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出版应顺应时代、推动树立文化自信

2021-11-24 09:27穆杉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本文以我社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国基本乐理》为例,对音乐教育出版行业如何推动树立文化自信在选题策划、教学理念、推广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该书符合国家近几年颁布的一系列指导文件的重要思路,例如《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有助于指导中小学音乐课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实践,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对于逐渐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推广本书的优秀教学理念,我社还策划了全国的师资培训以及打造中国乐理核心教学团队,把一些高校作为开课试点学校等一系列计划,目的是让好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开设课程来传承下去。

关键词:中国乐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文化自信;音乐出版

2020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老同志们的回信中提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段话不仅是给人教社的嘱托,更是给整个教育出版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与方向。

杜亚雄教授为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他于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中国民族基本乐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9年发表文章《中国基本乐理及其文化基础》,刊登于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的《欧亚年鉴》杂志上;同年出版《中国乐理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中国传统乐理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国乐理教程》(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中国乐理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今年恰好为杜亚雄教授系统研究中国乐理30年之际,应我社之邀,杜教授在以上著作中进行修改和内容上的增添与删减以及学术观点的更新,写成了这本《中国基本乐理》。

该书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VFA180003)研究成果。书的内容是关于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着重介绍了中国乐理音高、节奏节拍、重音、宫调、曲调、律吕、记谱法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为大中专及音乐院校编写的乐理教程。

一、选题策划应体现行业的使命与担当

早在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创作出版更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作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现在国家层面大力倡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场全民战役。

目前,我国各个大中专院校以及音乐专业院校教授的乐理课程都是以欧洲乐理为主,层出不穷的乐理教材往往在十几章内容中也仅有一两章介绍中国乐理,在樂理这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上没有对中国乐理给予应有的重视。欧洲乐理已融入到很多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以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法来“剪裁中国音乐的审美”的状况。

《中国基本乐理》是杜教授探索建立中国乐理体系的最新成果,把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给予总结,并上升到可供教学的理论层面。全书共十三章内容,以“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为序章,结合儒家学说、语言学知识、历史故事等内容介绍中国乐理,所用的谱例都是民歌戏曲等经典名曲。该书虽然作为大中专及专业院校的音乐教材,也非常有助于指导中小学音乐课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实践,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重要的是,学完中国乐理后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怀。这对于逐渐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具有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音乐教材的教学理念、推广模式应考虑读者的实际情况

目前,全国所有大中专以及音乐专业院校里还没有一个学校开设有“中国乐理”这门课程。我们的乐理教师队伍对“中国乐理”的认识较浅,感兴趣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全国范围内缺少师资力量是这一门课程至今都开课难的重要原因。杜教授曾经专门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编写《中国乐理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开设了中国乐理的课程,后来还是因为除他外再无教师可以教授这门课程而遗憾停课。

为此,我社在开发《中国基本乐理》一书的初期就萌生了举办“中国乐理”全国师资培训的想法。本书若只是为了出版而出版则意义不大,教师们同样不知如何授课,学生们同样不感兴趣,还是无法打开“中国乐理”开课、传播中国传统乐理文化的局面。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对于“中国乐理”这一概念的认识较浅甚至是空白,我社筹办的师资培训贯穿“填补空白,提高大众认知度”这一培训理念。无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将来的开课,都不宜一开始就讲得太深、太枯燥,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普及,简化中国乐理中一些繁杂的概念与操作手段,帮助初学者掌中国乐理的精髓;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乐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奥难懂、门槛过高。所以师资培训首先是要让教师们认识到这一点,然后认识到学习中国乐理的必要性,重点是把握住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梳理提炼出书中十三章内容哪些是中国乐理的核心知识、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例如中国音乐的“腔音”“重音”“吕律名”“生律法”“音阶”“板眼板式”“宫调理论”等就是一些重要知识,而“同均三宫”“五度循环圈上音的数量和宫的数量之关系”“各种律制的比较和并用”等相关知识大家作为了解即可。师资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教师们讲一遍《中国基本乐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给学生上好中国乐理以及如何给学生进行考核给出建议,另外,培训还会提供《中国基本乐理》的教学课件,力图让中国乐理的开课更具操作性。

我社还计划建立中国乐理核心教学团队,把一些高校作为开课试点学校,录制教学视频,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如果这一步能够落地实现,一些暂时还没有“中国乐理”师资力量的学校也能顺利开课,这更利于全面推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欣慰的是,在目前调研的近十所高校里都非常支持这一计划,都明确表示愿意派教师来参加师资培训,也愿意作为开课试点学校。“中国乐理”这门课程理应在各级音乐院系里开课,甚至作为必修课,这让我们又看到了一点希望。

三、音乐出版行业推动树立文化自信应建立文化质量考核机制

在新时代的视角下,出版行业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题开发是进一步推动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路径。例如音乐出版领域,民族音乐理论以及教材的挖掘应成为重点,通过这一类出版物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赋予它们新时代的内涵,始终是我们音乐出版人的使命与追求。

为此,行业内建立图书文化质量的考核机制,或是提升图书文化质量在部门以及个人业绩考核方面的比重也是目前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能更好地激励大家挖掘、遴选出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我社非常看重图书的文化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在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策划出版了《中国基本乐理》,并主动规划了“中国乐理”全国师资培训以及打造教师团队、寻找试点院校、录制国家精品课程等一系列计划,目的是让好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开设课程来传承下去。该书以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为教材内容,并以中国乐理为教学理念,非常贴合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符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方向。

近几年我社陆续开发了一系列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图书,试举几例:

《音乐的认读唱写——走进柯达伊教学法》是全国第一本将柯达伊教学法中国化的音乐教程,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字母谱音乐教程。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必须以母语为基础,本书从我国的母语汉语普通话入手,从朗读——吟诵——唱歌三个阶段,逐渐从母语的音调过度到音乐,使學生逐步掌握音高、节奏和歌唱的基本技能,教程中的教学过程主要采用中国民歌。

《红色经典音乐概论》一书讲述的内容,正是中国共产党创业和建业过程中产生的反映其意志的音乐现象,充分表现出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意志的音乐艺术成就及影响力。该书传达了“红色经典音乐”在新时期引领时代精神、激励人们共创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旋律意义。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把本书作为教材,将传授主旋律内容的文本引进课堂,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共收录了117部歌剧中的366首唱段是一部系统化、专业化,集乐谱、伴奏、讲解于一体的中国歌剧教材。这套丛书的出版积极响应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号召,在推广和普及民族歌剧经典剧目,推进民族歌剧教材建设,推动民族歌剧创作与音乐教育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龚琳娜田园古诗词合唱作品集》通过二十首古诗词谱曲的新歌,献给儿童合唱团,通过唱歌的形式让古诗词被孩子们愉快地接受。龚琳娜老师在序言中写道:“这些年,我四处采风,研究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戏曲、不同民间歌手的发声方法,希望用创新的艺术歌曲来演绎这些美好的声音,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的发声模式……希望把中国的声音唱出来、传下去!”

四、结语

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使得我们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应该对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有所了解和认识。我们必须树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音乐的光荣传统,为达此目的,就必须研究和学习中国乐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巩固与推动文化自信应该成为新时代整个出版行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2020年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鼓励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特色……”新时代的音乐编辑,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与担当,积极参与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中,以更加务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从自身业务工作出发,让更多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作品面世。更重要的是,多聚焦青少年,关注下一代,多推出以传统音乐为主要内容、以传统音乐为教学理念的音乐教材,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为推动我们的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洁.文化自信:音乐出版编辑工作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目标[N].新华书目报,2019-06-06.

[2]刘芳艺.新时代民族音乐及相关出版探析[J].出版广角,2020年第16期.

[3]张晓娜、张燕.音乐出版应与时合辙、与民共振、与世同频——论《中国声乐艺术史》的出版价值[J],出版广角,202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穆杉杉,男,汉族,重庆人,编辑,硕士研究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