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

2021-11-26 07:18田海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

田海舰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1]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历尽了苦难又创造了辉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系统总结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穿境越世,既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其指导地位。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2]1093。新中国成立后,他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4]6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5]282“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是绝不允许的。”[5]86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要始终做到“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在发展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要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7]32-3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并全面部署。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超越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就在于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践充分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8]

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9]11。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二大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是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2]1059。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10]421-422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重申:“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11]38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7]143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一次次转危为机,靠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理想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面对敌人的屠刀,李大钊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说到:“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12]夏明翰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13]的铮铮誓言。方志敏慷慨激昂地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14]长征就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行。[15]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指引下,无数共产党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了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召下,无数共产党人披荆斩棘、锐意改革,汇聚起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绘就了一幅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理想信念固本培元、凝神聚气,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凝聚起14亿人的磅礴伟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难时刻,成千上万共产党人冲锋在前,让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彰显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回顾百年历程,几代共产党人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开天辟地、改天换地、战天动地,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无坚不摧、愈挫愈勇的成功密码,就是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曾经指出,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4]110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7]34。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6]15。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有了这样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中国共产党才将千千万万先进分子汇聚到自己的旗帜下,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才有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创造了非凡的历史篇章。

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形成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了“两个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建设道路和改革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始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磅礴伟力和生命力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7]在中国,无论是搞革命、建设还是搞改革,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4]3。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了老祖宗,过于强调中国具体的国情,把中国特色绝对化,就会走向相对主义和实用主义,犯经验主义错误。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绝对化,就会走向教条主义,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有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创新,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历史证明,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百年实践同样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几代共产党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拼搏、奋斗、牺牲、坚守,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东方巍然屹立。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经过28年的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8]“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4]326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挽狂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新阶段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毅然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发展阶段,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四个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6]22,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国家的“坚实根基”,是强党兴国的“根本”。[9]137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而且制定了一条赢得民心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植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之中、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活动之中。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以百姓心为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百年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秘诀。

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毛泽东打破几千年崇拜圣贤、贬低人民的传统偏见,把人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9]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18]218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小红船”发展到“巍巍巨轮”的成功奥秘。

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党的一大召开时的58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9 100多万名党员、执政70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1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回望百年风云激荡的历程,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其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和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人的言行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1096邓小平把人民利益标准具体化,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280习近平重申:“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6]28时代是出卷人,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人民利益最高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而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形成和维护党中央权威、集中统一领导的历史。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坚决彻底斗争中始终坚持和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并赢得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大革命时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了北伐战争。在土地革命时期,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党指挥枪的原则,逐步形成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加强对民族解放战争的领导权,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立为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等问题。他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158这一“立国之本”,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20]391而“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决定于我们党自己。”[18]274他不断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4]314,“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20]268江泽民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政治准则和根本政治要求,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明了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资格根据、方式方法,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9]16。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命脉”。[7]43他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首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9]48,核心是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整体的、全面的,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论哪个领域、方面、环节弱化了,都会出现短板效应,削弱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

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9]84,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了根本的政治保障和组织基础。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好、写精彩,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大党来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9]47-4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证。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打铁必须自身硬。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重要原则。从1942年的延安整风、1950年整党整风、1957年整风运动到改革开放后历次学习教育活动都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作风建设破题,以重拳反腐破局,以党内监督作为重要抓手,以建章立制进行固本培元,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成效卓著。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9]20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劳永逸。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必须具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必须做到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节俭内敛、敬终如始、顺乎潮流、顺应民心。[9]531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每一次自我革命,都不是简单的自我修复,而是从内到外的深刻改造和深度重塑。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路,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合乎统一的标准的党”。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颁布《惩治贪污条例》,被老百姓称为“人民政府”“廉洁政府”;针对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21]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民主”新路;延安整风,积累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丰富经验,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西柏坡时期,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和“进京赶考”的命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预防“糖衣炮弹”的攻击,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党整风、“三反”“五反”运动,严肃查处了刘青山、张子善。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三讲”教育、创先争优、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丰富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同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问题作斗争,在全党范围内相继进行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提高政治站位,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不断增强“四自”(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7]43,使党永葆生机活力,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八、坚持改革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了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实践中,既要善于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勇于改革创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显示了自身的旺盛活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承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也是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总是能够根据自身历史方位的变化和中心任务的转变,不断改革创新,加强自身建设,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的《训词》就提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毛泽东总结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西柏坡立下的“六项规定”,为党的纪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邓小平鲜明地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吸收新的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加强流动党支部建设;从一大制定党纲、二大制定党章,18次修改和完善《党章》,党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创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局面。历史充分证明,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的根本保证,是其优良传统和显著标志,也是其长盛不衰、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动因和关键所在。这个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丢不得。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中国制度和中国治理的显著优势。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世界大势、坚持与时俱进、具有远见卓识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16]59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要统揽“四个伟大”、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创新党的理论、丰富党的实践、完善党的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的这些宝贵经验,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
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乡村振兴公式 党的领导+双层经营+“三位一体”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高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
——理直气壮地回击抹黑、诋毁、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行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县乡人大工作的关键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