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意识形态路径探析

2021-11-24 08:09包世友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构建新时代

包世友

摘要:世界文明是多元主义的,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意识形态本身同时创造和创造了国家安全的条件。通过揭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形成背后的哲学、社会和政治本质,人们可能会发现,对西方的低效和低效管理与其抽象意识形态相矛盾,并在本质上分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源于建立国家安全的意识形态的在构建国家安全上的同向关系。保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平台,具体分析问题,并有效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构建

一个时代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旧矛盾的积累和新的矛盾的出现,伴随着思想的激增。在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与其他思想(包括错误的观念)的斗争,以及与它们的博弈,都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强大活力的复兴,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首要任务之一 [1]。”这是一个关乎党未来和命运的问题,一个关乎长期稳定的国家,一个关乎国家凝聚力和中心力量,一个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潜力的成功和缺点。

一、国家意识形态路径解析

(一)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解构风险分析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解构是指通过建立与现有政权相矛盾的意识形态来削弱国家治理和破坏国家安全的目标。只要对立和不妥协之间存在矛盾,就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解构的危险。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国家创造或管理的两种主要意识形态,以对抗和斗争为特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新自由主义一直是发达国家领导和评价世界治理的标准,建立了一个不断谴责、攻击、否认和摧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阵营。但故事仍在继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阵营;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党代会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扎根自己的国情,强调独立,篡夺了主要矛盾,专注于整合内部和外部因素,依靠更好的世界文明成果,开放和包容各方,加入对抗路上依靠人民的利益,忠实地推动发展、不加入论战和对抗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开了光明的前景。但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累积矛盾已经影响了全球发展,不仅影响了经济,也影响了社会和意识形态领域。新自由主义建立在充分利用资本优势和抽象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导致了国家治理的经济分化、政党政治活动的两极分化和社会权利的两极分化,最终“文明的终结”终结着“普世价值”。因此,从政府的效率来看,相反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哲学基础和武器,破坏了对方的国家安全。

从国内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诸多暗流险滩,西方中心主义、自由市场理念、 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权利极端化、街头政治、独立意识、对抗思维、对政府不信任思维等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呈现出时代性特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时代性特征也折射出国家治理的状况。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国内部分舆论往往会借助某些人、事并把其符号化或标签化,从政治层面攻击或抹黑国家政权,在思想情感认知或意识形态领域营造西方治理比中国治理优越的态势,腐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国家治理的指导地位。

(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解构风险存在的社会根源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社会风险的原因,一方面,社会阶层和个人的存在是基于不同的利益差异和差异,另一方面,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和斗争。全球化或社会发展中的差异和差异,往往不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全球化或国家治理造成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基于政治目的的斗争,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存在都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历了许多隐藏的流动,如资本 、物资 、人员 、 知识观念等。极端利益、街头政治、自我意识、对抗思维、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对我国基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其他冲击,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点。意识形态斗争时代的特征也反映了政府的状况。在政治层面,一些国家的治理过程中舆论经常用人物和事件或攻击诋毁国家权力,导致西方统治具有意识形态和情感领域的优势局面或意识形态在中国管理以及侵蚀或肢解治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

二、建构国家意识形态路径探析

(—)建构国家意识形态路径的基础

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味着建立与政权兼容的意识形态,旨在加强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因此,建立在国家安全哲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基于团结和和解的矛盾。统治阶级的想法一直是统治的想法。当权的国家治理意识形态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主导”,同时努力在公共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成为负责国家安全的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和“精神力量”。

(二)建构国家意识形态路径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追求利益是所有公共活动的驱动力。每一种社会经济联系首先都是为了利益。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利益。经济基础定义了上层建筑,“物质生活中的生产方式阻碍了整个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总之,人们的观点、观点和概念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改变。意识形态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转变而改变。因此,公共意识形态安全背后的社会原因也必须建立在利益之上。马克思主义强调共同利益,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分享或反对利益,也不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平衡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每个人的起点总是他自己的,但当然,它是在现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而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意义。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揭示了个人只有在社会范围内才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的手段。

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夯实国家安全根基

(一)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摆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

保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精神和基础。如果国家治理失去其意识形态地位和旗帜,国家安全将失去其支柱和方向,国家治理将失去合法性、合法性,最终可能被其他意识形态削弱或取代。如果国家治理不有序、高效,人民的生活将得不到保障,生活将得不到改善,基本意识形态将无法阻止其他意识形态攻击。最终,意识形态和国家治理是分开的,不能统一,不能提供意识形态或国家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所有基于不同利益和目的的社会观念和力量都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一旦政治信念被定义为不允许改变,就必须得到加强和维护,它们的韧性和合法性必须受到挑战和挑战的考验。

(二)防范把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对立化

每个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理论范式,各种历史文化和国家的经济基础条件决定了治国中的意识形态差异,如果意识形态和治理分担彼此的对立面,或者如果他三合管理政府不考虑南方普通话,意识形态和治国不能制造问题建立积极的关系,这种积极的关系是建设性的。

(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专业平台

公共管理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核心表现。意识形态管理和建设是国家治理和国家安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思想、决策咨询、理论解释、投资者教育、演讲、文化传播、力量建设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在实践中实现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的有效性,必须在意识形态和公共管理领域建立专业平台,并加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形态潜力。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M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7987 : 744.

[2] 马克思 ,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7 : 29 -30,7,7,17,65,99,7 -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 99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 990.

[5] 钱穆.從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M]. 北京 : 九州出版社 ,2011 :6.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构建新时代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