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政治思想

2021-11-24 05:08马新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贾谊政治思想

摘要:贾谊作为汉初的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维护了汉王朝四百年的长治久安,汉初治国十分艰难,没有设计政治蓝图的智慧,只能沿用秦朝的治国模式。并且经过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只能采取无为的治理手段来修生养息。民本思想是贾谊政治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强调民众是万世之本。他以儒家仁政爱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奠定了儒学和皇权的融合的基调。

关键词:贾谊;政治思想;治理;民本思想

一、时代背景

汉政继承了秦政成功的经验,而其失败教训也为汉政所吸收,秦政与汉政是前后相连的,秦朝失败的地方就是汉朝前进的起点。1秦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汉朝就应当施行"仁义"的措施,刘邦和他的大臣们在这点上达成了共识。陆贾认为,"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多、刑罚太极故也"。陆贾想表达的意思有两个,其一是采取的治理手段太多太复杂,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其二是惩罚措施太过严苛,没有考虑让民众和国家休养生息。此时汉初统治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防止秦二世而亡这一惨剧在汉朝再次重演,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汉初经济凋敝,发展经济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发展经济,务必要令政府很少的干涉,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更有思想原因。政治方面,汉朝刚刚取代秦朝,人民渴望安宁的生活,不想再经历战乱,或者被汉朝官员过多的干扰生活;经济方面,民生凋敝,也没有足够的金银来让汉朝进行有意义的规划、建设;思想方面,秦二世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秦朝的法家理论不适合治理非战时的国家。陆贾认为,必须改變治国策略,废除严刑酷法,提倡仁义道德,实行无为而治。其高层与思想家们希望以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休养生息,使汉初社会出现初步的和谐与幸福,经济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

汉朝没有全盘继承秦朝的制度,在统治思想或者统治策略上,汉朝己经抛弃了单一法家治国方略。而对于秦所总结的,有利于统一天下的法令、法规,或者具体制度,汉朝都继承了下来,这种实质上是对秦统治制度之中糟粕的一种扬弃。

汉文帝刘恒其实是功臣集团的一次私心的决定,却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刘恒在诛吕的过程中没有丝毫功劳可言,是功臣集团联合宗室诸王让代王刘恒称帝。功臣集团实力强大,对于文帝来说是喜忧参半,值得高兴的是他们是利益共同体,文帝不用担心皇位的问题;值得担心的是文帝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安排,他甚至没有作为皇帝的威严。如果刘恒没有智慧摆平宗室和功臣集团,那他只是一个傀儡王罢了。因为在刘邦和吕后的眼中,刘恒都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那么,那些曾追随刘邦的将领,更加不会将他放在眼里。

二、学术背景

贾谊的时代,清静无为的治理手段覆盖整个社会和朝廷,虽然对于汉初来说,对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贾谊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潜藏的危机。贾谊用儒家的仁礼德治为汉廷设计了一副宏伟的政治蓝图,这也促成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陆贾首次为汉廷总结了秦朝失去天下和汉朝得到天下的原因,并且粗略的告诫了刘邦等人,希望他们能够改变治国方略,不能刚打完天下之后立马就开始治理。陆贾只是指了个“仁义”的治国方向,真正提出完整治国方略的是贾谊。

贾谊的法家背景:贾谊是由当时的廷尉吴公举荐成为文帝博士的,李斯曾经指导过吴公,他们都是法家学者,贾谊不可能没受到影响。但贾谊的法家思想与韩非和李斯是有区别的,他的思想接近于荀子的儒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贾谊最重要的治国方针之一是君权至上,贾谊将君权至上看着其重要的治国方针之一。君权至上,意思就是尊君。儒家荀子开始倡导,贾谊继承了他的想法,贾谊强调即使是在服装穿着上,也要体现出对君主的尊重与敬仰,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乱象滋生。贾谊的君权论与法家是不一样的,贾谊的君权论带有贾谊之梦想(在贾谊心中的政治形态,是一种大一统的皇权专制的政治形态,皇帝是政治结构的顶尖,又是政治的中心2),有虚君共和之意。

在治国方针上,贾谊在先秦法家的学说基础上指出,君主在一定的情势下,可以用权势、法制治理国家。如果实行“仁义恩厚”的手段不能有效控制局势的话,就必须用“权势法制”,这是针对当时诸侯王蠢蠢欲动的形式提出的。贾谊建议文帝削弱齐、赵、楚三家诸侯王的实力,来让汉室长治久安。贾谊认为只要能够解决诸侯王的问题,那么君主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也不那么重要了。虽然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彻底解决诸侯国的问题,贾谊的功劳却是不得不说的。

阴阳家背景:“五德终始论”讲的是以术数来附和世间一切万物,例如朝代更替、社会兴衰。秦以五德终始说证明他们取代周的合法性,秦始皇自认为得水德,因此穿衣偏向黑色,贾谊认为秦既然是水德,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土克水,那么汉朝既然能够取代秦朝,汉朝就应该是土德,一切都按照土德的要求。这些都是为了给汉室的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因为刘邦的出身低贱,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无法解决刘邦汉室的合法性问题,所以运用“五德终始论”为刘邦汉室的政权和礼治天下提供合法性依据。

三、贾谊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儒家崇尚以民为本,儒家在尊君的时候,将尊君的目的指向民众而不是君主。先秦的民本思想到孟子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后世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贾谊将“民贵君轻”推到了”民为政本”的新高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贾谊认为政治就是“牧民之道”,只有让人民获得安全感,社会才能长治久安,贾谊将民众的作用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贾谊认为秦朝经过两代就灭亡的原因就是没能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民容易惹是生非。秦朝末期,这些没有安全感的民众过多,所以陈胜起义时民众一呼百应,这是因为秦朝末期民心不稳,秦朝的统治不能让他们安心。所以在汉朝需要“安民”。贾谊高举着爱民旗帜,是因为他看出了民众是立国之本。贾谊肯定了民众的作用,民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不能否定民生,否则就是放弃了国家繁荣昌盛的可能性。贾谊也告诫君主,得到天下很难,但失去天下却非常容易,天下归有德行的君主所有,有德行就是重视民众和实行仁政,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么很快就会失去得来不易的天下。贾谊在《过秦论》中明确表示秦朝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才统一天下,却只维持了15年的统治,失去天下是多么容易的事,所以君主要重视民众,不能轻视民众,不能欺侮民众。贾谊正是看到了民众所拥有的力量,他才在给皇帝的谏言中多次强调民众的力量。只有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才能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正如他所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

但是,贾谊站在贵家公子的角度,认为民众智力低下,他告诫统治者,民众作为一个群体,数量庞大,不能小看他们所蕴含的力量。因为民众的群体庞大且智力低下,所以统治者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礼义教化,只有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才不会揭竿起义,危及统治地位。贾谊认识到民众所拥有的潜在的巨大威力,对人民有一定的同情,但认为民众是愚蠢的,存在一定的局限。贾谊虽然猛烈地抨击皇权,在君主与民众的矛盾中,希望君主能够让步,实质上,他只是为皇权所服务的,在贾谊的眼里,君主才是神圣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君主的统治,贾谊只不过是为了让王朝能够做到长治久安。贾谊进而指出:“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一个“牧“字,道出了贾谊民本思想的本质,一个“安“字,道出了贾谊民本思想的目的3。虽然贾谊的政治蓝图很宏伟,但是文帝却不敢大大方方地支持贾谊的理论,因为文帝当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位置能否保住的问题。那时候汉朝的统治阶级是几股力量之间的博弈与妥协。贾谊的政治思想与天赋其实是让文帝心动的,但是文帝初期势单力孤,他没有多少权力,所以他只能发展经济借此来把握权力,巩固他的统治。

当时如果想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就必须要处理好匈奴,汉廷害怕匈奴,不能体现一个大王朝的风度。可当时的汉廷,没有哪一个有勇气挑战匈奴,也没有人能提出一个完整的制敵政策。讲和,匈奴根本不讲信义;开战,又打不过匈奴。贾谊运用“耀蝉之术”,“三表”,“五饵”的战略手段,集中到一点就是腐化匈奴的民众,给匈奴民众以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像对待汉族民众一样来对待匈奴的民众,把匈奴民众与单于分开来4,孤立单于,来让边境能够安宁,发展生产。

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民本思想为生民立命,为天下着想,它经历的一段漫长的思想发展历程,从敬民、爱民到贾谊的民为政本。贾谊再继承了前人的民本思想的前提下,把君主对待民众的态度好坏来当成评价君主贤德和愚蠢的标尺。

四、总结

贾谊看到了王朝不断更替的极坏影响,这会让强盛的诸侯王封国生出反叛的念头,这样就会天下大乱。所以贾谊提出多分封诸侯王,但是不让他们拥有过多的力量。这样诸侯王就不敢有反叛的想法,才能都归伏再天子脚下。贾谊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稳定的措施,这些措施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贾谊的政治规划,在文帝和景帝时期都没有实现的可能,在汉武帝的时候,也只是什么地方有问题就用来解决这些问题,临时应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武帝之后,贾谊的思想越来越多的被运用。

参考文献

[1]林文昌.《贾谊思想研究——从秦汉社会变局的历史考察》[D].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2008

[2]高旭.《西汉黄老政治发展新论——基于大一统政治视阈的“汉政化黄老”义诠》[J].广西社会科学.2017

[3]王文涛.《论汉代的社会保障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2012

[4]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有关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

马新宇(1996—),男,汉,江苏南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单位所在省市:云南昆明,单位邮编:650500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贾谊政治思想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怀才不遇的贾谊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