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机制下提高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方法探索

2021-11-24 09:27姜祥祥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学生资助自主意识精准扶贫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一大创新,精准首先要做到的是精准识别,有了精准的识别才能精准帮扶,进而精准管理。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新的征程,令世界期待。高校资助工作作为扶贫重要阵地,深度贯彻精准扶贫工作精神是必要的。而高校资助工作中的特殊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大学生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自主意识对于提升精准扶贫有着很高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自主意识;学生资助

一、高校资助活动中遇到的阻力

(一)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复杂情况难以切实甄别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保证真正有困难的学生,而目前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大多依赖于学生在生源地开出的相关证明,但是在不同的生源地对于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是不同的,因此学生提供的相关证明会出现不能准确的反应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而使得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出现不准确,对于经济困难认定的等级产生了或高或低的判断,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资助等级。

除此之外,学生在不了解相关资助工作的前提下,往往不能够准确领会申请资助时需要正确的相关证明,最终导致不能认定相对的困难等级,这也是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不准确的重要因素。

(二)资助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意识

除了学生群体在申请资助过程中的复杂情况难以辨别之外,影响资助工作顺利、精准进行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意识。

缺乏自主意识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全面的了解资助政策。对于资助政策的不了解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于学生对于自身的经济困难程度认识不准确,进而不能准确在申请的过程中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导致经济困难认定等级不符合自身实际状况。

缺乏自主意识还表现在因为对于接受资助的认知态度不正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接受资助会打击到自身的自尊心,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进而不愿意接受资助。这是学生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自身经历产生的正常的心里反应,但也是精准资助工作的重大障碍。

缺乏自主意识还表现在因为自主工作的相关通知的途径有限,只能通過书面形式以及现代网络技术通知,因此部分学生因不能准确及时的了解到资助工作开展的流程,从而错过了申请时间,这在实际工作中屡见不鲜。

二、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方法及意义

(一)开展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

精准扶贫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工作要求,对于整体教育工作的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资助过程中大学生缺乏自主意识的现实情况,开展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在申请经济困难认定的过程中准确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是学校能更加准确的判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等级。在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资助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对于接受资助正确的看法,以正确的心态接受资助,并鼓励学生自强不息,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在每年的高校资助工作中都有大致的时间节点,在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中,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资助工作开展流程,强调学生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意义,使受资助学生明确资助工作大致的开展时间。同时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多渠道使学生了解到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

开展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的途径应具备多样化的特点,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由学校组织专业的团队,对学生开展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可以把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等线下课堂,以此加强学生对于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开展精准扶贫政策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政策的宣讲力度,以相对灵活、更具吸引力的形式开展活动。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线上教育,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二)提升大学生自主意识让大学资助工作由被动变主动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大学生被动的依据学校发布的通知提交申请以及相关材料,而提升大学生在资助工作中的自主意识,让大学生充分的了解资助工作,则可以使得大学生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减少资助工作中的资助不充分的状态,同时减轻高校资助工作的压力。除此之外,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中加强对于诚信教育的宣讲力度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在申请资助过程中准确性。提升大学生在资助工作中的自主意识也可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升自立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不仅让学生在经济上获得帮助,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走出困境,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最终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提升大学生自主意识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中心指导思想,扶贫工作不能单纯的以由高校发起,学生被动的接受进行,精准扶贫也不是填鸭式的扶贫。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主的认识精准扶贫,主动了解相关政策,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寻求帮助。从“输血式”到“造血式”是精准扶贫必然会有的转变,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自立自强的自身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永明.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优势与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4):24-28.

[2]宋晓周.高校精准资助的内涵、价值及其对育人工作的意义[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94-96.

作者简介

姜祥祥,男,汉族,山东省枣庄市,教师,硕士研究生,广州南方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970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自主意识精准扶贫
培养自主意识,让小学生爱上写作
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
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自主写作能力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