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21-11-24 10:12董福长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病虫害

董福长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因营养丰富,成为人们日常餐桌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需要优化大豆种植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实现大豆丰收,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大豆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病虫害;对策;

1大豆种植技术

为保证大豆优质高产,需要做好前提工作。土壤质量与大豆生长期间获得的营养密切相关,因而应精心挑选种植地。需要严格选择大豆种植土壤,确保土壤质地优良,具有良好的排灌条件。北方土壤是典型的黑钙土,非常适宜种植大豆,可为大豆提供充足的营养。地块选好后,需要对土壤进行科学处理,提升土壤的性能,为大豆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当前茬农作物成熟收获后,也需要及时对收获位置的土壤进行处理,通过翻耕方式将土壤内残留的有害物质翻到表面,以方便清理;同时可将枯枝烂叶、杂草等埋入土壤中,经过腐化后提升土壤的养分。在种植大豆之前,种植地还可种植小麦、玉米等禾本科农作物,以避免与大豆重茬。

1.1合理选种播种

为了实现大豆高产,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合的品种,目的是依托品种提高大豆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实现高产高质。在大豆种植时,要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最适合大豆生长的时期进行,目的是保证土壤、温度、气候等条件利于大豆生长,使大豆根系吸收充足的营养,为后续的生长奠定基础。

1.2科学控制密度

大豆种植过程中密度的控制也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种植过程中密度过稀会出现断苗甚至断垄的现象,进而影响产量;密度过大,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不利于单棵植株高产,也影响产量。在控制种植密度时,要结合大豆成熟期、品种及土壤条件等进行,并对大豆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使大豆在健康生长的过程中提高产量。

1.3适时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也是大豆高产的重要影响因素,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首先,施肥。在大豆种植前,可以在深耕环节施加底肥,目的是保证土壤营养均衡。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大豆的生长状况进行肥料的施加。在最初种植时,可选用氯化钾、尿素等补充土壤肥力,目的是保证种子能及时发芽和出苗,同时为幼苗的生长提升充足营养。其次,除草。第一环节的除草是春耕时期,通过深耕将可能长出的草翻耕到土壤底层,减少草的数量。之后再根据大豆的生长情况进行除草,除草的目的是避免杂草和大豆植株争抢营养。再次,灌溉。灌溉需要根据大豆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进行,如果连续阴雨天气,则不需要灌溉,避免过度灌溉,影响大豆根系生长。

2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2.1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主要从根部开始发病,首先长出褐色的小斑点,然后沿着根茎迅速蔓延,最后整个大豆根部变成黑褐色,轻者导致大豆减产,豆荚小且数量少;严重时可导致大豆植株直接死亡。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用菌克毒克300倍液进行喷洒。此外,可采用农业措施进行预防,如大豆和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种植,可有效减少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2.2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是由前茬种植的农作物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菌引起的。这主要是因为前茬种植的农作物与大豆属于同一种种植结构,残留病菌对同类结构的农作物产生影响。如果前茬是与大豆无关的种植结构,可以避免菌核病的发生。因此,可以采用轮作减少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另外,大豆种植管理不合理、植株密度过大、翻耕不到位都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农业防治手段以外,还可以在其发病时选择菌核利杀菌剂喷洒土壤表层,以有效遏制菌核病进一步发展。大豆菌核病一旦进入流行期,药物防控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及时防治大豆菌核病。

2.3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是由種子和土壤残留病菌引起的,发病时主要在叶片出现症状,进而蔓延到豆荚,天气干旱和比较炎热时会抑制其发生蔓延,在雨季等潮湿空气中会迅速蔓延。大豆灰斑病侵染大豆幼苗后,导致病菌传播形成循环,最后侵染豆荚,导致大豆减产。预防灰斑病可以在选种时选择生命力顽强的种子,以有效减少灰斑病的发生。如果进入发病的流行期,考虑用多菌灵等药剂对大豆进行喷洒,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大面积发病时需要7d喷洒1次药剂,减少病菌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4大豆立枯病

大豆立枯病又称黑根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幼苗期比较常见,会导致大豆幼苗大面积死亡。发病时,初期无明显的特征,随着病菌扩散,大豆叶子变成褐色。防治措施是药剂拌种和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在雨季多发的季节,做好田间排水工作,避免因土壤潮湿导致病菌进一步发展,造成大豆根部腐烂。大豆立枯病发病时,采用三乙膦酸铝对大豆根部进行喷洒,连喷3次以上。

2.5食心虫

在大豆植株表面无法轻易发现食心虫,如果出现大量虫子成团现象,可以判定是虫害发生的前兆。一般采用物理手段进行防治,在种植地上覆盖地膜,防止虫害进一步发展。此外,可以采用敌敌畏对大豆进行熏蒸,也可采用生物手段进行防治,在田间布置一些赤眼蜂等食心虫的天敌昆虫,以有效减少食心虫的数量,避免大豆被侵害。

2.6红蜘蛛

红蜘蛛是通过雌性虫子在大豆茎叶背部产卵并吸取茎叶养分危害,开始不易被发现,后期会在叶片上形成黄色的圆形斑点,颜色变深出现枯萎。可以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防治红蜘蛛,施肥时添加足够的氮肥,做好杂草清理工作,保持大豆植株的水分;也可以布置其天敌食螨瓢虫等,有效减少红蜘蛛的数量;还可以使用阿维菌素药剂,通过兑水合理稀释对大豆植株进行喷洒,以驱除红蜘蛛[6]。

2.7大豆螟虫

大豆螟虫是喜好潮湿环境的红色害虫,主要以大豆种子为食。大豆螟虫是大豆的常见虫害,会导致大豆严重减产,杀伤力非常大。大豆螟虫白天隐藏在大豆茎叶或豆荚的背面,不易被发现,夜间开始活动,啃食豆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此外,大豆螟虫还会在啃食完大豆之后进入土壤,在下一茬作物上继续危害。对此,需要采用轮作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或采用化学药剂对大豆喷洒,喷洒应避开有风天和阴雨天,轮流使用药物,以避免出现抗药性。可以使用阿维菌素或克特乳乳油对大豆进行喷洒,减少虫害对大豆的影响。

3.结语

总之,大豆种植与人们生活相关,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与社会稳定相关。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研究区域的气候、土壤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种植技术,并有效防治大豆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与配套,重点推广低毒、低残留、高效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在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使大豆在正常生长的基础上高产高质,最终发挥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石丽娜.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3):59.

[2]杨佳慧.浅谈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0,(6):81-82.

[3]崔瑛.山东莱阳大豆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219-220.

猜你喜欢
大豆栽培技术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