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4 17:55郭小连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郭小连

摘要: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皮亚杰指出,让学生主动学习与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相比,更能使其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能产生明显的认知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探究性学习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对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引言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的根本特征表现为一种探究精神。组织好小学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把握好了数学学习的生命线。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学习活动,与接受学习正好相反。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意义

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主动性、自主性、合作性。作为更加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指通过采用某种切实有效的方式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课堂环境与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类似学术研究的氛围下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基于数学问题、材料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从而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种学习方式可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探究时间与更广阔的探究空间,进而使其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教师和同学展开沟通与交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能自主探究重难点内容。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低年级的探究性学习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活动为重点,寓科学性于活动之中,调节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可能性”时,可以设计比赛“谁摸得红球多”,给每组分发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让学生摸球并记录结果。交流的时候,有的组摸到的都是红球,而有的组只摸到了几个红球,还有黄球,有的组则一个红球也没摸到,于是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这种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小组的口袋里到底装了哪种颜色的球。正是这个小小的比赛,使学生在接下去的探究学习中更具主动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探究创新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低年级学生有许多问题可能一下子很难理解。其实他们入学前在生活中已接触过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只是没将问题数学化。教师要做的就是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教学设计,变成让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让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探究。例如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如果给你1元钱买4角5分钱的1支笔,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学生的答案有6角5分、5角5分和4角5分。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1元减4角5分不能直接减,要把1元化成10角。没有分的钱,还是不能减,再把10角拿出1角化成10分,也就是9角10分就可以减了。结果应找回5角5分。”然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当个位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由于所选的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的,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了退位法则: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还十再减,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创新。

(三)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剧作家萧伯纳曾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相互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丰富学生思想的同时,使其明确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师可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选择代表与其他组进行组间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从不同角度探究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讲授方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来引出方程,而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写出方程,并选出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小组所创建的方程,引导学生判断小组代表写出的式子是否为方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探究方程的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四)归纳内化,让探究有收获

有些课堂上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探究活动后没有体验与反思。这样的探究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探究性学习应重视探究活动后的归纳内化,这也是教师的重点任务所在。其基本策略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关键处,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深化;学生理解错误处,启发指导,帮助矫正;学生不理解处,引导再去研究、揣摩。例如学生通过探究,找到了连续退位减的方法后,教师应先指一名学生说说题目的完整计算过程,并在其说完后给予补充和纠正;再让学生与同桌说计算过程,将数学思维过程外化为数学语言;然后让学生按这个方法试着再做一题,将数学语言再次内化为数学思维过程。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了探究活动后的内化过程,一方面让所有学生真正掌握了连续退位减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了知识内化的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倘若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切实有效地应用探究性学习,应当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其意义,同时采取有效的应用策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莉.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开展研究[J].科普童话,2020(6).

[2]孔彩琴.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4).

此文系:农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HJYY-50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