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钗黛判词

2021-11-24 10:12魏源唐利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生态翻译学

魏源 唐利平

摘要: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作译者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进行适应选择的过程。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解读《红楼梦》钗黛判词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发现,杨译根据外文出版社的要求,主要在语言维和文化维进行转换,有意保持原诗的中国文化色彩;霍译出于个人对作品的喜爱,主要在交际维进行转换,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钗黛判词;杨、霍译本;译者主体性

引言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外部环境和自身视域等因素影响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屠国元、朱献珑,2003)[1]。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生态环境及文本的和谐统一,认为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是一种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范式,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启示。本文选取《红楼梦》钗黛判词杨宪益、霍克斯译本为研究对象,解读其在三维转换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生态翻译学和译者主体性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他把翻译活动界定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语言、交际、文化,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4) [2]。具体来说,翻译生态环境涉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对的各个方面,包括原作的写作风格及语言特色、译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出版社、意识形态等[3]。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总要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4]。譯者主体性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自觉人格意识和主观创造意识。译者受到特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视域的制约,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三维转换,才能实现原语和译语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基于此,本文通过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对《红楼梦》金陵判词两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进行探析。

2.“三维转换”视角下钗黛判词杨、霍译本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据统计,《红楼梦》自公开发行以来,迄今已有九个英文版本,本文选取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进行对比分析。

原文: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杨译:                               霍译: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               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poor maid!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slow.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hairpin,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jade.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snow.

2.1语言维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语言维层面的转换适应,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维度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语言形式、韵律和词汇等层面。[4]

首先,从语言形式上看,原诗一、二句为两个短语,三、四句为两个倒装句。杨译将一、二句的两个短语对应地译为两个短语,三、四句的倒装形式在译文中同样以倒装的形式呈现,再现了原诗的语言特色。霍译则进行语言维度的转换,译文的四行诗句保留了英语陈述句的形式,且一、二句增加不定代词“one”作主语,考虑到了译作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效果。

其次,在韵律方面,原诗的韵律格式是“abcb”。杨译将原诗第四句顺序进行调整,使第二句句末“maid” 和第四句句末“jade”隔行押“ei”韵,译文形成“abcb”的韵律格式,再现了原诗的写作风格。霍译考虑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不仅采用“abcb”的韵律格式,第二句句末“slow” 和第四句句末“snow”隔行押“o”韵;而且还押头韵,前两句以“one”开头,后两句以“the”开头,音韵和谐,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词汇选择上,“Alas”在韦氏词典中的解释为“used to express unhappiness, pity, or concern”。杨译用“Alas”这一叹词直译“可叹”,“poor maid!”,即“可怜的少女”和感叹号组合译“堪怜”,恰当地传达了原作者对薛、林两位少女悲剧命运的惋惜之情。而霍译则把汉语动态的表述方法化为相对静态的描述,将“可叹”、“堪怜”这一组动词短语省略不译,抓住黛玉才女的特点译为“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采用名词加定语从句,符合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霍译在考虑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也兼顾到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但这种表达忽略了原文作者的态度和感情色彩,造成意义上的缺失。

霍译本的出版商是企鹅出版社,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巨著,而霍克斯翻译的个人目的是和西方读者分享自己阅读这部小说的乐趣。杨译本的出版社是外文出版社,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是外文局和杨宪益的共同任务。从上述分析来看,钗黛判词两英译本语言维度的转换恰好体现了两个出版社以及杨、霍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

2.2文化维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文化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4]。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首句的“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东汉年间乐羊子妻割断机上的绢布来劝说中途放弃学业的丈夫继续求学,谋取功名[5]。此处暗指薛宝钗拥有劝谏丈夫读书上进的封建妇德。对于“停机德”的典故,两组译者在翻译时都舍去汉语中“停机”的动作,进行了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杨译为“wifely virtue”,即妻子这个身份应该具有的美德。霍译为“pattern of female virtue”,“female”一词的概念范围大于“wife”,直接映射了原著时代背景下女性作为“贤妻良母”应具备的品德。杨译符合中国的文化语境,而霍译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但两种译文均丧失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读者很难看出该判词是在暗示薛宝钗具有劝夫求学的美德。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晋代名门才女谢道韫曾妙用“未若柳絮因风起”应对叔父谢安的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而后“柳絮咏雪”成为佳话[5]。因此,该典故喻指林黛玉具有聪敏的诗才。这两个典故意义隐讳且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译者在翻译为英语时,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对于“咏絮才”的典故,杨译保留了原文中“柳絮”的意象,直译为“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柳絮随风漂泊,居无定所,正是黛玉在贾府的处境: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鉴于此,诗词也就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以诗为伴,以诗为友。霍译则省略“柳絮”这一意象的外延意义,用“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low”直接传译其内涵意义。“wit”表示“才智、机智”,能把其他人的才智比下去的人是聪明的;显然,不具备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明白这句话在赞赏林黛玉聪敏的才华。杨译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 《红楼梦》的目的语读者,只能联想到黛玉的艰难处境,而无法明白该句深层次的意思是表达她的过人才华。霍译则把异于本族文化的事物进行省略,尽管丧失了原文典故的含蓄性,但其内在的含义显然更加明晰。

杨宪益是中国学者,深受古典文化熏陶,以让西方人民了解东方文化为己任,在判词的翻译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以其原初的样子展示给读者。霍克斯是西方汉学家,站在译语文化立场来解读《红楼梦》,将判词中的文化意象翻译成符合西方阅读习惯的意象,满足了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

2.3交际维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交际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4]。要求译者除了进行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6]。

判词的后两句运用修辞格较多。“玉带林中挂”中的“林”字,本意是“树林”,实际是指黛玉的姓氏。该句利用谐音双关和回文的修辞手法,“玉带林”倒读即谐其名“林黛玉”。第四句“金簪雪里埋”则是谐音双关与衍义析字相结合,“雪”谐音“薛”,“金簪”意同“宝钗”,暗藏薛宝釵之名。同时,“林中挂”、“雪里埋”一语双关,表面上是指实物的状态,实则暗喻林、薛两个具有不同思想品格的少女,在封建社会都以悲剧告终。由于在译入语中没有与谐音和析字对等的修辞手法,因此很难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杨译把“玉带”直译为“the belt of jade”,把“雪”和“金簪”译为“snow”和“golden hairpin”。霍译把“玉带”、“雪”和“金簪”照字面意思分别译为“jade belt”、“snow”、 “gold pin”,并在译本的附录中对林黛玉、薛宝钗名字的双关含义加注进行解释。杨译因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不能自由发挥主体性来照顾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译文舍去汉语中谐音的朦胧之趣和析字的模糊之美,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蕴,为目的语读者准确辨识黛钗两位人物设置了障碍,汉语独特的含蓄表达方式也在传译中造成一定的损失。霍译为保持译文的趣味性,在附录中加注解释,准确地将原文转换成译文读者能理解的“对等物”。这样的处理使那些对中国文化完全陌生的读者也能领略汉语文字的特色,进而欣赏原作者驾驭文字的高超技巧,补偿了西方读者的文化缺省,彰显了在交际维度的译者主体性特征。

“金簪雪里埋”中的“金簪”是一种古代的高档饰品,从字面上看有珠光宝气之意,实则预示了宝钗的道德品行,她是最符合封建礼教的典型妇女形象。杨译把“金簪”译为“broken golden hairpin” ,“broken”有“坏掉的”之意,与宝钗受封建礼教毒害失去自我的性格特征相切合;“golden”在韦氏词典里的解释为“consisting of, relating to, or containing gold”,本意是“镀金”,不是真金,也就带有虚假的成分,这种虚假和宝钗为人的虚伪正好相互呼应。杨译主要以传播原文中蕴含的中华古代文化为目的,将原著诗词中的文化意象和人物性格原汁原味的传达给读者。霍译把“金簪”直译为“gold pin” ,简洁明了,符合英语低语境文化的语用表达,满足了西方读者的阅读需要,但是没有传译出宝钗虚伪的性格特点。

3. 结语

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杨、霍两位译者的转换方式、转换程度和生态环境偏向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差异。杨译受到文化外宣翻译任务的影响,重视语言和文化维度的选择性适应,竭力保持原文的中国文化色彩。霍译基于个人对作品的喜爱,重视交际维度的选择性适应,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合理转换维度,传递文化作品的内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翻译作品融入译语文化环境,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2]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 刘晓华.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D]. 内蒙古大学, 2014.

[4]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 (02): 5- 9+95.

[5] 周维.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金陵判词中典故的英译[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7(03): 132-134.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6): 11-15.

作者简介:

魏源(1997-),女,汉,四川乐山,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唐利平(1972-),女,汉,重庆梁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认知,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生态翻译学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景区公示语现状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