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播视角下移对医学类新闻报道产生的冲击

2021-11-24 10:12王一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摘要:随着新媒体发展,传统的医学新闻报道模式遭受冲击,对医学赞颂式的头部叙事的报道模式使受众对医学抱有超常预期,报道与受众间巨大的知识鸿沟和报道中的错误和失实,失控的舆论,情绪化的盲目从众造成社会对医学的认知偏差。如何顺应新媒体特性,下沉到平民视角做好真实、正确、全面的医学报道,传播正确的内容是重要的时代课题。新媒体时代医学新闻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医学新闻、新闻视角、认知偏差、群体心理、知识鸿沟

传统医学新闻报道模式正在遭受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以往具有极高新闻价值的对医学技术头部发展、高精尖技术、医学领域权威人物赞颂式的头部叙事模式正在不断使社会对医学工作产生认知偏差,以偏概全的叙事角度,医疗技术的知识鸿沟,传播者错误失实的报道,使受众错误认知医学发展水平,对医生技术抱有超常预期。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带来了新的问题,碎片化的零散信息,更易失控的舆论。

一、传统模式与现实新媒体的碰撞带来诸多问题。

1.单一叙事角度形成的神化医术的刻板印象易导致伤医事件

从库尔特·卢因 (Kurt Lewin)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把关人理论,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开始,“把关”(gate-keeping)的概念与新闻传播始终密不可分,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部分牺牲掉客观中立性。传统的医学新闻传播模式以头部叙事讲述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内容,过滤掉新闻价值较小的医学工作中的其他方面的傳播,单一视角的新闻讲述的医疗工作与真实情况有很大偏差。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Elizabeth Noelle Neumann) 1974年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效力观》中提出大众媒体会对社会产生强大持久的影响。单一新闻视角带给受众对医疗行业的片面认识,塑造了长久以来受众对医疗行业错误的刻板印象:普通的医疗水平和报道中的水平相同,报道中医疗技术的水平代表了平均水平[1] 。在报道中忽视了医务工作者人性的一面,过分神化医术的刻板印象无限提高了受众对普通医务工作的预期,而患者就医时与心理预期不符造成的心里落差是很多医患纠纷和伤医事件的重要导火索[2]。

2.医学新闻报道与受众间存在知识鸿沟,受众无法获取有效新闻内容

由于传媒的新闻体制,通常特定新闻团队只负责单一类型新闻的采集和报道,即媒体中从事医学新闻报道的新闻从业者长期接触医学报道。长期接触使新闻团队拥有了远超普通受众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在报道中,新闻团队长期接触所认为的常识往往是受众完全陌生极少涉及的医学知识,传受双方形成了巨大的知识鸿沟。尤其是报道中以专业医疗名词简称、手术术式名称、疾病的基本症状、中医穴位位置等等,往往这些一笔带过不加说明的内容却成为受众难以逾越的认知门槛。这类情况的出现使受众受限于知识水平的差距,无法了解新闻内容,或难以对新闻内容产生兴趣,这样产生的专业性新闻,往往对受众有很强的筛选,对普通受众并不具有很高新闻价值。这种情况同样高频出现在受访的医护人员中。

3.新闻从业者缺乏医学基础造成的错误和失实报道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知识鸿沟不只存在于新闻从业者和受众之间。新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是新闻的生产者,新闻从业者门槛的降低导致从业者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新媒体医学新闻报道中产生的错误和失实的报到而引发的恶性舆论屡见不鲜,而报道中细节的错误和失实,却更隐秘更深刻的影响着受众对医疗行业错误的认知[3]。

4.受众更容易受群体的影响,舆论更易失控,极端情绪触发极端行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1895年在《乌合之众》中曾提出:当这一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也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被称之为沉迷的螺旋理论。新媒体时代大众接收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更易放弃思考,盲目跟风,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4]。新冠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付出巨大努力救助生命,大众就把医护人员誉为天使,而一次严重的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又把大众观点中的天使瞬间化为魔鬼,受众的情绪不断被意见领袖所左右,立场不断被媒体的宣传所拉动,放弃自身理性的思考,极端的情绪极易产生网络暴力或直接转变成现实的医疗纠纷。

二、应对新媒体时代,医学类新闻报道的前进方向

如何正确的做好真实的医学新闻报道,改善受众对医疗行业错误失真的认知情况是新媒体时代医学新闻报道的重要工作。顺应新媒体的特性和受众对新闻接收习惯的变更,医学新闻报道有了新的时代要求

1.全媒体多视角展现医疗行业全貌,视角下移

新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模式有了更多元的展现和更广泛的平台,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以微博,公众号矩阵,短视频,社群传播等新媒体的融入,给医疗新闻的报到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多视角的基础条件。传统的头部叙事新闻报道模式需要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进行变更。以往过滤掉的新闻价值较低的内容,往往是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更迫切的内容,细节全貌、多视角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是新媒体时代新的要求。新媒体下的参与式报道本身就是一种平民视角的诉求,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头部叙事的新的理念。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顺应新媒体的时代需求,注重医疗工作平民视角,日常视角的讲述,使人民群众对医疗行业有更真实、更准确、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2.加强对大众的正确的医疗科普宣传

新闻工作具有科学普及的工作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医学新闻传播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机会去传递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医疗科普本身也是受众喜爱的优质内容,实践显示,以抖音短视频为例,绝大部分医院主要内容都是医疗科普的内容。同时新媒体环境下也会出现各种错误的医疗科普,容易引发各种不良舆论,需要相关媒体加强监管,减少错误内容的传播。

3.减少医学新闻错误和失实报道

受众长期的医疗行业错误和偏差的认知需要通过减少医学新闻错误和失实报道来改善,真实正确的医学新闻的讲述,会逐渐改变大众对医学的正确认知。一方面需要提高医学新闻生产者自身素质:应该加强生产者的医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专业从业者,更适用于参与医学新闻生产的每

个普通人,在报道传播前如果有条件提前和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报道内容,医护人员也应该有意识的给生产者指出报道中的错误。新闻生产者应该提前对报道内容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在后期新闻制作中需要加强审核[5]。另一方面应提升行业相关的规范建设:加强新闻内容正确性的监管和各类新媒体配套新闻法律法规的制定,特别是传播者,传播平台应提高对传播内容的审查和了解、应该提高对相关医疗知识正确的认知,整个新闻行业应构建新闻自觉和良性行业生态[6]。

4.监控新媒体时代下舆情的方向,对错误和极端的宣传观点进行良性引导

碎片化的传播模式淹没了主流的价值观念,网络环境培养大众习惯听取各类意见领袖的意见。只有对汹涌的舆情和极端的观点予以监测和控制,对意见领袖的极端观点予以管控,积极应对舆情、引导舆情,不让其走向极端化和情绪化,才能建立良性的舆情环境。尽可能在报道中体现医护人员本身的形象,应对突发事件,理性引导受众区分个体和整体的差异,公正客观讲清事实。对恶意引导大众情绪,发布极端观点和言论的应根据情况予以限制和惩罚。构建良好的医学新闻舆论环境,使大众正确看待良性或恶性的医护事件,才能不断提升大众对医疗行业的正确认识。

结论:

新媒体时代传播视角下移对医学类新闻报道产生冲击,赞颂式的头部叙事带来大众对医学错误刻板印象、知识鸿沟阻碍着大众的认知医学、错误失实的报道带给大众潜移默化的错误影响、失控的舆论煽动着大众极端的情绪。应对问题,医学类新闻报道有了新的方向:顺应全媒体多视角展现医学全貌、加强大众的正确科普宣传、减少医学新闻错误失实的报到,监控舆论良性引导。只有顺应时代和大众的需要,医学新闻报道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王静.试论记者认知中的刻板印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6) :108-112

[2]王祯.积极刻板印象会产生消极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21:1657-1668

[3]盛希贵.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7.2:5-6

[4]盛芳.新媒体语境中新闻失实与媒体文化的变异[J]新闻界,2011,(4):20-22

[5]陈力丹.新闻记者首先要对真相负责[J]新闻战线,2011.04 :33-36

[6]童兵.新闻传播真實性要求的现实把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 (2):100-104

王一,男,汉族,北京市朝阳区,1994.4.4,本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在读】,职员九级,北京华信医院(北京市朝阳区)(100016)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