高校思政教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下,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新时期对高校思政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学生发展需求,深化践行立德树人,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1]。

一、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政课堂上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思政课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政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三观”。高校思政教师应把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的全部课程中,通过深化践行立德树人,进而提升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政课堂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融入教学课堂中,用专业知识的增长促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建立,用实际的生活印证思政课堂上的理念真实性,把教书与育人真正地统一起来。高校思政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增长见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应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2]。

(二)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思政教师践行立德树人,对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着积极作用。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政治观念等进行培养,并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二、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的困境

(一)教学途径单一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思想的途径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思想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其采用的教育方式依然以传统型为主,即教师针对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知识,在思政课堂上进行讲授。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高校思政教师的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思政教师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效果的提升。由于部分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未根据新时代环境的变化而拓宽教学途径,无法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高校思政课堂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认知和家国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师没有及时改革创新,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对立德树人的理念不能彻底践行,人才的培养也无法兼顾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思想道德的升华[4]。

(二)教师专业能力弱

目前,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的效果已初见成效,为社会培养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但在新时期环境下,高校思政课堂践行立德树人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门教师的专业能力却依然与其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上过度依赖课本照本宣科,对思政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未将立德树人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导致践行立德树人的效果较差。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践行立德树人时,向大学生传授的思政课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不够系统,致使大学生理解思政理论知识有限且未在生活中对其予以实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较少,将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重点侧重于思政理论知识。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缺乏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单纯地埋头做学问,忽视了思政课堂的现实意义。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革新,没有根据时代的要求逐渐更新转变,无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时代的转变和世界的发展,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帮助学生利用思政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三)教学理念未衔接学生发展需求

部分思政教师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未衔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忽视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大学生还处于对知识的探知欲强且好奇心强的状态,拥有较好的学习心态。但是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少,且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和观点影响。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政课堂上授课缺乏亲和力,忽视了大学生的独特性,仍旧用讲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高校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的效果不佳。大学思政课堂中,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联系,很难真正做到实践立德树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对策

(一)促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高校思政教师要促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构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政教师践行立德树人应顺应时代变化及发展趋势,积极建设基于立德树人的线上思政教育平台。高校思政教师在线上建设思政的精品课程,把思政教育工作延伸到线上课堂,促进网络教育走进高校课堂。高校思政教师既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要进行网络规划,把线下的传统道德教育和线上的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立德树人教育。另外,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注重课程学习与新媒体相结合,在课堂上结合时事去讲解思政理论,增强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知识的思考。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长大学生的知识,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教会大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增强思政教师专业素养

面对日益开放的网络环境和思想环境,高校思政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应该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坚定自己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首先,高校思政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理论知识的认可感。如,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由科学理论延伸至历史的发展,由历史发展进程验证理论知识的准确性,也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思政课堂的信服力。高校思政教师要将思政理论要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结合生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解释现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的“三观”。其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使命,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实施者。面对大学生,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增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去向学生传授思政理论知识,坚持做践行立德树人的引领者。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思政课堂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就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课堂上,高校思政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来针对性教学,围绕学生的差别来开展课程建设,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大学生还处在思想不够成熟、知识面还不够广泛的阶段。高校思政教师在授课时要用学生比较容易听懂、可以接受的语言来授课,增强自身授课的亲和性。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进行不同思想理论的讲解和交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一些来自少数民族和受浓厚宗教环境影响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思政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针对这些学生,高校思政教师可以着重讲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要向他们讲清楚民族团结的好处和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高校思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生活开展思政课堂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促进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运用思政理论,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感。高校思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思政教学,有利于思政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师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面对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政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课堂。面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与储存,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高校思政中践行立德树人,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价值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我的价值观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