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容错减压阀,激励干部真担当

2021-11-27 13:47张全林
清风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绩执纪高质量

张全林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是组织工作向中心聚焦、朝大局聚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难看出,《通知》既是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政绩考核中的一项重要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激励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从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政绩内涵,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发展规律,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敢于打硬仗,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通知》强调,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规依纪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检查、通报批评、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同时,《通知》还明确要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正确把握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完善容錯纠错机制。这意味着对政绩考核精准性、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有干部自身的因素在,但也有功利性导向作祟。如在各类攻坚克难工作的考核检查中,一张表没填好就可能处理人,一个问题没答上来就会扣分,只看形式上的东西,不讲实际情况,看似对干部要求很严格,实际上并无益于工作落实。一路走来,就会形成“干不如看、看不如唱”的“洗碗效应”。你要看那些表格、痕迹,基层一线肯定会把精力放在做账上;你要揪住工作实效问出个子丑寅卯,那基层干部就不敢虚于应付。这个道理并不复杂。

认识到这一步,还只是表象,深层里还是一个推动工作的机制问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工作效果的多样性,干部有没有认真履职尽责,不能只看效果不讲过程。越是基础差、底子薄的地方,越需要大胆试、大胆闯。这就可能出现失误,还可能与检查考核的条例对不上标。遇到这类情况,怎么评价下结论,恐怕还得从实际出发,有一个容错纠错规范。真正让大胆干事的干部不吃亏、不受委屈,干部干事创业才不会瞻前顾后。有了容错纠错机制,干部才能放心大胆谋事干事,有了铁律严管,干部才能干正事干好事。二者如鸟之两翼,是干部成就事业振翅高飞不可或缺的机件。

用好容错机制,重在明确底线。容错不是个筐,并非啥都可以装。容错纠错之“错”并非指行为本身已违法违纪,而是指干部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由于主观上的过失导致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甚或造成一定损失,形成了否定性后果。弄清楚容错纠错之“错”,才能用对用足这一保护性机制。

把容错纠错与严管有机衔接,是调动干部积极性的关键步骤。当务之急,是要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明确情形,列出清单。问责是纪检部门的职责,容错纠错主要由组织部门牵头,两个部门应当建立常态化沟通会商机制,对可能符合容错纠错情形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商定是否予以容错免责。常态化的沟通会商,不仅可以实现执纪问责和容错纠错之间的权力制衡,还可以有效防止执纪问责和容错纠错相互脱节出现制度悖论,进而提升全面从严治党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力。

干部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精准,难在精准。对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综合运用多重参照系,才能把容错纠错用出正能量。

猜你喜欢
政绩执纪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监督执纪故事三则
警惕战时执纪陷入“五大误区”
让政绩考核跟着民声走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资中县:“三招”化解乡镇执纪难
三台县:“三大行动”从严执纪
“政绩”何以成“政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