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走罐、针刺疗法配合悬灸疗法治疗黄褐斑15例

2021-11-25 04:24关育琼张淑薇李桂岩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脘黄褐斑斑点

关育琼 张淑薇 李桂岩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性皮肤病,为一种获得性的淡褐色至深褐色的色素沉着,在夏秋季节及南方较常发病,本病于中青年时发病,女性发病多于男性。黄褐斑在额、眉、颊、鼻、上唇等部位出现对称分布的淡褐色至黑色的颜色均一、斑点状色素沉着,形状不均一,偶尔也见于前臂部位,色斑边界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它与照射日光、怀孕、口服避孕药或长期口服某些药物、肝病等系统性疾病有关,相关研究表明黄褐斑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黄褐斑治疗有一定难度,所以一定要遵医嘱长期坚持治疗,而且不要误用、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这些药物虽然在初期涂抹有效,但停药后会再次复发或加重,长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或皮肤变薄、萎缩等。别名肝斑、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出现在面部的皮肤色素沉着斑,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多发生于女性,病程呈慢性,容易复发。

1、临床资料

30例均为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栾川县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的黄褐斑患者,15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30-47岁,平均38岁,其中30-39岁11例,40-47岁4例,治疗周期为20天到3个月不等,主要表现为额头、鼻翼、面颊、下巴等部位出现不同形状的浅褐色至深褐色斑块,寒冷时明显,面部受热后减轻。

2、治疗方法

1、面部走罐

在黄褐斑斑点局部顺肌肉走形方向自下颌部往颧骨、额头方向走,额头部左右双向推拉走,一次走罐10分钟。

2、针刺

取穴:局部围刺、合谷、血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太溪、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15分钟行针一次,太冲用泻法,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补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操作:嘱患者平卧硬板床,暴露膝盖以下部位及腹部,常规穴位皮肤消毒后,面部采用0.18*13mm的一次性针灸针具局部围刺,间隔1cm,腹部及下肢部采用0.25mm*25mm的一次性针灸针具直刺进针15-20mm。

3、悬灸疗法

用艾条在黄褐斑局部距皮肤3-5cm处采用温和灸和雀啄灸循环交替施灸,一次灸40分钟,灸至皮肤微微发红。

一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3-5个疗程,2-3个月后随访无反弹,治疗期间嘱患者多饮白开水,注意调畅情志,勿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避免防晒,仅用日常护肤品,彩妆禁止使用。

3.治疗结果:痊愈:黄褐斑局部斑点消失4例,有效:局部斑点范围减小,颜色明显变淡10例,无效:治疗15天后局部斑点仍然没有明显改善1例,总有效率:93.3%。

4.体会:黄褐斑大多数均发生于30岁以后或妊娠后孕育有孩子的女性,笔者认为:这类女性总体阳气下降,尤其是脾阳,肾阳明显不足,且多因生活琐碎生闷气导致肝郁气滞。

本病在中医上属于面尘、肝斑、黧黑斑等范畴,俗称蝴蝶斑,其发生常与情志不遂、忧思恼怒等有关。本病病位在面部肌肤,与阳明經及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气滞血瘀,面部失养。

治疗上选用面部走罐可以达到疏通局部气血,改善血液循环。针刺采用局部围刺法,围刺是《灵枢-官针》相关刺法(如恢刺、齐刺、扬刺、豹文刺等)的继承和发扬,治疗时根据病灶的大小、深浅,确定针数的多寡、深浅及方向,当病邪客于局部时,围刺具有阻止邪气扩散的作用,同时能沟通局部各经脉、络脉、浮络、孙络和皮部的联系,促进局部气血旺盛,经气充盈,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病除体安的目的。围刺虽然强调了局部,但临床治疗仍不可以忽视整体,因阳明经多血多气,黄褐斑又与肝、脾、肾等三脏密切相关,故治疗整体辩证以阳明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等为主。穴位上选用合谷、血海可达活血祛瘀疏通整体气血,足三里、上巨虚可补脾胃、培补后天,三阴交、太冲可改善肝瘀气滞,太溪可补肾阴肾气,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可以整体调补气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达到阴中求阳的效果。悬灸疗法可以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在斑点局部施以温和灸加雀啄灸可以很好的达到改善面部气血,促使血液运行,疏通局部斑块。

猜你喜欢
中脘黄褐斑斑点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斑点豹
面对黄褐斑,中西医治疗有方法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专栏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空气污染与面部黄褐斑形成有关
Finding beauty in your scars Alexandra Heather Foss
摆脱病毒
标本兼治黄褐斑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