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中国印象”

2021-11-24 05:08张璐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大熊猫

摘要:从电影《功夫熊猫》中让世人都认识了这个憨态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笔者通过分析作为国宝的大熊猫它所代表的中国印象。让世人通过大熊猫更好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关键词:“大熊猫”;“中国文化特点”;“大熊猫外交”

一、引言

作为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熊猫,在世界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它们外形可爱,性格憨厚,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熊猫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种珍稀动物,而且熊猫更是成为了传递和平的使者。因此,熊猫这一形象很容易被世界人们接受,有利于跨文化的传播。

二、新中国的大熊猫外交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熊猫外交”是在1957年,接受这份大礼的是苏联。1957年,平平成为第一只作为国家礼物送出的大熊猫来到苏联,象征着当时中国与苏联老大哥之间的深厚感情。两年后,安安又作为配偶送到苏联。“熊猫外交”最著名的例子发生在1972年。那一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周恩来总理特别向美国送上大熊猫兴兴和玲玲。事实上,早在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饲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就分别先后两次致信给北京动物园,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一对大熊猫”。据北京园林局1956年的文件显示,北京动物园当时只有3只雌熊猫,其中2只已经预定送给苏联。更重要的是,时值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压迫,此时中国答应美方的要求,几乎不可能。但中国外交部出于增进中美人民友好交流的考虑,数度斟酌后,通知对方,“原则上可以交换”,但需要“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动物园访问并领取交换的动物”。坚持直接交换而不通过第三方,是中方当时的唯一要求。但当时的美国并不“领情”,尽管美国动物园求之若渴,但仍“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交换”,大熊貓最终没能在当时突破国家关系的藩篱走出去。除了美国,当时英国、荷兰等也向中国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但中方均以“皆属稀有的珍贵动物且不易捕捉”等理由婉拒。时移事异,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破冰,中国将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给美国,这是1949年以后,熊猫第一次被送到西方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同社会主义兄弟国家进行了频繁的动物交流,而熊猫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中国对于西方国家提出的熊猫交流计划却态度暧昧。这种状况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之时才得到改善。在此之后,中国着重加强了同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熊猫交流。新中国推行的"熊猫外交"始于向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学习,而在推行的过程中却又受制于不同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熊猫外交可以被视为冷战时期中国外交的风向标,而这一模式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三、大熊猫所代表的中国印象

1、熊猫的黑白分明,代表了中华的万物阴阳的自然理念

“阴阳学说”指的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现象的学说。阴阳是指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涵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而大熊猫所表现出来的只是最简单又最对立的黑白两色,但又最紧密最和谐的合成一体,符合并体现着国人的大音希声大象希形大道至简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看法。

2、熊猫的外秀内刚暗含着中华的国家形象

熊猫的外秀内刚准确地说,是外萌内霸,熊猫虽是杂食动物,但它具有强烈的爆发力和耐力,看起来好似没有伤害力,但是面对一个成年熊猫,老虎狮子都不一定是它的对手。这种不高调不张扬的品质也与中国人一贯所追求的谦虚相一致。在司马光《稽古录》这部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简编本中,除天象天灾之外,国政几乎从略,但司马光却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了汉武帝时代“虽远必诛”的事实。虽远必诛的前提是被犯,属于自卫反击。所以,汉武帝的多数征伐还是师出有名。国力强盛,则是底气。在现代,中国的外交中,仍然体现着中国人和睦友好但也绝不会忍气吞声的品质。

3、体现了“和”文化的价值观

“和”的思想正好在熊猫黑与白相间的毛皮上体现,如两仪太极一般,黑白相生,象征平衡与中庸之道,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所体现的价值就是“和”,“和”是宇宙万物的相处之道、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是世间万物兴盛的法则。如果失去“和”,万物将不复存焉。“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同时,也表现着中国对于世界各国的一种包容、互补、融合的态度。

四、从大熊猫来看中国

大熊猫是很好用的外交工具,是外交谈判很好用的外交筹码。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康康兰兰赴日背后的故事。中日关系恶化后,日本就再也租不到大熊猫了。从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间,中国一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主要涉及美国、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在这之后就改为租借。作为外交中的大熊猫,它肩负了帮助中国走出去,发展起来的任务,通过大熊猫的形象希望取得大国的怜悯和帮助。在1982年之后中国就不再赠送大熊猫,仅仅只是租借,所有权依旧在中国,此时的中国已经不需要为了博得大国一笑而去把熊猫拱手相让,甚至在当下,外国尤其是西方对于熊猫的痴迷程度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当然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当把大熊猫与中国画上等号、当它就代表中国的时候,它的命运就和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打压中国的同时,也把我们的大熊猫打入了“冷宫”。当然,随着中国的发展,作为使者的大熊猫又会继续去书写它的外交史,而这一次我们不是“送”,而是他国来“请”。

五、结语

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身上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子,彼此紧密结合、形影相系,大熊猫作为中国的使者出使别国,也是代表将着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印象传到他国,而在他国大熊猫所受追捧程度和待遇,也体现了一个友好互动,彼此交流的过程。因此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符号,一种中国人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人类与整个野生动物群体之间的生命照应。通过了解人类与熊猫相处的历程,也是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王晓.20世纪40年代的“熊猫外交”及其社会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林禾,余里.中国“熊猫外交”揭秘[J].传承,2010(04):16-17.

[3]刘晓晨.从东方到西方:冷战背景下中国的熊猫外交[J].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2014(02):192-212.

[4]胡洁,李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与中国形象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4):145-148.

作者简介

张璐(1996-)女,汉,陕西汉中,在读研究生,长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大熊猫
中美庆祝大熊猫抵美50周年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吃竹子
遗憾的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最有名的大熊猫
大熊猫不再是“濒危”动物
集装箱与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