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一校”改革思路下传统武术进校园的教学反思

2021-11-24 09:27赵英杰孔祥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进校园武术

赵英杰 孔祥珍

武术进校园由来已久,自1914年武术在较多学校开始推行至今已逾百年。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怀下,教育部及体育相关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法规,为武术这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奠定了制度基础。各类民间传统武术拳种及门派大量涌现,颇有百花齐放之态。经上世纪70年代末挖掘整理发现,武术中仅流传较广、拳理明晰、风格独特且自成体系的拳种即有129种之多。

近世以降,武术在向学校体育推广的过程中,自身亦不断进行着训练体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诚然,伴随着学校武术的普及不断走向纵深,亦暴露出诸如教学内容略显陈旧、固有思维模式难以突破等问题,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学校的武术课(邱丕相)”。2013年,教育部率先成立“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并提出“一拳一校,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新思路,为民间武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1为什么要将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可以说,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中其实并不缺少能够对学生生理健康进行科学开发的运动项目。即使单以套路或对抗形式为运动表征的武技类项目中,亦有拳击、跆拳道、剑道、空手道等运动,或为传统武术的校园推广形成一定冲击。那么,传统武术为何一定要进入并借助学校这一平台?笔者以为,其原因应该是复杂和多元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推动力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武术现代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显然正处于时代激流的快速转型与变革,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中甚至遭遇瓶颈,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焦虑。以高、难、新、美为规则导向的竞技武术并未能够彻底在群众体育中建立起最为广泛的集体意识,反倒不少根源于民间原生文化土壤的拳种因难以适应竞技武术竞赛规则而遭受冷落,变得无人问津。诚如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先生所言:“一方面我们在告别古老的农耕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迅速开放追赶着西方的科技与工业文明”,近世以来,由于土洋体育间“非此即彼”二元对立式的对抗博弈,导致“民族民间艺术正以近乎崩溃的速度走向消亡”,且“这种破坏是终结式的”。在此环境下,传统武术要想立足实践,在推陈出新的时代巨变中站稳脚步,重新寻求自身话语权,无疑需要大量的后备人才自觉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从这个角度上讲,传统武术进校园是历史赋予后学的文化担当。

1.2新时期素质教育彰显人性关怀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内圣外王”侠义精神、“内外双修”自省功夫、“为国为民”爱国主义情怀等为精神文化特质的武德教化功能之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言,具有独到的教育作用。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武术的教化以武德及社会伦理贯穿始终,不仅规定了学生在教与学关系中应秉持“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苦心、恒心等品质,更将教师、师父这一角色升格为近似家族血缘关系中的“父親”一职。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在武术修习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技艺,更要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来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态度、言行等方面,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化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武术作为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特色的成熟载体形式,其渊源上下千年,理贯儒、道、释、阴阳等百家之言,技法种类更是丰富多元,以致有学者称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体科学”“肢体技艺百科全书”。传统武术中风格迥异的各类拳法如严密紧凑、朴实明快的形意拳,身灵步活、势势相连的八卦掌,亦或动如崩弓、发如炸雷的八极拳,放长击远、通肩达臂的通背拳,猛起硬落、斜拦横击的劈挂拳等,器械无论雄浑威武、勇敢泼辣的朴刀,疾速凌厉、势如破竹的苗刀,还是劲力脆快、起伏转折的双手剑,小巧灵动、硬打硬进的峨眉刺,短小精悍、变化多端的鞭杆等,无不为学校武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且能较好地适应学生多元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以上两个方面讲,传统武术进校园是教育彰显人性关怀的现实需求。

当然,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一回事,人们能否顺应规律合理利用而最大限度开发事物的价值则是另一回事。因此,传统武术进校园不仅要基于对武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在拳种、内容上进行精心择选,更要立足教育本身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扬弃、大胆创新。

1.3学校教育体现办学特色需要

所谓“一拳一校”,并不是要求每所学校为了迎合自身独特性刻意去追求标新立异,这一题法的初衷在于合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体育特色及内在教师资源,建构自身校园武术(体育)文化特色。如四川巴蜀地区的广大中小学,即可充分利用当地峨眉武术资源,打造峨眉武术火龙拳、峨眉武术岩鹰拳等校园武术特色品牌,继而发展为学校传统体育校园文化。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来能够较好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校园品牌,二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品德。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交通的高度便捷,加之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资本注入,如今全球人类文化的同质化、单一化发展趋势已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等一系列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不少国家和民族的原生文化、民间文化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浓厚的“东方文化烙印”,甚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尊为“国粹”“国术”。故而认为,“一拳一校”学校武术改革思路的提出,不仅是传统武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破局之路,同样也是各学校彰显人文关怀、打造办学特色和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目标导向的题中应有之义。

2传统武术应如何进入学校体育课堂

任何体育项目在校园的推广实施,必须要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底层逻辑与现实诉求。因此传统武术进校园,也必然对传统武术这一民间原生文化技艺形态加以提炼和扬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2013年,教育部成立“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明确提出“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改革新思路,为民间武术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对话平台。

2.1因材施教,教学目标的设置注重全面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必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学校开展教学的总体目标。学校教学的总目标对课程的教学起到纲领性规范作用,而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也要符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大学阶段体育专业教育目的则是培养学生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等。足见,不同阶段开展体育教育的任务与侧重各有不同,那么在具体课程目标设置中就不能囫囵吞枣、一概而论。

其次,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发挥的作用能够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产生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完整的。就学校体育课而言,不仅要注重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及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还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意志、言行、态度等方面,落实课程思政,特别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因此传统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和遵循学校体育教育的底层逻辑,制定科学、立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教学目标来规范和监督整个教学环节。对传统武术中那些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符合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那些与时代精神风貌相违背,甚至夸大玄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合理扬弃。

2.2详略得当,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完整性

博大宏富的传统武术中具有丰富多元的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但这些内容是否适用于学校体育课程,或者以怎样的标准去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科学择定,对学校体育教学而言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重要话题。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成都市迎宾路小学武术教师曾科进行了访谈交流。曾老师曾在2017年将赵门武术文化带到欧洲,受到克罗地亚议长的高度评价;次年,其所执教的学校获全国优秀教改单位荣誉称号及全国教改单位优秀课改视频展示一等奖。曾科老师的优秀事迹及教学改革成果开始被各大媒体平台竞相报道,引发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据悉,在传统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内容空泛”一直是近年来学校武术的一个“痛点”,许多优秀拳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套路或动作本身,滞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吃透”。针对这一问题,以曾老师为代表的几名成都市中小学武术教师开始共同对传统拳术及器械教学体系及内容进行合作研发,最终确立了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特征为依据、对传统武术拳械中核心技法及训练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思路。以形意五行刀为例,教学中曾老师会对五行刀“劈、崩、钻、炮、横”等核心技法中的攻防含义进行逐一拆解与示范,使学生在理解动作内涵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打靶练习,用心体会招式技法中的攻防变化、生克技理等。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打靶练习后,才能在下一学期穿戴安全护具进行两人间的模拟对抗,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动作和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竞赛对抗打下坚实基础。

由此不难看出,传统武术进校园,“引进去”的项目或内容一定要与学校开展课程的初衷达成共识——即针对传统武术中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宝贵核心技法及训练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与取舍,如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八极拳中的“六大开、八大招”等。对于这些核心技法、训练体系而言,教师在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做到“教得全”“吃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动作表面以致令传统拳种在走向校园的过程中“失其真意”。

2.3循循善诱,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与灵活性

有了好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匹配。在对曾科老师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擅于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所涉及到的几种将象形拳技术招式进行拆解,而后将其应用到课堂热身环节,使学生在对动画卡通形象的努力模仿和集体展示中激发学习兴趣。再如对形意五行刀的技、战术教学中,曾老师或通过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武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哲理,或采借兵法计谋辅助学生提升积极对抗中的战术意识。

对于年龄稍长的学生,现代媒体技术及发达的网络平台同样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式探究打开全新的思路。如四川民族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专业限选课中所采取的“线下教学、线上纠错”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自主练习中保留完整影像资料,运用多媒体视频编辑技术将自身技术与标准演练动作进行技术对比。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对技术细节的观察纠错、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力。一旦线上与线下的双向联动形成常态,则能够大幅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率。

由上观之,传统武术进校园对教师自身教学方法及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为,唯有那些能够自觉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人性化教学方式,才是实现教学相长、翻转课堂师生关系的最终利器。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人性关怀,新时期的武术传承同样期盼着人道主义。

4小结

“现在传统是过去的现代发展,现代发展是未来的过去传统(陈振勇)”。传统武术自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如今又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中建构起一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壮美景致。技法内容丰富、技理融摄古今的传统武术在走进校园的同时,需要广大的武术教师及从业者不断进行创新与反思,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使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乃至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马明达.说剑丛稿(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陈振勇.非遗视角下峨眉地域武术传承与发展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12).

[4]庞晓武,任煜恒.”一拳一校”理念下民间武术进入中小学传播的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34).

[5]陈振勇.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化研究与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03).

[6]龚茂富.启蒙、实践与重构:”非遗后时代”民間武术发展的实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0).

[7]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赵英杰(1993—),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助教,硕士,四川民族学院,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进校园武术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我想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