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素描与高校素描衔接的重要性

2021-11-24 09:27潘利林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重要性教学模式

摘要:素描基础是当代高考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基础素描课程是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生绘画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上启下的衔接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审美认知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素描;高校素描;衔接关系;教学模式;重要性

素描作为学生入行的基础,他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实践证明,素描基础不仅在艺术道路具有“发展性”,也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发展性”是教会学生如何把握教学整体的内部结构塑造,对事物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特征进行铺垫,也是创造性地让学生观察素描洞察能力和创造形象思维,陶冶艺术情感。“延续性”既是开展大学教育课程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创新意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不足之处并丰富情感释放,审美观念,艺术修养,以及掌握素描基本理论、透视原理和创作方法。绘画大师安格尔曾经说过:“笔随形走”。万物创造都有根据,素描作为基础课程的开设是建立大学课堂教育的有利条件,对社会教育具有延续性质,也是发展素描的重要课程。

一、素描衔接的历史发展

素描教学从西方引入到中国现已百年的历史,我国的教学方式以“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为主,倡导学院派画风。写实性教学模式作为素描教学的主流思想,各个高校开展的写实性教学逐步融入到当今文化思潮的,渐渐被淡化。传统的素描教学以造型和结构化为主,忽视个性和人文情怀的表现,而现在教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艺术语言的发展。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已开始使用凹凸透视法和缩短法来塑造形态。文艺复兴时期,确立明暗法和透视法,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理性的方法研究素描,使素描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逐步成熟。16世纪后期,开启了“学院派”的教育模式,摆脱了师徒传承的作坊教学。19世纪,色彩学的诞生,大大提高了素描明暗法和光学原理,使两者之间步产生共性发展。20世纪,西方以在造型上以情感为主,表现形式多样化。

在我国,最早以“线”为基础,俗称为“白描”。中国近代素描基础教学中可追溯到晚清时期。1906年,清政府在南京创立了“高等师范——两江师范学堂”,开设了素描、水彩、图案等课程。1912年,李叔同和刘海粟分别在浙江和上海开设素描造型课程。1932年,近代影响最大的艺术教育家徐悲鸿,提出素描教学“新七法”论,即:、位置得宜、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动作和姿势天然、轻重和谐、性格毕现、传神阿堵。倡导素描应“宁方勿圆,宁拙勿巧,宁脏勿净。”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契斯卡科夫的素描训练方式为主。20世纪80年代至今,契氏教学体系一直影响中国现代素描教育。中国当代的素描受到中国美术院校和西方文化实力的引入的影响。在素描结构造型中将西方风格式的素描和中国画的特点结合起来,意造“神韵”,形成现代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素描教学体系。

二、素描课程开展的衔接关系

(一)高中素描开设情况

素描作为一切造型的基础,是高考艺术生必修课程。但在艺术教育中,高中美术素描的开设是进一步让学生基础性地了解和单一化的认识素描教程。所以在高中素描教学中常常开设的课程使单方面认识美术课程和升学指导,这往往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教学模式,其存在软硬件的课程教学。高中素描基础开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训练方式:一是短期训练法。开设课程只是为了适应现在“应试教育”的需要,艺术考生在高考文化方面面对的文化压力较大,另选其道,通过参加艺术美术培训考试步入大学殿堂,使其多数学生在高二选择半年到一年的美术训练。在此期间的美术素描训练只得到较少的认识,更多偏向于应付高考。二是集中训练法。高中教学课堂主要针对集中学习,分素描的优生和差生训练,部分教师以单项画室作为课堂教学,在教学质量上难以保证,资源的限制,空间限制,这对于学生而言教学条件是无法得到满足训练。

(二)高校素描开设情况

高校美术素描基础在艺术学院中均有开设,国内有很多高校将素描基础作为必修的一门课程,这也使部分高校在开展专门课程中使之存在一些基本问题。一是素描教学必修课授课量较少的常规划,作为开设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素描只起到短期课程的培训训练,课程量度较小。素描基础是技法实践类课程,不同于纯理论的讲授,课程过短,不利于学生对技法的掌握和学习。二是部分高校专业画室、专业画具存硬件设施在薄弱。部分高校将普通教室改造为美术专业画室,其设备、采光不具备专业画室的硬件设施,概其量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三是各个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都在采用美術院校专业授课方式。在中国素描教学中以契式美术体系和美院体系进行训练,由于选修课参差不齐,教学上难以把握教学质量。照搬学院派素描进行授课,使学生思维局限,资源短缺,在此方面比较薄弱,不利于素描课程的开展学习。

三、基础性素描衔接的教学模式

(一)物质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素描在各种视觉艺术专业中,素描作为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和教学性质的改变,其实践是训练的重要途径,素描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学习。首先,主题性课题的采用结构。教学以练习为主,教师借助静物进行布置、选景的引导。让学生发挥主观的思考和对静物第一瞬间的思考,借助光影、物体质感、空间训练进行表达,采用诗歌、散文、故事情景等加强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引导,强化学生对事物的探索能力。其次,名作默识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动笔之前反复揣摩、研究对象。再次,加以文字提炼再创作。根据一位画家的某段话语文字进行艺术提炼创作,论证真理的有效性,是否具有真实效果表达。也可以接触诗歌、散文、故事等分析历史画面。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再现历史和论证真理,实践的基础更好地把握课程氛围的开展,学生学习兴趣也会进步提升。最后,综合材料的选定。除现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使用之外,资源的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现在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如炭笔、柳条、墨条、毛笔、钢笔、水性笔等等,多种材料进行素描课程,素描综合材料的选定也是对学生造型基础的界定和兴趣爱好的表现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②在教学中大学生的美术教育扎实培养和发展过程中难免过于程式化,教材的处理简单化,教学单一化,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会出现偏离教学的目标,为了精致的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实践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一是要精心选择素描教材。教材素材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前提条件,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发挥学生的个性独创性思维,不能单方面的侧重于对绘画技巧的了解和单一化教学模式,而要将教材的内容演变加工处理激发个性思维,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个性。

二是要重点突出素描教学大纲,大学生的素描教学培养以科学化、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个性开发、实践练习、情感引发等类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素描结构化的认识,力求做到绘物以神,不要表面的绘物象形。

三是要激发素描的个性语言。素描语言是以点线面为主调,通过明暗和空间来表现对象。素描的语言形式是对艺术家艺术作品信息交流的纽带,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发散着思维的火花,创作的灵感,情感的流露,意境的表白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模式,能更加鲜明生动优美体现艺术家的个性语言。

四是要重视素描的审美意识。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的,他是最基础最简单的艺术语言,是表现画家自身审美意识的最好方法,如拉斐尔的线条宁静典雅,米开朗琪罗的线条刚劲有力,莫奈的线条飘逸洒脱,康定斯基的线条抽象热烈等,都阐述着不同的独特审美,因此画家对审美要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和鲜明性。

五是培养学生的素描实践能力。素描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素描除了在教室内完成,还可以课外实践,还根据教学内容,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实操,让學生走进大自然,真实感受自然的意蕴。课外实践是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陶冶情操学会观察的能力,通过实践不仅让学生潜移默化中认识以物写神的艺术观,增强学生素描的生动性和客观性。

四、素描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高中基础素描课程是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根基,是现代美术基础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素描造型、线条、明暗、空间关系等基础课程都至关影响大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作为基础学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要合理选择教材,不能出现“一把抓”现象。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不断总结经验,善于发现和引导弱项的学生,在培养技法上重视思维方法和个性开发,指导学生从高中过度到大学衔接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和教学模式,推进教改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和方向,打下扎实功底,拓展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斌.论徐悲鸿的绘画艺术[D].东华大学,2004

[2]施春霞.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1年1期

[3]徐应枝.试论中国素描教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J].美术大观,2006年11期

作者简介

潘利林,1990年6月,汉族,贵州省仁怀市,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重要性教学模式
医院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与提升职工满意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无敌上上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