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究

2021-11-24 08:09徐玮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徐玮

摘要: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就学校而言,不应只是思政课教师承担此工作,专业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优势互补,二者通力合作必然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本文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阐明当前两支队伍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两支队伍合力教育的路径选择,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

由“思政課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当前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旋律,也算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专业教师既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直接、对话最集中的教师群体之一,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力量。因此,专业教师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面、亲和力和持久性。

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可以说思政教育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果。除了在思政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专业课中也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课是思政课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重点和出发点并不相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育人”为目的,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而专业课教育则更具有“功利性”,通过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使他们可以用知识组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提高他们未来发展竞争力。从长远的发展目光来看,德育要比文化教育更为重要。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在很早之前就开始推崇着素质教育,而所谓的素质教育则就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为核心,不再像传统的教育模式那样,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德育过程。当然,文化教育与德育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其或多或少总会存在着一些联系。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关系,是保障两者能够同步发展的关键,也是发挥教育工作中“教书”与“育人”效能的关键所在。

2、思政课是提高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大学是一个非常自由、开放的场所,所以那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放飞自我,似乎已经遗忘了曾经的那些豪云壮志,变得越来越堕落,沉迷于享受难以自拔。虽然很多学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而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等入学教育,但是这些入学教育的“保质期”一般都比较短,根本就不能使其影响力维持到学生毕业。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思想教育路线来引导学生学习,消除他们的“惰性”心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思政课就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使学生可以在入学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而起到警醒的作用,使他们可以及时醒悟、悬崖勒马。正是因为有思政课的存在,才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专业课上。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思政课是提高专业课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二、思政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缺乏实际生活的联系,现阶段思政课体系的建设更偏向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就会减少或者避免对社会上一些伪、恶、丑事实的讨论,从而呈现出一种将传播“正能量”的意识型态发挥到极致的景象。由于一些社会的热点话题相对敏感和复杂,所以相关的教材内容会将其转变为专业术语较强的概念,使得思政课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导致思想课缺少对于人情世故的解答,削弱了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意义。

2、课程内容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思政课程作为一门提高学生思想意识的基础课程,是国家进行意识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向。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大都围绕高度的思想理论所展开,同时还要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效果却截然相反,思政课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缺少了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学生对于现实的需要产生了脱节。这与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相互矛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而选择一些自认为有利于提高学生意识和思想的内容,这就会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领悟思政课开设的实际作用。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措施

1、专业课教师应增强传德育人意识,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围绕专业特点、默契专业需求开展思想教育及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提升育人的效果。总之,所有教师都应该共同努力、共同配合,才能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2、找到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的契合点,将二者进行融合,使专业知识的讲授、专业技能的训练、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增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专业课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能从自身独特的角度对活动提出更具专业特色、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学生活动和所学专业知识的紧密融合,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活动更具教育意义。

3、目前,大学生在生活中、思想上的问题大多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解惑,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仅限于课堂,对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缺乏了解、缺少关心,学校可以邀请他们走进班级、走进学生,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层面,让他们担当起人生导师的职责,发现并矫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上出现的偏差,成为学生信赖的人生导师。这样师生间的感情得到了增进、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进而提高了学生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实效。

4、职业院校要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增进二者的协同配合。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交流、理论研讨,共建共享双方在教学与研究中的融通点,不断提高改进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此外,可充分运用新媒体强大的沟通功能,充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增进交流,促进沟通,增进合作,促进配合,让网络平台真正成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享的资源,实现资源集成、信息共享和实时交流,有效提高育人的效果。

总之,“课程思政”的建设,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加强岗位和社会责任感,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工作有机融合,注重思政教育实际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各项素质得到提升,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 柯勤飞;融合创新打造课程思政“金课”[N];中国教育报;2019年

[3]张春萍;加强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的方法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9年03期

[4]杨烨军;宋马林;陶伟良;翁世梅;基于知网数据库的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知识图谱分析[J];智库时代;2019年15期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