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材对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
——以《当代大学德语》为例

2021-11-25 22:50侯健慧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德语德国人外语教学

侯健慧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 201306)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跨文化素养的培养。自20世纪中期以来,如何将语言嵌入文化背景当中以及如何促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焦点。随着中德之间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国内的德语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德语学习者对德国文化的理解。高校德语专业基础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中明确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提出。该系列教材为德语专业学生了解德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以下研究从德国学者汉菲尔德所提出的跨文化解释学出发,对《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如何对文化差异进行处理以及从哪些层面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进行探讨。

一、汉菲尔德的跨文化解释学

1.跨文化理解的局限性

西方哲学家将解释学称为是一门正确解读他人言论的艺术。[1]在解释学的视野下,许多学者认为只要认真地学习一门语言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就可以完全理解该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观念和想法。而汉菲尔德则对此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对于人类理解能力的乐观主义往往会使人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去理解外国文化,从而导致了文化交流中的各种误解现象。[2]45这种“局限于自我”的思维造成了种种难以克服的理解障碍,使跨文化的理解始终具有一定局限性。[3]79

对于掌握外语与理解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汉菲尔德认为学习外语虽然让学习者为应对多元文化的社会做好了准备,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学习者完全理解目的语的文化。[3]81跨文化交际中的日常经验表明,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者在语言层面上的问题越少,被误解的风险就越大。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把对一门语言的掌握程度错误地等同于对该文化的理解程度。然而,只有当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时,理解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4]

2.跨文化交际的日趋常态化

从历史上看,外国文化在很长时间以来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遥远,因此人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往往不是来自亲身经历,这种文化之间的物理距离使外国文化蒙上了一层陌生的、富有异域色彩的面纱。而在当前全球化的潮流下,多元文化的共存成为时代主题,跨文化交流的常态化给文化之间的理解带来了新的可能。这种理解需要人们打破固有成见,把陌生的对方看成平等对话的伙伴,充分地尊重对方,让对方发声,和对方交流,而不是从自己的想象出发去抬高、贬低、异化、敌视另一种文化。[5]67

二、基于跨文化解释学的外语教学法

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常态化的趋势下,汉菲尔德提出了基于跨文化解释学的外语教学法。该教学法立足于人类对不同的文化理解上的局限性,注重培养外语学习者对文化差异性的宽容态度。[2]484汉菲尔德提倡外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进行比较,扩展先前的语言使用经验,重新检视先前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打破自身的枷锁,跨越文化的国界。[2]329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有机会通过对他人的理解来重新检验对自己的认知,并在对话中提高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这种外语教学方式将文化差异性视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希望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汉菲尔德还强调,外语学习者应放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陌生的对方,并应意识到跨文化理解上所存在的局限性。[5]57因此,在外语课堂进行跨文化学习意味着超越自身理解能力,把文化差异的存在看作一种常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和陌生的对方和平共处。

另外,汉菲尔德还指出外语教学应当致力于打破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刻板印象,要意识到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个体也具有差异性。更深层次的跨文化理解需要突破对某个文化的一般性描述,要让来自这个文化的个体代表自己发言,而不是作为被代表的固化形象出现。

三、对《当代大学德语》教材的分析

1.教材介绍

《当代大学德语》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是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的综合训练教材。该教材共分四册,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中心,发展目标语言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并为三、四年级语言及文学方面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语言基础和工作技巧。第 1册和第 2册中的主题侧重于外语环境下的日常交流,而第3册和第4册则涉及有关自然、社会和技术方面的更为复杂的主题。

《当代大学德语》的教材设计基于多种外语教学法的融合。对该教材影响最大的是交际教学法,教材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展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该教材还参考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先验知识。[6]该教材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下面将从具体的例子出发分析教材中如何处理德国形象以及对德国文化的理解。

2.德国和德国人的形象

《当代大学德语》呈现出一个多元化的德国社会。从第1册到第4册,教材介绍了德国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例如经济、政治、家庭、环境、技术、媒体、就业市场、科研等。通过丰富的主题以及客观的介绍方式,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德国社会的全貌。例如,第4册中的第6单元详细介绍了德国的地理、气候、历史、政治制度和国歌。此外,第2册第1单元选取了慕尼黑作为德国城市的缩影,以导览词的形式介绍了有“百万村庄”之称的啤酒之都慕尼黑。

除了提供有关德国的事实和数据之外,教材还生动地展示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单元的导入页面都选取了德国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图片材料。这些图片不仅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原汁原味的德国生活,而且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陌生感。与教材中的课文相比,图片中包含的各种信息均以原貌的形式呈现,并没有从语言教学目的出发进行简化。这些信息在理解上给学生带来了困难,但使学生更接近德国的真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的图像材料满足基于诠释学的外语教学的要求,体现真实的差异性,没有通过简化来排除理解的障碍,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理解的固有局限性。

在对德国人形象的塑造方面,该教材致力于打破刻板印象,在多处对常见的固有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质疑。例如,在第2册第11单元T2课文中,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不守时的德国男孩。因此,中国男孩李涛对此非常困惑:“德国人难道不都是非常守时和遵守秩序的吗?”[7]239并且,文章对所谓典型的德国美德进行了反思。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从不守时、日常生活杂乱无章的德国人形象,教材编者刻意要与对德国人的一般性描述相矛盾,从而打破刻板印象。虚拟人物托马斯不是作为典型德国人的代表而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独立个体出现。在课文最后李涛这样说:“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美德可能与德国的美德相同。有些人拥有它,有些人却没有。”[7]240这也证实了汉菲尔德的论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区别不仅仅与各自的文化背景有关,还取决于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为了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在第2册第14单元中,教材向学生介绍了笔友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形式。这种基于伙伴关系的沟通方式可以促进语言、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方面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建立在真实的外语语境和真实的人际交往基础之上的。学生不再局限于从根据教学目的编写的课文中了解德国和德国人,通过真实的交流有机会了解到在异国文化中生活的真实个体,而不是某个代表性的抽象形象。而在此交流中必然会出现的由于文化差异性而造成的理解障碍以及克服障碍、消除误解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理解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对于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对待德国文化的态度

《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在多个主题下对中德社会习俗和价值观进行了对比。第2册第11单元的T2课文对比了在去别人家做客的情境下中式礼貌和德式礼貌的差别。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文化差异只是客观地被展现出来,被描绘成一种不同的常态,没有进行更好或更差的价值判断,体现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文化差异、力求相互理解的态度。

在第4册第11单元中,编者对跨文化理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T1部分的两篇文章对比了中国和德国文化在对方眼中的形象。课文中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的眼中,德国往往与二战、汽车、啤酒、足球、古典音乐、发达的工业、德国品质以及诗人和思想家联系在一起。德国人被认为是尽责、勤奋、遵守秩序、直接、缺乏浪漫和灵活性。[8]278而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瑞士语言学家休伯提到,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非常看重礼貌和面子,追求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尽力避免冲突;中国人愿意妥协,表达方式比较间接,但喜欢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提出非常私人的问题。[8]279这些对于中国人和德国人的描述真的正确吗?课文后的练习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认识: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即使有科学的基础,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有了这种认识,学生就可以批判性地对自己眼中的德国形象进行反思,并且意识到,真实的德国人与自己脑海中想象的德国人形象始终存在差别。此外,课文中还提到“文化过度适应”[8]280现象:人们有意识地想学习外国文化的惯例和规范,但往往只是得到肤浅的了解,并形成了误解。如果中国人试图以自我认知中的“德国方式”行事,反而会违反德国社会的惯例。课文的最后部分提到,即使是在中国生活的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存在局限性,因为他所经历和体验的只是中国生活的一个片段。[8]281因此,人们对如此复杂且本身具有巨大差异性的外国文化的理解总是具有零散和片面的特征。

跨文化交流的常态化和跨文化理解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对文化差异始终保持宽容态度。教材中多处内容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比如,第4册中第11单元就以文化包容性为主题。在课文T3的练习中,德国作家多姆倡导对多种文化的兼容并包。每一个国家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当爱国之心与博爱之心合为一体时,各种文化才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8]291对外国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意味着承认其他文化和自己的文化一样具有平等地位,即使我们不能理解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四、结语

《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各个主题领域都力求展示德国全面而真实的形象。通过生活化的主题以及真实的语言和图片材料,该教材使学生更接近德国的日常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试图打破关于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对陌生文化的认知。另外,该教材非常重视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比较,并提倡不带任何价值评价地对比文化差异,使学生意识到由于差异性的存在,自己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始终受到自身思维和文化习俗的限制,并正视这种局限性。同时,该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用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文化体系,使其能够与无法理解的对方和平共处。以上结论给外语课程教学设计带来的启示是: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元素,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对文化差异进行反思,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理解的局限性,在遇到理解障碍时能够重新检视自己的认知,从而实现跨文化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德语德国人外语教学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月光族占三分之一,月底最多只剩50欧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德国人十大爱好:啤酒第一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