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和护理对策

2021-11-25 22:43韦深意林小英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血液透析影响因素护理

韦深意 林小英

【摘要】目的:探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血液透析室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液通路的血液透析287例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因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17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插管次数、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合并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合并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以减少CRBSI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影响因素;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CRBSI)是指血液透析开始后数十分钟内,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等感染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会在血液透析结束后出现低热等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的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将导管进行培养可见有细菌生长。研究报道,使用6个月后的血液透析导管50%可能发生CRBSI,美国CRBSI发生率为5.5/千导管日,病死率达25%。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CRBSI的发生,是血液透析室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本文笔者对我院血液透析室CRBSI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RBSI发生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血液透析室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液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287例,其中男170例,女117例;年龄35~80岁,平均(59.85±10.52)岁;置管位置:颈内静脉置管23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51例。

1.2  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液指标、病原菌培养结果等内容,分析CRBSI影响因素。病原学检查:抗菌药物使用前,同时抽取外周及导管血各10ml做好标记后,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若患者出现寒颤或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38℃,血液培养阳性,排除其他部位感染,拔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则为CRBS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RBSI发生率  287例患者中CRBSI 发生17例,发生率5.92%。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梗阻性肾病1例、高血压肾损害1例、狼疮性肾炎1例。

2.2  年龄与CRBSI发生率  287例患者中,年龄<60岁者103例,CRBSI发生1例,发生率0.97%;年龄≥60岁者184例,CRBSI发生16例,发生率8.70%;年龄<60岁与年龄≥60岁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1,P=0.008)。

2.3  插管次数与CRBSI发生率  287例患者中,插管次数<3次患者261例,CRBSI发生8例,发生率3.07%;插管次数≥3次患者26例,CRBSI发生9例,发生率34.62%;插管次数<3次与插管次数≥3次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237,P=0.000)。

2.4  白蛋白水平与CRBSI发生率  287例患者中,白蛋白水平<40g患者67例,CRBSI发生11例,发生率16.42%;白蛋白水平≥40g患者220例,CRBSI发生6例,发生率2.73%;白蛋白水平<40g与白蛋白水平≥40g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5,P=0.000)。

2.5  血红蛋白水平与CRBSI发生率   287例患者中,血红蛋白<100g/L患者124例,CRBSI发生13例,发生率10.48%;血红蛋白≥100g/L患者163例,CRBSI发生4例,发生率2.45%;血红蛋白<100g/L与血红蛋白≥100g/L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9,P=0.004)。

2.6  合并糖尿病与CRBSI发生率  287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30例,CRBSI发生14例,发生率10.77%;无糖尿病患者157例,CRBSI发生3例,发生率1.91%;合并糖尿病与无糖尿病患者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4,P=0.002)。

2.7  导管留置时间与CRBSI发生率  287例患者中,导管留置时间≤7d者147例,CRBSI发生1例,发生率0.68%;导管留置时间8~14d者92例,CRBSI发生5例,发生率5.43%;导管留置时间≥15d者48例,CRBSI发生11例,发生率22.92%;三种导管留置时间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65,P=0.000)。

3  讨论

3.1  CRBSI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插管次数、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合并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合并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为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参考文献:

[1]  丁淼,孙琳琳,王筱霞.以不发热为表现的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并发化脓性脊柱炎1例[J].中国血液净化,2019,18(9):658-660.

[2]  才智,芦桂芝,丑新宇,等.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3):1830-1836.

猜你喜欢
血液透析影响因素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