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湖流域形成

2021-11-24 05:08万国耀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万国耀

摘要:四湖流域地处长江中游北岸,历来受长江、汉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如今已是“鱼米之乡”。本文从地质地貌的演变、河湖发育、人类治理方面探索四湖流域的形成。

关键词:四湖流域形成与治理,云梦泽,内荆河,四湖总干渠

1.四湖流域概述

四湖流域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腹地,处长江、汉水之间,西北部以荆江大堤连接荆门、荆州丘陵地带自然分水岭及沮漳河为界,东南西长江环绕,北面有汉江及其支流东荆河拥抱,介于东经112.000~114.000和北纬29.210~30.00°,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流域内湖泊众多,河渠密布,堤垸纵横,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山峰海拔529.22米,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镇沙套湖,海拔18.00米。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四个大型湖泊而得名,是湖北省最大的内河流域。

四湖流域以内荆河为主干,经过裁弯、改道、疏挖建成四湖总干渠,总干渠从习家口起,经丫角庙、三湖、白鹭湖、、黄歇口、周沟、毛市过福田寺闸,进入福田寺至小港沿洪湖北缘新辟的人工河,过小港节制闸后,经老内荆河从新滩口排水闸或泵站注入长江。长185千米,是四湖流域主排水渠道。

四湖流域在历史上是古云梦泽所在地,后因长江、汉江等泥沙淤积,在三角洲平原逐渐扩大以及筑堤围垸等自然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古云梦泽逐渐萎缩、分解,衍生成湖泊群。古云梦泽消亡解体中,流经云梦泽的长江、汉江经历由漫流、分流和塑造统一河床的过程,最后形成四湖流域三面环水、河湖密布的地貌景观。

2.云梦泽的演变

古云梦泽所处的江汉盆地位于长江与汉江之间,故称江汉盆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地槽西部,为一地槽凹带,又属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江汉(云梦)沉积区。在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江汉盆地四周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运动,地壳相对上升,出现雪峰山、幕阜山、荆山、大洪山等山脉,在这些山岭中间,形成相对低下的江汉-洞庭凹陷盆地,为湖盆的主要组成部分,江汉盆地这一时期处于内陆咸水、半咸水湖的沉积环境。

在第四世纪初新構造运动以及距今30万年冰川期,多次沉降运动,出现华容隆起,将江汉-洞庭凹陷分割为两个独立湖盆。江汉湖盆西起董市,东至武汉,北以黄陂-皂市-马良一线,南抵化容隆起带。随着气候变暖,雨量充沛,湖水扩展,出现了内陆湖。同样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江汉湖盆重新陷落,西部有抬升之势,受长江和汉水的影响,湖床的水生环境已由内陆盆地盐湖为主向外流盆地河湖沉积转化。

进入为类历史时期以后,长江、汉水携带泥沙淤积,进一步形成江汉内湖三角洲,湖泊水面变化不定,湖泊位置游荡变化,形成一个十分广袤的水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江河孕育期间,水落成泽、草木茂盛,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早在四五千年前,四湖一带已有人类定居。

至先秦时期,云梦泽逐渐形成平原-湖沼地貌,云梦泽演变为荆江三角洲和汉江三角洲,及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岸泛滥的平原三块陆地。其上水道综错相通,有扬水、夏水、涌水,长江、汉水由此进入四湖。如图一所示。

秦汉时期,长江从江陵以东通过夏水和涌水分沙分流,荆江三角洲进一步向东延伸,与来自今潜江区域向东南发展的汉江三角洲相连,形成江汉陆上三角洲。

魏晋南北朝,汉水和荆江三角洲不断发展,大量分流河道和人工凿溪流入,将云梦泽分解成众多小湖泊,至此云梦泽无史籍记载。到《水经》时代,云梦泽主体已到华容县东,原华容县所属云梦泽,为新延伸的三角洲平原所取代,随着江汉陆上三角洲进一步向东南延伸,云梦泽主体被迫向东,城陵矶到武汉长江西侧泛滥平原,大部分演化成湖泽。

3.四湖流域初步形成

由于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延伸,唐宋时期浅平的云梦泽大多已被填淤成陆地。

唐代四湖流域民众开始在湖沼中的高地围垦,修堤从保护城镇为主向保护农田安全拓展,沿江河堤线延长。东晋开始修荆江大堤,晚唐五代高季兴割据荆南,将荆江南北大堤基本建成,后梁明贞三年修汉江右岸堤防。此乃汉江右岩堤防修筑的肇始,也是四湖流域北部边缘修筑堤防之始。

北宋初,临利县东北六十里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的三角洲平原,著名的云梦泽基本消失,大面积湖泊水体被星罗棋布的湖泊所取代。

南宋时期,经靖康之乱,衣冠南渡,四湖流域大兴围垸之风。故有史学家将此时定为四湖流域垸田的发起和兴盛之期。

元朝时期面对日益突出的水患,下诏重开江陵、石首、监利古穴之口(郝穴、杨林、宋穴、监利赤剥),分泄江水,以解江溢之灾,四湖围垸之风有所减弱,至元末,已开诸穴大多复湮。

明朝是四湖流域筑堤围垸的鼎盛时期。明初为恢复因战争而破坏的农业,曾下令江西、安徽等地大量移民到江汉平原,史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致围垸达900多个。

万历元年(1573)潜江境内汉江夜汊口堤溃,次年四月,湖北巡抚赵贤“习知水利,疏请留缺口,让水止于谢家,两岸沿河修筑堤三千五百丈,中一道河”,东荆河形成。至此,四湖流域范围基本形成。

清初,为恢复生产,四湖大力发展围垸,官私争相围垦,致使调蓄能力大大降低,迫使江河水位迅速上升,防汛形势日益紧张。明清时期荆江河段洪水年均上涨1.39厘米,民国时期年均上涨1.85厘。道光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821-1949)128年,江汉堤防有100年溃决。1931年和1935年大水,四湖流域大部被淹,损失惨重。

4.新时代的四湖流域

新中国成立前,四湖地流域堤防标准低、受山洪与江水夹击、水系紊乱、水利失修、渍涝严重、钉螺孳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土地肥沃、水患频发的四湖进行了全面治理。

自1955年,累计投资20亿元,经过70多年努力,四湖建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如图二。

(1)整修加固荆江大堤182.35千米、监利洪湖长江干堤230.0千米、汉江干堤50.31千米、东荆河堤159.65千米,同时还建成长江流域蓄水量最大的洪湖分蓄洪区,建成沿江的防洪系统,结束了江河洪水肆虐的历史。

(2)建成以总干渠、东干渠、西干渠、田关河、排涝河、螺山渠六大干渠为主干和大批配套的排水河渠,建成新滩口排水闸、新堤大闸、田关大闸、杨林山深水闸9座沿江河外排涵闸(设计排水流量达1863m3/s),形成新的排水系统,结束江湖串通、有雨就涝、无雨即旱的历史。

(3)建成观音寺、顔家台、成城、一弓堤、西门渊、何王庙、兴隆、赵家堤、谢家湾、白庙等沿江灌溉引水涵闸,辅之以灌溉渠道和节制配套工程,组成新的灌溉系统,通过自流和提排,满足流域内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水。

(4)建成以新滩口、高潭口、田关、螺山等19座一级泵站外排系统(总装机14.6万kw,设计排水流量1566.2m3/s,包括2021年完工的腰口、高潭口二站、盐卡泵站),大大地提高了涝水提排能力,使四湖流域基本达到10一遇的排涝标准,为农业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5)通过对洪湖、长湖的重点整治,湖堤加固,固定湖面,增加调蓄面积和备蓄区,连同其它湖泊,一次可调蓄湖水14亿方。

(6)通过四湖总干渠的开挖,改善内垸排水条件,内垸积水得以排出长江,1500平方千米湖泊沼泽开垦成家田,缓解了地需求的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湖,这颗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的璀璨明珠,经过大自然的变迁和人类几千年的改造,特别是经过新中国七十个春秋和现代科技的建设,江湖串通、三年两水的苦难历史已成过云。新的历史时期四湖的治理变迁将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资源,使四湖成为水旱无忧、碧水长流、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湖北四湖工程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19.7

[2]荆州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16

[3]荆门水利志,长江出版社,武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