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021-11-24 22:55李军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高产栽培小麦

李军娜

摘要:小麦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品种抗性、生长环境、播种时间等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而且一些病虫害在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死亡,如果针对病虫害大面积使用药物进行控制,一些药物残留会严重影响小麦的质量。为了提高我国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种植者经济收入的增长,本文将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做分析和总结,同时结合小麦病虫害形成的特点,提出绿色防控的解决方案,提升病虫害防控的效果。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品种选择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品种的选择是基础且关键的环节,可选择的品种较多,但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且品种的适应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栽培品种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对种植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品种,从基础上做好高产高效的工作。通常来说,种植者每年会随着小麦生产情况更换品种,各地根据试验分析与常年的种植经验累积确定几大类高产稳产的优质小麦品种。比如山东地区,结合田地生产类型主要选择的品种有济麦22、良星77、济麦44等。此外,部分地区随着小麦品种逐年更换,形成了生长效益突出的几大类品种,当地种植者可以结合小麦生长的优势表现来选择。以山东长势较好的济麦22来说,其属于老品种,叶片比较小且分蘖性较好,抗倒伏与抗病能力较强,成穗率高,在我国农业中具有广泛种植价值,粒籽饱满、产量稳定,具有高产潜力。综合而言,在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中,关于品种的选择需要有科学依据,将国家或省级审定推广使用的小麦品种作为优选,其中需要兼顾稳产性、丰产性以及抗逆性等特质。

1.2整地

麦田的耕作整地一般包括深耕和播前整地两个环节。深耕可以加深耕作层,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协调水、肥、气、热,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养分分解,保证小麦播后正常生长。在一般土壤上,耕地深度为20-25cm。播前整地可起到平整地表、破除板结、匀墒保墒、深施肥料等作用,是保证播种质量,达到苗全、苗匀、苗齐、苗壮的基础。耕作整地因小麦栽培类型不同而不同。北方冬小麦水浇区,一般复种指数高,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深耕深松、施肥、播前整地3个环节,应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浇好底墒水,适时撒肥深耕、整地。北方旱地冬小麦,多为一年一作的休闲或半休闲耕作制,麦收后要立即浅耕灭茬打破表土板结层,待第1次下透雨时,趁雨深耕,雨季的每次降雨之后都进行耙耢。雨季过后即8月中下旬,要结合施底肥进行深翻,耕后进行精耕细作整地,达到既松土又保墒的目的。麦田耕作整地的质量应达到深、透、碎、平、足,即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土壤细碎无明显坷垃,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底墒充足,为小麦播种和出苗创造良好条件。

1.3小麦播种

种子包衣是一种种子处理技术,可以减少种植投入成本,强化药物效果,是常见的种子处理方式。在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时会对种子表面进行施药,并且施药的范围也只是种子外部,使得种子表面形成药膜。当处理完毕后的种子被播种到土壤之中后,存在于种子表面的药剂会持续性地向土壤渗出渗透,在种子附近区域形成保护。种衣剂中含有较多活性成分,部分活性成分同时具备内吸性,可以渗透到种子的内部之中,从内部对种子实施保护。在对小麦种子实施处理完毕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并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内选择适当的播种量,土地适合播种12万/667m2-16万/667m2基本苗。在播种过程中需要重视小麦的行距设置,一般来讲行距在15cm-20cm之间,但是这种播种行距会影响到小麦营养成分的吸收,因此在之后的小麦种植過程中应当增加行距,行距应当在22cm-25cm之间。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机械播种,这是由于机械化的播种方式能够提升小麦播种的均匀性,导致出现播种量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但是在选择机械播种时也需要注重播种机速度的设置,同时也需要重视提升播种机械驾驶人员的驾驶能力,避免出现播种速度变化浮动较大的现象。在播种完毕后需要采取镇压处理,可以选择佩戴镇压装置的农机,一边播种一边进行镇压,能够提升镇压效果。

1.4适时收获

种植人员根据小麦成熟情况,选择合适的收获天气,一般在蜡熟末期收获,此时颗粒变硬,枝干弹性十足,整棵枝干呈现暗青色并带有一定光泽。收获小麦后还应及时晾晒、收仓,并合理处理麦秆。为了保证麦种与粮食纯度,应分别收打、晾晒不同品种的小麦,避免出现杂交情况,影响小麦质量。以往麦秆大多采用焚烧处理方法,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甚至诱发火灾。因此,应采用秸秆还田处理措施,在增加土壤养分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为下一年播种提供肥沃土壤,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避免土壤板结。

2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有效预防小麦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强调通过早期的田间管理来预防病虫害,即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包衣处理小麦种子,以免种子遭受病虫害;明确种植的时间范围,加强土壤施肥管理,进而有效预防大规模的纹枯病和根腐病。夏季应该做好田间废苗清理、除草等工作,选择适合小麦生长的化肥品种,如钾肥、小麦专用肥、复合肥等,促进土壤营养成分的提升,增强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实现小麦高产。

2.2生物防治

生物技术防治是绿色防控技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节约防治成本,而且防治效果明显。种植者可以根据关键信息,比如未来几周的天气变化来采取适当的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主要是依据生态系统平衡来完成,当小麦受蚜虫侵害的时候,种植者可以采取生物技术防控,在专业技术的指导下,培育出这种生物种类的天敌瓢虫,从而达到麦田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同时,可以配合昆虫抑制剂,增加有益昆虫的繁殖数量,维持麦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提高小麦的整体品质。

2.3物理防治

小麦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式有很多,比如,在夜间借助照明灯诱捕虫害;收割深耕小麦后,借助低温或日照对土壤的影响来降低病虫卵的滋生等。通常小麦的病虫害具有自身生长的特点,需要认真分析其生物特性。比如,夜间利用灯具捕杀主要是因为昆虫的趋光性,通过夜间光源对害虫进行诱杀,不仅能使害虫田间密度得以降低,还能促进小麦产量的提升。而收割小麦之后,一些害虫会在落叶或土壤中隐藏虫卵,应在深耕之前清理干净田间的落叶和杂草,然后通过冬季的低温或太阳的暴晒或杀死虫卵,以免来年出现虫害。总之,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方式需要统筹规划,这样方能有效消除土壤中的有害菌与真菌,促进防治水平的提高。

2.4季节性防治

春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一般阳光比较好,土壤养分充足,周围环境更加适合病虫害的防治。这个时期就是季节性防治的最佳时期,可以通过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和喷洒农药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早期处理,麦穗期的蚜虫是最常见的病虫害,也是影响最大的病虫害,通过季节性防治可以为后期小麦灌浆提供保障。当然,对于季节性防治,在进行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喷洒的面积和时间,以及喷洒药剂的配比,以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3结束语

小麦是我国最为传统的一种农作物,与人们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实现小麦的高质和高产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粮食储备。要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必须要准确掌握小麦栽培技术,如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施肥、收割保存等,并灵活运用生物防治、季节性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这样方能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明涛.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23):98-99,132.

[2]雷钧杰,陈兴武,薛丽华,等.北疆干旱灌溉区小麦滴灌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J].中国科技成果,2019,(13):80.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技术高产栽培小麦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