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党史中寻找独特报道视点与讲述策略

2021-11-27 15:49杨志勇
传媒评论 2021年12期
关键词:落点韶山嘉兴

文_杨志勇

100年前,一群心怀天下、传播真理的年轻人从上海来到嘉兴南湖,为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航程。瞩目党的百年历史,作为红船旁以南湖命名的南湖晚报如何在建党百年之际,找到独特的报道切入口与故事讲述的方法交出自己的新闻答卷?南湖晚报启动了《足迹——1921年开启的故事》历时半年的大型融媒报道,以8期特刊,64个版,追随一大代表王尽美、李汉俊、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李达、董必武、毛泽东的足迹,在潍坊、山海关、济南、武汉、潜江、长汀、长沙、红安、韶山等地进行14场直播,讲述他们从南湖起步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故事在当下的落点与回响。

一、寻找百年党史报道的起点与落点

1.足迹的3个支点。当我们在浩荡繁复的百年党史中,选择报道一大代表从南湖起步的故事,首先我们打开3个问号:一是为什么是一大代表?这是百年党史的起点,是嘉兴最大最独特的红色资源,作为红船旁的党媒没有可以放弃的理由。二是既然选择南湖与一大代表的故事,那么2021年的一百周年报道与10年前、20年前的九十周年、八十周年时的报道区别在哪里?三是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新闻如何让百年前的历史落地?当我们逐一打开这3个问号,报道的3个支撑点也就清晰起来了。

2.追寻的3个起点。接下来,在百年的时空追溯中明确报道的3个起点:南湖,是空间的起点,是航程的起点,从南湖出发;1921,是时间的起点,是1921开启的故事;红船精神,是追求的起点,首创、奋斗、奉献的三大核心内涵,承继伟大的建党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丰富性,能够很好地找到对应与发挥。《足迹——1921年开启的故事》,就是要追寻、探问,这十三位代表其中正面的八位,他们离开南湖后干了什么?在百年历程中,他们经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没有详尽的史料记录一大代表离开南湖时的情景,但我们可以揣想,他们在红船上开启崭新航程时闪烁光亮的眼神与坚毅前行的脚步,他们在百年奋斗中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足迹,这正是伟大历史留给我们今天可以去发掘去探寻的新闻空间。

3.报道的3个落点。最后,我们要锚定报道的3个落点:时间就是当下,建党百年的今天;空间仍然要回到党的诞生地与红船起航地的嘉兴,毕竟我们是地方媒体,我们聚焦于嘉兴作为看见美好中国的窗口,讲述这八位代表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如何影响到今日之中国、今日之嘉兴;报道落点的对象,重点是今天的青年人,面向青年群体,突出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在这样支点、起点、落点的结构下,我们搭建起八位一大代表、每位代表8个版的报道框架:一版,是整组报道的文眼,以一文统领点题,提炼出这位代表的报道核心点,并以代表的雕塑作为版面的视觉主体,以红与黑的强烈色彩体现激情与思考,激荡与岁月,用雕塑来体现凝重的格调与历史的沉积。二版,“追寻”,以编年体的叙事,来展现代表的足迹。一大代表从上海来嘉兴,是来路,今天记者重走当时代表离开南湖的路,我们模拟再现的是代表从南湖出发时的路,在场景化中体验他们如何践行初心。三版,“家风”,反映代表如何影响身边最直接的人,给他的家人后人留下了什么,从遗嘱、家书、作为、精神等着手来传递影响。六版,“回响”,从家人扩及他的故里、他的革命重要节点地,他的作为与精神,在当地故里、在今天当下有着怎样的传承与回响。四五版是通版,“跨越”,即他们深具影响的作为、精神如何在百年跨越中影响到今日之中国、今日之嘉兴。七版,“红色启示录”,记录记者在追寻过程中的感受、思考,他们既是党史的报道者,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受益者,将一大代表足迹追寻作为增强新闻“四力”的行知课,要求突出个体、真切的所思所悟,在每个记者的感受文字上还加盖了有个人符号化的红色印章。八版,“百年青年说”,这也是这组报道关于青年的落点。青年是时代的主角,是时代的未来,今天的青年如何与百年前的“80后”“90后”对话,以青春的视角来感受映照。

二、从不同角度来聚焦故事呈现

1.追逐信仰之光。我们党的早期党员多是知识分子,不少的职业身份是教师、记者,十三位代表中出身北京大学的有四位,与武汉中学相关的有三位,他们身上具有传统的“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域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大地上共产主义的盗火者、播火者。一大代表从上海石库门来到嘉兴南湖,恰同学少年,满怀着对于“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的忧愤之情,更有“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摧陷廓清”的救世勇气,他们是时代的觉醒者,是新时代的启幕者,也成为旧时代的掘墓人。

共产党人的信仰和追求就是这束照亮征途的光,正是南湖红船上点燃的这束光,成为革命者在黎明之前追求光明、前赴后继的灯塔与路标。在追寻一大代表的足迹中,我们一路追逐着眼前闪动的光亮,那就是烛照神州,为人民谋幸福的主义之光;那就是吸引着无数后继者,向死而生的信仰之光。追寻一大代表南湖开启的故事,也就是还原精神的价值与信仰的力量。

2.辨析发展之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58名早期党员,到1925年党的四大时900多名党员,到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寻找这些答案就是在足迹的追寻中,要以符合历史规律的,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能够给中国解决问题等的精彩内容来进行实证,需要我们在足迹追寻中的故事来加以佐证与推演。

王尽美当年发动工运的山海关桥梁厂如今已成为中铁工业的桥梁生产基地,中国乃至世界大型的钢桥都由这里生产,我们于是巧妙地找到了王尽美革命足迹在当代中国大江大河的世纪跨越。邓恩铭当年领导工运的青岛四方机械厂如今成为中车集团的北方生产基地,以中国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董必武在烟雨楼台“革命声传画舫中”,带着星星火从南湖走上天安门,正是“遵从马列无不胜”……从南湖出发,我们沿着先驱的足迹一路寻访,也不断见证着共产党人的伟力与奇迹。

3.刻写牺牲之义。与发展相伴的是牺牲,从南湖起航的革命航程苦难辉煌,充满了牺牲。我们追寻的八位代表中有五位都牺牲在共和国成立之前。王尽美,1925年积劳成疾,留下了“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的遗愿。李汉俊,1927年在武汉为军阀杀害,定格于“以笔为枪的马克思主义播火者”。邓恩铭,1931年于狱中就义,写下了“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的诗句。何叔衡,1935年在长汀突围中跳下山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潭秋,1943年在新疆为军阀杀害,成就了“伤痕是我最大的勋章”的誓言。

在毛泽东的故里韶山,更可读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其堂妹毛泽建,1923年入党,1929年英勇就义;爱人杨开慧,1922年入党,1930年被反动派杀害;弟弟毛泽覃,1923年入党,1935年在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守苏区坚持游击,在突围中牺牲;弟弟毛泽民,1921年入党,1943年与陈潭秋等一起在新疆被军阀秘密杀害;侄子毛楚雄,1946年随部队分散转移时牺牲,只有19岁;长子毛岸英,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只有28岁。除了家人,还有毛泽东早年回到韶山村发动好友一起参加革命,建立起韶山第一个党组织的“韶山五杰”,在白色恐怖的屠杀中也相继牺牲就义。当我们在足迹追寻中,静思着一大代表中英烈的人生定格,诵读着毛泽东亲友的壮烈故事,才更深地理解了毛泽东大笔挥写“我失骄杨君失柳”时“泪飞顿作倾盆雨”的锥心痛彻,以及“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迈悲恸。正是在这些先烈的悲壮故事追寻中,我们才更深地读懂先烈舍家别业中“舍”的沉重分量以及牺牲的至高含义。

4.呈现启示之悟。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从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才能更好地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一路追寻,正是要在党史这部教科书中找到我们的学思践悟,交出我们新闻人的答卷。

讲述一代伟人毛泽东从1921年南湖开启的故事,是从他“埋骨何须桑梓地”的青春起步,还是“铁马从容杀敌回”海宁观潮诗入手,抑或他批示的“新仓经验”已成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之地着墨?采写毛泽东的特刊,在头版封面如何将一代伟人与今天的时代结合?在韶山毛泽东广场,我们从早晨6点多坐到8点多,静静地观察络绎不绝前来瞻仰吊唁的人群,最后终于在耳畔《东方红》的旋律中找到了我们期盼的答案:今天人们对一代伟人的拥戴与对党的热爱就源于“他,为人民谋幸福”。这是一代伟人从南湖出发时践行的诺言,也是他们身后这个大党的永续接力。《他,为人民谋幸福》,于是,我们从这里找到了一代伟人、一个大党和当今时代的对接点。作为南湖之畔的新闻人,我们经历了建党80周年、85周年、90周年的报道,以及当下一百周年的报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做好百年党史的报道,关键要善于“观党史”“用党史”“研党史”,并从中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嘉兴故事。而1921开启的党的建设发展历史与故事,以及在第二个百年接续奋斗中的传递与回响,仍然值得新闻人深度发掘与传播讲述。

猜你喜欢
落点韶山嘉兴
李夏豪
韶山山歌的传承语境探究
红船:从嘉兴驶到金水桥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关注有效落点 优化交往策略——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交往策略
民眾赴韶山紀念毛澤東誕辰125周年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韶山思
心的落点
心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