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21-11-25 11:46谢京晶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危重症发展

谢京晶

摘要:介绍了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国内仍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培训教育模式受限制、护士的专职化职责不明确导致专科护士流失等不足,提出了管理者应该借鉴国外重症专科培养的先进经验、打破传统的线下培训模式,通过绩效倾斜、荣誉奖励等鼓励专科护士做好专职化工作,优化重症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使危重症专科护士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健康宣教等作用。

关键词:危重症;专科护士;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2

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复杂,生命体征变化较快,甚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危重专科护士作为这一领域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护士,具有较高的理论及操作技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对重症专科护士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期望较高。如何使专科护士更好的在压力大、危重病人多、病情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专科护士技能、专业优势及带教引领作用,减少专科护士的人力资源浪费及人员流失,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1专科护士概念

专科护士的定义:(APN)为专科知识丰富,在面对紧急复杂的情况下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受过专业培训的注册护士。2002年,第一届全国性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在中华护理学会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下顺利开展,经过3个月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学员获得了证书,从此我国的重症专科护士资格的认定开启了新篇章。2003年在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工作[3,4],随后广东、上海、新疆、浙江、江苏等地陆续进行了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工作。

2危重专科护士的发展现状

2.1实施专业护士岗位管理,完善培训机制

2.1.1开展提升岗位胜任力的培训方式。卫生部在2005年-2010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分步骤在重症监护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进行专科护士培养,从而形成了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有针对性的进行专科护士培养,做好学校与医院的有效衔接,进行创新性的培养教学,有效的提高培训的效果。

2.1.2以点带面,缩小地域差距。完善地域及不同医院级别的危重专科发展差距,做好重症专科护士发展的同时,要做好危重症专业的同质化培训,才能使危重症护理专业得到整体的提升。近年来不同地域间的重症专科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南方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发展较为快速。

2.2促进危重症专科亚专科的发展

现在危重专业护士的发展已经涉及多个临床护理领域,随着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依托省级过国家级专科培训平台的专科培训基地已经不能满足专业的细化发展,所以危重症专科亚专科的发展势在必行。亚专科与专科相比级别更低,分化更细,设计的内容更为细化、专业,同时难度更大,研究目的更为明确。危重症专科护士发展亚专科护理可显著提升专科护士理论及技能水平,提升护士的护理及管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研究发现成立亚专业组后,护士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护理质量等都会有明显的提高。王美清等的研究中,将危重专科护士随机分组培训,结果表明相应分组的护理专业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3提升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

“中国香港医院管理局”的ICU专科护理服务指引指出,重症护士的核心能够提高重症监护护理的卓越性。斯滕博格旧有创新性的指出,包含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成就动机5方面的因素进行创新性的培养,从而提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

3重症专科护士发展中的不足及对策

3.1发展中的不足

3.1.1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尚无统一模式

我国的ICU专科护士晚于国外,很多省份虽已开展重症专科培训工作,但是也是处在初级或起步发展阶段,由于缺乏行政部门的正式资格证,因此ICU专科护士的专职化工作、证书的使用、职称、职务的晋升、待遇兑现等均没有确切的标准,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同时专科护士培训后再认证的管理制度也影响专科护士能力的提高,与注册护士相比专科护士的再认证制度略缺失,使部分专科护士在个人要求上止步不前,不利于专科护士的个人和整体发展。

3.1.2培训教育模式受限制

由于护士班次白班、夜班轮班,护士的专业化培训除了受医院人力、财力、場地等成本核算外,还与实际临床护士的实际工作时间等有大的关系,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专科护士培训的步伐。

3.1.3护士专职化职责不明确

因为专科护士认证后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专科认证后护士的管理体系不晚上等问题导致专科护士的职业生涯受限,部分专科护士的职责不明确,不能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部分危重症专科护士已经脱离了重症专科,还有部分转移至临床,甚至已经脱离了临床护理岗位[15-16]。

3.1.4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李秀华、肖江琴等对重症专科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科研能力得分教低。本调查结果发现危重症专科护士的科研能力得分较低;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制度还不健全而且部分专科护士的学历较低,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另外重症专科护士从事危重症专业,护士的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没有多余的精力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从事科研工作。

3.2重症专科护士发展对策

3.2.1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美国、日本、韩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在明确界定专科护士的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包括参训人员的申请资质、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培训后在规定年限内资质再认证的一系列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制度。这些国家有着严格的认证管理,通过严格的认证管理促进危重症专科护士对于专科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以实现危重症病人的高质护理。面对国外专科护士发展成熟的状况,我国可多学习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例如设立严格的专科护士准入标准、建立资质再认证制度、临床考察制度等。

3.2.2构建危重症护士专业化网络信息培训平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7年起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共同开发设计护士规培网络信息平台,破传统面授教学模式,达到了优化传统的护士规培方式的目的。现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护士可以合理分配培训时间,实时登录网络信息培训平台完成学习培训。教学特点具有时空的延扩性、教育资源共享性、教学手段交互性、教学媒体集成性、教育对象广泛性等优点,大大提高了专科护士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通知避免科专科护士再进行科室专业护士培训的不同质化的弊端。扩大专业化护士培训的范围,使更多的护士接先进的理论及规范化的专科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在最短的事件达到同质化培训的目的。

3.2.3做好护士专职化管理

有文献中指出,解决护士岗位流失的关键就是实现护士专科护士的专职化岗位管理,明确护士是的专职化管理,确定好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岗位,通过体现专科护士的工作量、绩效、社会认可度、社会荣誉等增加重症专科护士的社会认可度及自我实现价值,通过各种形式限制或减少重症专科护士的岗位流失,明确专科护士职责,实现重症专科护士的带头引领作用。

3.2.4提高专科护士科研能力

护士的科研能力除了与学历、在校期间的教育相关外,与工作中的压力也使相关的,众所周知,护士面临危重症护士勉励的压力较大,因此,科室的管理者应该做好专科护士的工作安排,减轻临床的工作压力,使其发挥健康教育者的作用,同时启发护士科研能力思维,提高科研意识。

4小结

综上所述,危重症专科护士已经成为专科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专科护士培训在岗位培训、重症护士专科亚专科发展、核心能力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国内仍存在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培训过程中教育模式受限制、护士的专职化职责不明确导致专科护士流失等不足,管理者应该进一步借鉴国外重症专科护士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重症实际情况形成系统、规范的培训模式,激发护士进行专科培训的积极性;通过绩效倾斜、荣誉奖励等政策鼓励专科护士在本专业做好工作,引导、指导危重专科护理工作的开展,真正实现专科护士专职化;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优化人力资源的设置,使危重症专科护士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创新、健康宣教等,更好的发挥专科护士的教学、科研、健康宣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明贤,高丽,张桂红.中华护理杂志,2010,16(9):1115-1116

[2]SHEERB,WONG F K.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practice globally[J].Nurse Scholarship,2008,40(3):204-211.

[3]魏建民,杨杰,薛婧杰.国内外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与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8):55-57.

[4]梁榕,王晓荣,玉琴.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9.

[5]杨明珠.危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5):59-60.

[6]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5.

[7]卢跃等.我国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后岗位胜任力现状[J].全科护理,2020,18(14):1698-1699.

[8]王美青,盛洁,吴爱萍等.危重症专科护士发展亚专科护理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24):1-5

[9]李义萍,熊书君,杨小蓉等.手术室护士专业化对手术护理质量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7,22(1):160.

[10]丁体英,高琴琴.眼科亚专业护理小组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16):19-21.

[11]杨小玲,袁丽.亚专业化护理模式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42-2144.

[12]夏俊琳,王晓君,蒋飞等.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42-144

[13](美)斯滕博格,著.智慧智力创造力[M].王利群,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32

[14]杨海苓,陳园园,栾晓嵘等.护士规范化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9):790-794

[15]郑吉莉,薛燕,蔡诗凝.重症专科护士角色与使用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5):3691-3694.

[16]米琰,孙凌,叶妮,谢晓玲.国内急危重症护士的培养及使用现状[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8):75-76

[17]李秀华,高敏,郭敬霞,刘玉芬,许春娟,邬巧玲,刘丽平,龚海燕.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11.

[18]米光丽,张琳,王艳,等.宁夏ICU专科护士工作现状及核心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1504-1507.

[19]杨景艳,贾汝福,李桂薪,等.我国专科护士培训与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635-636.

[20]王丽竹,金静芬,陈水红,等.浙江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使用情况调查[J].护理与康复,2016,15(11):1034-1035;1040.

[21]广濑千也子,刘瑞霜.日本专科护士认定制度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护理教育,2 004,1(2):88-90.

[22]曹晶,李佳倩,贺茜,等.我国三级甲等医院专科护士队伍培养与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52-1353.

[23]窦英茹等,重症监护室专科护士工作现状及专科水平能力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29-231

[24]李靖,张冉,王庆珍等.基于临床护理能力构建护士规范化培训网络信息平台[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2):4247-4251.

[25]薛宁宁,基于柯氏模型的危重症专科护士培训效果评价研究[D],中国西安:山西医科大学,2016:20-25.

猜你喜欢
危重症发展
ECASH模式在预防危重症患者ICU后综合征中的效果评价
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血小板减少对心内科危重症患者预后影响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