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方法①

2021-11-24 20:29冯新长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质量控制问题策略

冯新长

摘要: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重视,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能够合理的反应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反馈污染治理的效果。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质量保障能力的不足、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缺少完整的质量评价机制,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偏差,影响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问题;质量控制;策略

在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控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解决,会给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关部门要重点管控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做好监测的每一个环节,确保监测的数据准确性,不断提高监测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指的是用物理、生物、化学和地理等相关技术对生态环境中的各类生物进行持续或者断点获取,是通过检测获取的数据来分析生态环境的一种技术,现在常用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有光谱技术和色谱技术。

(一)光谱技术

在水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中运用光谱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监测效果,光谱技术主要是借助某种物质中含有的光谱特性来进行监测工作。例如,在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常常会运用到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监测,这样可以有效测定水资源中的有害物质,相关的环境监控部门能够根据监测的数据对违规违法的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处罚。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近百种水资源污染物光谱技术的范围和标准,这对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地作用。

(二)色谱技术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色谱技术也是常用的监测技术,色谱技术主要是对样本中的有机物进行监测分析,在水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中,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多环烃类物质的监测,同时在空气中,制定了醛酮类化合物的色谱技术监测规范和标准,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保障能力不足

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工作的内容和环节很多,主要有:设定监测地点、收集样本、现场测试、保存和运输样品、展开测试工作、进行数据的记录,撰写监测报告以及分析监测报告等环节。要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障监测的效果。但在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缺乏质量保障的能力,监测的仪器不够先进、样品的选用不合理、监测环境不适宜、以及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过关等等,这都会使得监测的效率不佳,导致监测无法达到规范的标准,监测的数据容易出现误差,不利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障制度

要保障环境监测质量,就要维护好环境监测部门的诚信和公正,制定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虽然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逐渐转向市场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也能起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目前社会化的环境监测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在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会导致监测部门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监测的数据就会变得不真实。而在体制中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受到行政干扰、没有经济的收入等影响,也会对生态环境的监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1]。

(三)缺乏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质量评价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针对监测主体、监测过程、监测价值的生产性没有提出完善的评价要求、规范和标准,导致质量评价工作缺少科学合理的手段。其次,评价的指标只进行量化的评价,评价工作不能综合性的开展,这样无法对监测的结果进行深入的探究,也不能确保监测的结果一定是准确的,这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效果不佳。

三、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对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管控

要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要从最基础的开始避免出现错误。进行监测一定是需要用到设备仪器的,选择设备仪器的生厂商时,要先对生产商的资质、能力进行综合的考察,不能只考虑价格忽视设备仪器的质量。其次,设备仪器的检定和校准要有相关部门的证书,并对改设备仪器进行检测,检查其检定和校准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另外,在设备仪器进行第二次检定和校准的时候,要制定检查的程序,确保仪器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最后,要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质量检查,针对设备仪器的特征、使用范围、操作的环境进行核查,同时,在使用了定容器后要进行清洗。另外,提取标准品和样品用的玻璃容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区分开,避免交叉使用造成污染。还有,所有监测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都要先经过实验检查是否有污染,才能进入实验室使用。

(二)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采样或者监测之前,首先要明确采样的基本要求,制定出项目的采样方案和监测技术,要明确现场监测的位置、具体监测的项目、需要用到的监测方法和工具、以及监测的次数等等。很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往往忽视了样品的采集过程,认为这是不需要太大技巧的工作,所以安排的采样人员都是机构中技术水平较低的人。但在实际的采样过程中,要获得有效的样本,要熟悉样本的特性、取样的环境等等因素,才能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才能保障监测的质量。例如,噪声的监测环境要无雪无雨且风速小于5m/s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达到有效的监测[2]。另外,不同的样品选择的容器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水物质的样品使用硬质的玻璃瓶容器和聚乙烯瓶。因为玻璃容器会吸附水物质中的金属物,二聚乙烯能够吸附水物质中的磷酸盐、有机质等,因此,在采集水物质时,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可以使用不同的容器进行分装。

(三)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监测现场收集的样品,要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樣品的种类,进行合理的存放,对于一些需要低温冷藏的样品,要准备好车载冰箱,控制好冷藏的温度。同时,要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确保运输的过程能够安全有序,在运输的过程中,避免走崎岖颠簸的道路,另外,要做好样品的防撞、防变质、防走光等措施,并做好运输的时间记录,精确到分钟。除此之外,运输样品的数量可以根据监测的项目来定,一般样品的用量不能少于监测用量的三倍。在接收样品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做好样品的包装和状态的检查,如发现异常的情况,及时与采样现场管理人员联系解决问题。如果是样品的储存超过了保存的日期,管理人员要拒收过期的样品,并表明原因。如果样品在流转的过程中不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也要拒收。在接收样品后,管理人员要做好样品的登记,对其进行编号标记,确保样品不会出现混淆,避免影响后期的监测项目。

(四)样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在对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检查样品的保存条件、日期、以及样品的数量是否符合监测项目的相关要求,其次,要在样品的保存期间内完成分析工作,在接收样品后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然后在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缩分获取样品。另外,制备分析的样品要在实验室独立的区域中进行,避免样品在流转的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如果分析的样品是自然存在的,那么样品的低含量残留无法与自然含量相区别,所以在监测报告出来时,要考虑本底值的大小,将所有分析仪器的分析图谱保存下来,然后打印出来同监测的数据结果一同保存。

总结:综上所述,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方式有很多,除了要控制监测的各个环节,还要不断加强质量管控人员的专业水准,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在提高生态监测质量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毅,刘晓烨,尤能华.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20(18):136-138.

[2]程志伟,杨亚科,吕玉新.浅析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8):82-84.

猜你喜欢
质量控制问题策略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