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主要流派及其风格特征研究

2021-11-24 09:27李晓倩杜文广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音乐风格

李晓倩 杜文广

摘要:古筝是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其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是民族文化沉淀的精华。尤其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区域对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使得古筝流派艺术发展的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从古筝流派的形成上来看,由于南北地域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古筝流派,通常被划分为两派,北方一派以河南筝派、山东筝派、陕西筝派为代表,南方一派以浙江筝派、潮州筝派为代表。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四个地区的流派风格特征,从而将古筝演奏技术更好地区分开。

关键词:古筝流派;音乐风格;音乐特征

一、引言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文化、风俗、自然条件均有差异性,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就古筝流派来说,主要分为北方的河南筝派、山东筝派、陕西筝派,南方的浙江筝派,均呈现出地域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艺术特色,均是我国音乐领域的艺术瑰宝。

从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史来看,古筝艺术具有较长的发展史,从其相关文献记载来看,古筝艺术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司马迁著作《史记》中便记载弹筝活动比较流行。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几种古筝流派,并对其音乐风格和音乐特征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二、古筝流派发展的历史脉络

自古以來,中国的音乐就有南北之分,南北地域音乐更是精彩纷呈,划分出多种音乐艺术类型,其中具有发展史长、地域特色明显的古筝流派更是呈现出新鲜的活力。古筝流派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包括浅层和深层,浅层指的是古筝曲目所体现出的音乐语言、地域风格,深层则是指古筝演奏艺术家所运用的弹奏技法,以及体现出的音乐思维、艺术气质和审美意境。我国南北各地的古筝流派,均十分鲜明地体现着古筝音乐在不同地区的特色和风格,各个古筝流派的形成标志着古筝音乐的发展成熟,象征着古筝艺术的繁荣。

我国古筝音乐经历了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一)河南古筝流派

河南古筝流派是基于传统民间弦索乐合奏板头曲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弦索乐合奏板头曲是在大调曲子开唱前,运用琵琶、古筝、三弦等乐器声部,共同形成的器乐曲演奏。河南的古筝曲目大多是由板头曲转变而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梅花三弄》、《思情》、《天下大同》等。

(二)山东古筝流派

山东古筝流派经历了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仍然影响颇大。山东古筝曲在菏泽、聊城等地区广泛流行,主要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八板体,具有代表性的为《天下大同》、《打枣竿》、《大八板》、《凤翔歌》、《汉宫秋月》、《鸿雁捎书》、《三环套日》、《双板》、《美女思乡》等。

(三)陕西古筝流派

陕西古筝流派在古代时期被称之为秦筝派,足以见其源远流长。大约在战国时期,秦地已经开始流行古筝,那一时期秦地地域较广,包含当今的陕西、甘肃等地。古书中同样有关于秦地古筝弹奏的记载,如曹丕的《善哉行》,以及《旧唐书·音乐志》等,虽然大多只有只言片语的谈及,但同样体现出这一时期秦筝的重要地位。

(四)浙江古筝流派

浙江古筝流派源远流长,但由于缺少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所以很难从史书文献中翻阅查得。从白居易的诗中能够发现,早在唐朝时期,古筝弹奏在钱塘江一带就已经比较流行。近代以来,仍然没有过多关于浙江古筝流派的记载,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的“综述”中说:“浙派古筝,据演奏家王巽之(已故,1956年起任教上海音乐学院)说,浙江有王云程父子,在弹奏弦索大套曲上颇负盛名,1900年前后,名师蒋荫椿等人均得到他们的传授,善掐大套名曲。1920年蒋授王巽之大曲六七首,如《海青拿天鹅》、《将军令》、《月儿高》等。”

三、古筝流派的音乐风格与音乐特征的关系

从我国对于有关古筝艺术的文献记载来看,已经有两千多年之久,司马迁著作《史记》中便记载西汉时期弹筝活动比较流行。尤其是在后来的民族融合背景之下,古筝艺术吸收了南北各地区的民歌、曲艺、地方音乐等元素,形成了以地域命名的古筝流派。虽然历史文献上对于古筝艺术流派形成的记载不多,但可以明确的是南北各筝派的形成与地域经济、文化、思想、民间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地域音乐就是古筝流派音乐发展的前兆,地域文化是古筝流派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古筝流派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从地域性古筝流派的形成来看,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创始人属于古筝领域的权威人物,并以其为中心所形成的实力雄厚的古筝艺术演奏群体;第二,具有一定量的能够反映各筝派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第三,具有本筝派特色的演奏技法、演奏风格。可以说,各筝派植根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筝派。

从古筝艺术发展史来看,各筝派的形成与发展显示出了古筝艺术的繁荣水平。古筝艺术发展史上呈现出多种筝派并不是偶然的,其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下的音乐生活中所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筝艺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各地筝派的音乐元素构成来看,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层,表层突出古筝作品的风格、音乐语言构成等方面具有的地域特点;二是深层,深层突出古筝家的演奏风格、艺术气质、弹奏技法、审美等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结语

中国文化本就博大精深,古筝流派更是精彩纷呈,这与各筝派所繁育的人文地理环境及文化背景具有密切的关系。进入21世纪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筝流派仍然在不断发展,地域音乐文化多样的特色和风格,为筝曲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国古筝流派的兴旺与衰败,均对我国传统筝曲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古筝流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建勇.“非遗”时代传统古筝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音乐传播,2016,(04): 32-37.

[2]刘溪.地域文化对湖湘风格古筝曲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7,(01):87.

[3]高芙蓉.关于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应用[J].北方音乐,2020(7): 142,146.

[4]户献文.中国古筝现代演奏技法的当代文化特征[J].黄河之声,2019 (20):56-59.

作者简介

李晓倩,1999年12月-,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本科,河南师范大学,453000,古筝专业。

杜文广;1993年12月-,男,硕士,河南师范大学,453000,合唱指挥。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音乐风格
福宝高腔山歌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民族舞剧的音乐风格分析与阐述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从音乐风格的角度看电影中音乐的作用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