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创新探究

2021-11-23 09:38邵叶鑫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5期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教学方式

文/邵叶鑫

自从教育改革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并由此也确立了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关键地位。而在微时代下,手机、电脑、平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由此也催生出一片“低头族”。由于传统的立德树人教育就科技发展速度而言无疑存在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必须和微时代下的科技发展速度紧密结合,并积极寻求创新,这样的学生才愿意进行思政学习。如果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脱离学生、放弃与时俱进,立德树人教育将成为一纸空谈[1]。

一、立德树人教育内涵及发展现状

(一)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

立德树人的意义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立德指的是教育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指的是以人为本,并通过适当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真正建成教育强国。对我国高校而言,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就必须注重中国特色。高校为了突出中国特色,关键是坚持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身的使命,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2]。

(二)立德树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立德树人教育对高校思政课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但在微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依赖的载体。根据2021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达9.89亿人次,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9.86亿人次,网络普及率达70.4%。不仅如此,2020年全年移动网络用户接入流量1656亿GB,比2019年增长了35.7%。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手机用户上网比例再创新高,而学生基本上是手机上网的主要群体。网络信息传播的优点是传播速率高、范围广、内容多,但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对缺乏理性思考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这对传统立德树人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很难让道德说教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立德树人教育要想在微时代下谋求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加持,而网络却在削弱高校思政课中立德树人教育的教育成果。网络的存在本身是对社会有益的,现代人同样于网络密不可分。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来说,网络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将立德树人教育与科技发展相结合,才能在微时代下打造出具有创新理念的高校思政立德树人教育[3]。

一方面,微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现在高校思政课教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乏味的,相比于思政课学生更习惯从手机、电脑、平板等渠道获取信息。目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普遍持可有可无态度,思政课在学生中完全丧失了吸引力,甚至有学生认为思政课和体育、智育、美育等课程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而且思政课无外乎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这些观念学生已经随着科技进步完全建立,所以,思政课完全没必要存在。这是高校学生目前对思政课很普遍的一种看法,而造成思政课处于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在微时代下,网络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对高校思政课堂也是如此。如果思政课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没有通过网络渠道和学生建立沟通关系,那么必然会被时代淘汰。另外,网络传播的内容和信息通常通俗易懂,学生只要花费很短时间就能学到知识,这和思政课长期讲授的高深理论大相径庭。当然,信息的传播有优点一定有缺点。学生在习惯快捷高效的知识增长后,容易养成急功近利、缺乏理性等现象。

另一方面,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现代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且对新事物有探索精神。因此,将科技发展的最新技术和立德树人教育成果相结合就是立德树人教育新的方式。首先,立德树人教育可以打破思政课堂的局限性,通过在高校建设专属思政课的网站,并借助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扩大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的影响。其次,思政课教师可以更改教学方式,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互动式课堂,同时利用新媒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深入人心。最后,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不应该照本宣科,而是应将近期社会热点加入其中,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达到增强思政课吸引力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还能体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的与时俱进。

三、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的创新

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唯有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微观时代下,高校思政课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立德树人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传播添砖加瓦。

(一)以信息化技术改革思政课程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影响,教师自身的水平修养在思政课堂上起决定作用。当代思政课教育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培养思想健全、人格完善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在微时代下,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无法吸引学生走进思政课堂,因此,需要在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中增添新的内容,也就是通过学生喜爱的社交媒体平台宣传立德树人教育,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辨力。

第一,依托高校官网或新媒体平台,建立立德树人教育网络平台。微时代下学生的网络道德感相对偏低,所以,需要依托高校官网或新媒体宣传,建立立德树人教育网络平台。如可以在高校官网或新媒体平台发布立德树人教育相关的资讯或文章,同时,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新闻和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媒体平台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学生间传播,使其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风向标。

第二,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加强舆论引导。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在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例相当高,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开通相关微信、微博、QQ和学生取得交流沟通,这样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的喜好,同时还能观察学生的思维现状,并实施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

第三,网络上开设专家讲座。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可以在高校中邀请相关学术专家开设讲座,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安排人员实时检查评论并及时回复,增强评论互动性吸引学生上网接受思政立德树人教育。

第四,开展网络实践教学。在传统思政课堂中,通常都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单方面吸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的传播。因此,需要依托网络平台,通过丰富课外活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健全人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网络教学成绩考核评定多样化。思政课考核可以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转而和网络相结合。如可以通过写新媒体文章、社会热点播报等方式,丰富学生思政课的考核形式,让学生脱离书本和新时代接轨。通过上述方式能帮助学生回到思政课堂,并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代代相传。

(二)加强组织和监管机制建设

微时代下网络监管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许多高校学生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做出了许多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因此,高校加强组织和监管机制建设成为首要任务,唯有为学生打造一片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才能让当代学生不被网络糟粕荼毒。

首先,可以培养一批网络立德树人教育建设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熟悉网络操作的能力以及具有丰富的创新精神。网络立德树人教育是在高校官网、新媒体平台以及立德树人主题网站发布有益立德树人教育宣传的文章和资讯,将网络立德树人教育渗透进高校学生的方方面面。

其次,网络监管人员中不仅需要有教师还需要有学生,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学生之间的监督关系,让学生之间形成自律将网络危害性降至最低。

最后,除班干部在班级中监督学生外,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及时了解学生近况。如果学生出现任何诸如信仰崩塌、不辨是非等情况,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为学生制定对策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及时建立正确的思想体系。通过上述方法能使网络和立德树人教育紧密结合,最终实现教育和科技的优势互补和转化。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在微时代下需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网络和立德树人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展开。为此,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加强组织和监管机制建设,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立德教学方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