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负面影响

2021-11-24 05:08罗萍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发多样,通过手机可尽知天下事,其中微博最为典型。对大学生来说,微博是获取信息、表达民意和政治参与、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但是微博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政治认知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86亿,手机网民更是达9.86亿,而且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1%[1],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据最新发布的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微博用户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00后互动量最高,00后女性用户占比较高,00后恰好是处于本科阶段的人群,这可能与00后较为接受新鲜事物的特性有关。通过小范围调查发现,100人中就有70人选择微博作为自己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平台,其次是微信仅59人选择,说明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重要平台。微博具有强大的公共讨论的属性,从居家隔离生活到武汉解封,从两会到高考,从七夕到跨年,从美国暴动到美国大选,不断涌现的热门话题引发了微博用户的关注、追踪、讨论。这些热点不乏对国家大事的讨论,在两会期间各种热点民生问题齐齐登上热搜,政治的讨论以及政治信息的传播是否会在无意间加强大学生对政治的了解有待研究。官方也注意到了微博超强的公共讨论属性,各地政府纷纷开通了政务微博,2020年微博认证的政务类账号数量超过14万个,政务微博的粉丝总数突破30亿,权威疫情信息、社会热点回应、正能量暖心故事,是用户关注政务微博最希望看到的内容。通过对现有数据资料的分析以及相关的调查发现,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不可忽视微博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虽然微博是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民意和政治参与、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但是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微博会造成大学生政治认知偏差。微博中网络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普通民众可以通过舆论来来监管相关部门,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当舆论失控的时候,不少的人会对政府的工作产生质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量的网民会对政府进行抹黑,此时普通的民众在极端情绪的感染下极容易跟风,从而被网络中的舆论所误导。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可参考“群体极化理论”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2]微博由于传播快速,很容易将个性化、情绪化的表达集中放大,特别是非理性情绪极易扩散、发酵,群组讨论中网民容易被从众性感染,形成“群体极化”。造成群体极化的两个重要原因都与微博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微博的字数限制,只有140个字,这样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而大部分人又容易被那些噱头所吸引,这个时候就很难会有人保持理性的态度去思考真相了。其次是由于微博具有个性化推送的功能,当你关注某一类新闻时就会一直接收到相关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在极端化信息的包裹下人们很难看到理智的声音,从而越发让人失去理智,产生错误的政治认知。而且当微博舆论越来越失控的时候,就会有更加糟糕的连锁反应。人们到最后无论政府作出怎样的回应都不再信任,政治的公信力极大下降。这可以用“塔西佗陷阱”理论解释,即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而不被公众舆论所接受。[3]在微博广泛被使用的时代,需要警惕“塔西佗陷阱”,做好舆论把控工作,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需要在微博中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葛超(2012)在研究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时指出,微博信息内容的海量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构成挑战,微博信息内容的无限性、价值观的多元化与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形成契合,极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世界观的迷失和蜕变。[4]例如当今大学生崇尚西方文化、日式文化、韩式文化,全然没有了对自己祖国高度的自信心,这些都会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偏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思想不可出现偏差,这将会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

陳思玉(2013)同样指出,微博信息内容多样化,易导致学生认知偏差,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尚未经过社会的真正洗礼和检验,还未完全定型,良莠不齐的多样信息极易干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5]彭晶(2013)指出,在微博环境下,受各类微博爆料、谣言、谩骂和“人肉搜索”等舆论环境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政府、社会、对他人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个人精神空虚度明显增加,理想信念有所动摇,道德认知容易出现偏差。[6]鲍中义,陈俊(2019)也指出微博信息的复杂性和海量性易使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容易引发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7]综上所述,微博容易造成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偏差。

其次微博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影响还体现在其自制力下降以及责任感丧失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辨别能力还有待加强,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容易受到不实信息的干扰。微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登录,同时微博具有隐匿性,大学生可以不用为发布的言论负责,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政治认知偏差。丁西省(2012)指出,微博的方便和隐蔽性,容易削弱大学生的自制力,很多大学生甚至会在教室中使用微博,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自制力不断下降,而且深深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8]牟艳娟,林晋(2012)在研究微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时指出,大学生的猎奇和叛逆心理使他们在面对微博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时难以理性判断,不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9]徐婷婷(2013)在研究微博对大学生自主教育的影响时发现,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会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微博中存在着大量不实的信息,那些不良的思想和文化也充斥其中,造成了不良信息的泛滥。[10]金永淼(2011)在研究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新挑战时指出,“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促进情绪化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增多。[11]杨宁(2012)在研究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时发现,微博中夹杂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甚至一些反人类、反社会、反对我党思想政治路线的消极腐败思想,这些都会对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12]这些都会极大的造成大学生信念的动摇,三观发生变化,影响其责任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绝不能出现偏差,必须加强微博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作者简介

罗萍,女,汉,四川内江,硕士,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

[2]李汝川.微博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2018年:28

[3]李汝川.微博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2018年:29

[4]葛超.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06):82-84.

[5]陈思玉.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03-105.

[6]彭晶.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分析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126-128.

[7]鲍中义,陈俊.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以在校大学生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2019年:04

[8]丁西省.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新途径探析[J].前沿,2012,(05):147-148.

[9]牟艳娟,林晋.“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社会科学家,2012,(11):114-117.

[10]徐婷婷.微博在大学生自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前沿,2013,(06):198 -200.

[11]金永淼.“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未来与发展,2011,(09): 112-114+96.

[12]杨宁.浅谈“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报业,2012, (06):221-222.

猜你喜欢
微博大学生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