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受训频次对固定成分献血者群体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效果的影响作用

2021-11-25 03:53叶俊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叶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受训频次对固定成分献血者群体开展心肺复苏术(CPR)培训的效果。方法:通过视频教学及理论授课、分组观看模拟人操作、模型训练、情景模拟培训法进行CPR 相关理论、技能培训对两组固定成分献血者在心肺复苏培训前、后CPR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培训,研究不同受训频次对CPR培训效果的影响。结果:203名接受过复训的献血者在CPR流程完成率为80.3%、按压频率达标率90.1%、按压深度达标率88.2%,达标情况明显高于仅培训1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固定成分献血者开展心肺复苏术(CPR)复训,切实提升了固定成分献血者CPR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第一目击者”施救的成功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固定成分献血者;心肺复苏术;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普及社会公众CPR急救知识,增加公众CPR培训人数,提高公众急救复苏质量,对医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成功复苏至关重要[1]。如何在公众群体中推广CPR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是当前社会急救普及关注的热点。我们在前期对固定成分献血者进行心肺复苏能力现状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2019年1-6月捐献血小板6次以上的固定献血者群体开展CPR培训,按自愿报名的方式将献血者分为两组,评估两组CPR培训效果。现将本课题的培训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来自浙江省血液中心2019年1-6月成功捐献6次以上的固定成分献血者。按照是否自愿报名参加复训将固定成分献血者分为两组,人员涉及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次,两组献血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

由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医护人员,根据心肺复苏培训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通过多媒体方式讲解CPR理论知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指导进行练习,确保教学效果。培训结束后,对该组受训人员进行考核。

对照组

对照组通过分组视频教学、模型训练、情景模拟培训法进行CPR 相关理论、技能培训仅接受1次CPR培训。

研究组

研究组在接受和对照组同质化的1次CPR培训,间隔1年后再次接受CPR培训。

1.2.1 知识点测评 以项目反应理论和德尔菲法( Delphi )理论为指导,查阅资料并征求专家组意见,设计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点知晓率调查表;以2015 版心肺复苏操作技术要点编制设计CPR 技能考核表;问卷由专人统一发放,阐明调查目的,单独填写,作答后当场收回。通过分组视频教学、模型训练、情景模拟培训法进行CPR 相关理论、技能培训。见表1。

1.2.2 CPR培训方法

确保两组接受同质化的教学。

1.2.2.1培训内容 以美国心脏学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为指导,培训主要内容包括CPR的概念、意义、适应证,如何正确呼救,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注意事项,实施高质量CPR的关键要点,成人生存链的内容及呼吸、心跳骤停的判断,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和注意事项,开放气道及人工呼吸方法,以及复苏有效指标等内容。

1.2.2 培训方法及流程 ①由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医护人员通过多媒体方式讲解CPR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授课时间45min);②由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并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采用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上海知能医学模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BIX/CPR490型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执行标准:美国心脏学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示范;③受训者通过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训练,指导老师在旁進行一对一指导并纠正不规范动作;④培训与练习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上海知能医学模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BIX/CPR490型高级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配有CPR控制显示器,具有以下功能:电子监测:电子指示灯显示监测气道开放和按压部位。操作结束后可打印操作过程,内容涵盖按压和吹气的次数、按压正确/错误次数、按压错误的原因和次数等。

1.2.3 技能操作评价 依据《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考核标准,主要包括对现场环境安全的正确评估,现场伤情判断,正确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正确进行胸外按压、正确开放气道、正确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对CPR操作有效复苏指征判断等。固定成分献血者知识点知晓率培训前自测-老师授课-观看模拟人操作-分组操作练习-老师指导纠错-模拟人操作考核。

1.2.4 质量控制 对参与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培训分两个部分:①技术统一:参与人员统一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规范操作。课题组所在团队共34人,共有29人考取。②标准统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设计及进程状况进行统一,并讲解调查表中各项内容,培训讲解和访谈技巧,统一路径。

观察指标:

两组心肺复苏知识点知晓率在培训前后的比较。

按CPR操作流程完成率、按压频率以及按压深度达标率的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表示。采用 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培训前后CPR操作要点知晓率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在培训前的CPR知识知晓率调查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培训,两组固定献血者CPR操作各项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单人CPR1分钟内单纯按压式操作考核结果

3 讨论

在心肺复苏培训前的知晓率调查中,两组间心肺复苏知识点知晓率无明显差异。通过培训在进行视频教学和情景模拟训练过程中,受训献血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都显著提高。特别是研究组按操作流程完成率、按压频率达标率、按压深度达标率都高于对比组。说明开展一定频次的复训对CPR操作的质量较为明显的提升效果。遗憾的是,由于条件受限,对于最佳开展复训的间隔时间和复训次数的研究并未明确,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调查。

在培训中,我们观察到固定成分献血者群体对陌生人施救的主观能动性强、学习CPR的意愿较高。瑞典大规模的公众培训开始于1983年,至2006年前急救普及率为45%[2]。澳大利亚接受过培训的公众占50%[3]。日本的学生中急救培训普及率更是高达92%[4]。有资料显示,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 %[5]。说明我国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群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其它地区。我国是人口大国,院前急救需求大,但急救资源有限,公众现场急救的不足和缺失是我国现有急救链的短板。

本研究认为,按院内急救CPR标准模式来开展民众急救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利于使CPR的精准传播。针对我国目前急救普及的初级阶段,消除大众顾虑、第一时间参与、合理搬运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伤害使更多的社会公众成为优质的“第一目击者”并积极第一时间参与更为重要,且心血管事件多发生在院外,急救复苏的第一步更多需要单人完成,“单纯按压式心肺复苏”无需进行人工呼吸,消除了普通百姓不愿意为陌生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顾虑,相对于传统的标准CPR操作更易于让非医学专业的社会人群理解接受和掌握,便于操作,更利用CPR技能的普及和推广。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固定成分献血者群体开展CPR培训和复训,采用理论授课、视频教学、模拟人操作练习、情景模拟考核,可以取得一定效果,有助于提高单人CPR操作技能,是值得推广的方法。经过培训的这一特殊群体既能有效发挥“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急救民众作用,又是对我国目前尚未完善的院前急救体制的有效补充,扩充了院前急救的民众力量。

参考文献:

[1] GYLLENBORG T,GRANFELDT A,LIPPERT F,et al.Quality of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uring real-life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17,120(9):63-70.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7.09.006.

[2]付忻,冯铁男,王朝昕,姜成华. 国内外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现状[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03:231-233.

[3]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 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 (1): 1-8.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18.01.001.

[4]苗晨曦,吕静,王丹丹,杨陆,王双艳,皇甫士懿. 国内外居民院外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现状及对我国的培训启示[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01:159-161.

[5]葛英军,蔡美香,乔士平,顾昊,孙克玉,李响. 上海市闵行区普通人群心肺复苏术普及現状[J]. 临床肺科杂志,2014,12:2135-2138.

基金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2018ZH008)

猜你喜欢
技能培训效果评价
浅谈美军士官技能培训特点及启示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社区医生与二级综合医院专科联动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价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浅谈飞机维修技能培训
基于“培训包”理念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研究
浅谈海南核电建设技能培训中心的必要性
士官学校优质课程建设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