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是成熟的人本主义思想

2021-11-24 10:53莫文凯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是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重要内容,而这些思想主要蕴含在了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通过对著作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是一种人本学的思想,人本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这些早期著作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后期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有着不可撼动的影响力,马克思也正是在一步一步的对于人本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融合中,发展和完善着。

关键词:马克思;早期思想;人本主义

马克思的的人本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广阔版图上的一个组成碎片,并不是仅仅拼凑和接收前人的思想得来的,而是以他独具特色的思维否定了其中陈旧、过时的观点,批判地继承合理的理论,并结合自身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生成的。根据其人本主义思想逐渐生成的过程以及学术界的普遍认知,我们认为,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著作可以认定为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从这些著作当中我们可以对其人本主义思想进行梳理。

一、关于人本主义的界定

人本学,通常是指一种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人的形而上学学说。在费尔巴哈之前,并没有人将人本主义定义为哲学的观念。一般认为,费尔巴哈在研究人的本质时,率先提出了哲学上的人本主义。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与其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黑格尔“丢掉”上帝,把这个空缺的位置用“绝对精神”填补,认为“绝对精神”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它不仅是人的本质,更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起初,费尔巴哈是继承了黑格尔这一思想的,但随着他的唯物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他对黑格尔这一唯心主义思想产生了质疑,转向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人产生自自然界”[1],人和自然同根同源、无法分离。在他看来,哲学的两大范畴(思维与存在)走向统一需要有主体,这个主体就是现实的、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而自然就是其存在的基础。在此前提下,费尔巴哈真正意义上地将“人本主义”作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首次提出,并构建了系统的理论。

“人本主义”这个概念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演变,其最本质的含义虽然并没有出现过多的改变,但为了考查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在当今时代界定人本主义仍然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现实。首先,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这个概念的字面去概括理解。把所谓的“人本”拆分开来看,就是“以人为本”。“本”就是根本的、本位的,与“人”合起来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其次,结合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哲学思想来看,除了强调人排在前以外,还有强调“人的因素优先于物的因素”的意图。不管在任何面临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问题时,都要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最后,在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维度上,要多考虑几个问题:在某一个情境下的人,有没有体现出其作为人的尊严;其作为一个人的权益是否已经充分地得到了各个方面的保障;在这个情境下的人,有没有感觉到幸福。如果这些问题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也就是可以说,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对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考查,应当充分考虑以上的几点。

二、博士论文与《莱茵报》时期:人的本质的探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发表博士论文期间,在这个时期,他的研究偏向理论方面,通过对前辈学者思想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则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将人的本质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比较平衡的高度。

(一)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他主要是按照题目的表述那样分析了两位前辈学者的思想,为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在遭到普遍的抄袭指责的境况下进行正名。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他主要借助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论述来强调自身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差别在于必然和偶然的差别,同时,这种观点也可以与人的运动相呼应,看作是人受到束缚的必然性运动和偶然性条件下人的自由运动的差别。在这种情景下,他将原子代入人的视角,原子脱离那种必然的完全沿着直线的运动的行为就类似于人的自我意识支配下的自由的行为。从这里看出,马克思初步展现了人的自由的本质的倾向,体现了拒绝被束缚、被控制的观念。

(二)《莱茵报》时期的“自由”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他任职《莱茵报》编辑的生涯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和《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两篇文章当中。

18、19世纪交界的时代,德国仍旧没有摆脱封建制度的桎梏,人们的自由仍旧处在被束缚的困境中。《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的发表是针对当时人们被花式限制的出版自由进行的一次尖銳的批判。马克思写道:“有这样一种法律:哪里还有出版自由,它就剥夺这种自由”“通过书报检查使这种自由变成多余的东西”[2]。马克思认为,自由的进行表达是人们的权利,争取出版自由、争取言论自由是人们走向全面自由的基石,追求自由,是人应当做且必须做的事情。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为走投无路的平民百姓发声,批判普鲁士政府对贫民的针对性立法。面对只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马克思开始感觉到仅仅依靠理论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也开始思考物质利益与法律的关系,认识到在利益与法面前,“利益结果占了上风”[3],也由此推动了他站在现实的维度上继续思考人的本质问题。

三、《德法年鉴》时期:人的解放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已经有了雏形,这也为他在思想成熟时期写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传世经典之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对于人类解放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

马克思认为,既然人类解放的使命交到了无产阶级的手里,那么唯一的道路就是共产主义道路。就像他在著作当中提到的那样,人类解放是“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下,人只会越来越服从于资产阶级定下的游戏规则而变得扭曲,与人的本质的分离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异化的困境几乎不可能翻转,所以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石上才可能实现自由的发展。

在马克思之前也有很多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带有明显空想倾向的假设,马克思在研究了前人的思想之后,重新规划了未来共产主义下实现人类解放的蓝图。

第一,否定旧时的私有制,在经济制度的层面为人的自由发展扫清障碍。这种否定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需要抛弃的只是异化劳动,否定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将人所创造的财富真正地变成为人所占有。第二,人是社会中的拥有全面本质的人。人的本质对于每一个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孤零零的个体来说都与自身相异化,异化成与一个无比强大的存在反过来支配人、控制人,甚至于奴役人。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则是达成个人与社会统一的拥有百分之百本质的人。第三,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现实的人的解放既要保留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又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四、手稿时期:人的异化理论的阐释

“异化”这个词的渊源颇深,而且不仅仅经常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里出现,还在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里有重要地位。费尔巴哈率先将这个词融入到人本主义当中,并借此展开了对传统神学的冲击。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昭示的异化之后,进一步完善了人的异化理论。

(一)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阐发

马克思之所以比费尔巴哈更加进步,就在于他对异化的分析远远不止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他注意将这些异化层面的思想推及到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层面进行分析,充分地考虑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事实,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发现,“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加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4]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工人们并没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劳动的不断增加而收获越来越多的财富,反而与资本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贫穷。工人的劳动(以及产品)不再是受自己支配,却颠倒过来变成压迫和奴役他们的东西,走到了他们的对立面,成为异己的那一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劳动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劳动异化理论有四个维度上的界定,分别强调了劳动者与生產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在劳动与类本质的维度上的异化以及在人与人的维度上的异化。

(二)关于人的本质的全新认识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

马克思认同“类”的概念,将人视作一类存在物,但引入了自由的概念,认为类本质的特征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与动物之所以是不同的,体现在类本质上,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人不只是进行和其他动物一样的本能的生命活动,还能够与他人一起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生活;不只是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必不可少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实践中的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凸显人的主体性,人与人在实践的交往中建立了种种关系,所以人的本质应该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充分认识到了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实践的。

五、结论

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里面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人的本质出现了异化,甚至于出现了物凌驾于人之上的情况,要改变它就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类的解放。如同本文一开始对人本主义的界定一样,马克思正是因为关注人的地位,关注了尤其是无产阶级广大工人的尊严、幸福,才得出了上述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并没有随着马克思学术研究历程的向前推进被抛弃掉,而是传承了下来。至于在《资本论》等公认的成熟体系里的唯物史观,也是有这些早期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强烈讨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严重摧残和奴役,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人道性质,在《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中则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沦为生产资料、劳动条件的附属物的现象,无一不体现着马克思在阐发唯物史观的同时,不曾忽略过人本主义的思想。

因此,马克思的早期晚期思想之间是有一致传承的因素在的,只是晚期思想在早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不能说早期的思想就是不成熟的。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6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

作者简介

莫文凯(1996—),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50358,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马克思
人本主义视角下以集体为中心的班级管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