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孝廉鉴官德

2021-11-27 13:47张树民
清风 2021年3期
关键词:陶侃百姓监委

张树民

孝与廉,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要求,更是鉴别官德的一面明镜,照一照,品行优劣,原形毕现。

《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德之本也。”《论语》多处谈及孝,综合起来,孔老夫子的意思是,父母在世时,为人子女者,要内心恭敬,神色和悦,行为符合义理;另外,必须尽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免除父母的担忧……这些皆能做到,才算是孝。王璞的《增广贤文》开篇就说,“孝当竭力”;王永彬于《围炉夜话》里强调,“百善孝为先”;庄子对孝的阐述,意味更深更广,由亲及人,由人及天下,爱天下人,为孝的最高境界。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无不把孝、廉当作为官从政的人格道德基础,这无疑是符合人性本原的高明之举。尽管在执行中时常走样变形,但主导思想没错。最早把廉置于道德范畴的是《周礼·天官冢宰》,提出整顿吏治,必须按“六廉”进行:一是廉善,二是廉能,三是廉敬,四是廉正,五是廉法,六是廉辨。倘若欲做到“六廉”,首先必须做到孝,因为,孝为百善之首,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怎会爱百姓?怎会廉善、廉敬?更不会“爱民如子”。再说了,一個不孝之人,做人尚且在道德标准之下,为官必定大失官德,从政难免走偏向邪,为害一方。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在《管子》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者,纲绳之谓。百姓尤其从政者,是否崇礼、行义、廉洁、知耻,关乎国家的兴亡成败,而廉乃为关键。孝与廉,如同人字的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按孔圣人的说法,“必须尽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免除父母的担忧”,凡事皆应“合义理”,那么只有做到廉,才不至于作奸犯科辱没门风,才可免除双亲的担忧。可以说,孝与廉,互促而进,相悖而废,孝是廉的基础,廉又是孝的应有之义。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把孝与廉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则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武帝纪》载,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至朝廷,后称之为举孝廉。举荐到朝廷的孝廉,暂不授实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历练“观大臣之能”,再据对孝、廉、能的考察结果,任命不同的职位。

汉武帝的本意,是想以举荐孝廉的方式,来教化民心,打通底层上升通道,提高百姓道德素养,并以此为导向,引导人们向善向孝向廉向上,从而净化社会风气。然而,在有一定收效的同时,也伴生出腐败现象。某些地方官员在举荐时,不是唯孝唯廉是举,而是假公济私,受贿赂,拉帮派,搞裙带关系,反使豪门世族受益,举荐了不少伪孝廉,反倒有损社稷。因此,岁举孝廉逐渐转向了朝廷统一考试。

东晋陶侃,在做洵阳县鱼坝监管时,为孝敬娘亲,派人送一罐鱼干给母亲。岂料陶母不仅不受,还在退回鱼干时,捎信给陶侃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为不益,乃增吾忧也!”陶侃阅信,甚为愧悔,不廉之孝,实为大不孝。自此,陶侃清慎至终,不令母忧。

如今,一些地方或单位将孝的表现与个人升迁挂钩,将廉洁与否作为一票否决的利器,是很有远见的。但也同样面对伪孝廉的问题,如何辨识“两面人”,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据沈阳市纪委监委网站消息披露,沈阳市纪委监委在考察干部的时候,“将夫妻感情是否和睦,对父母是否孝顺,是否拖欠物业费”等情况纳入对干部的考察范围,通过面谈辨识,进行家访、社区访,不仅耳闻,还要目睹,既要了解家教家风、业余爱好,又要了解邻里关系、道德品行和廉洁方面的小节,为选人用人作重要参考。

透过细节、小节,往往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将孝廉纳入德操考察范围,无疑点准了穴位。倘若发现有失孝廉的苗头,不仅不可用,还应尽早打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着实值得点赞。

古代要求做人须具备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廉不仅都包含于内,而且孝还居八德首位。孝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的基础,是做人之本和道德底线。而孝廉,更是为官者的基本底色。欲判断为官者的品德操守如何,孝廉是最好的参照,“德有伤,贻亲羞”,不孝不廉,岂能做好公仆?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乃孝廉的至高境界。

猜你喜欢
陶侃百姓监委
四川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名单(55个)
四川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名单(148名)
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联合发布5起行贿案例
漫画天地
节俭的陶侃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陶侃运砖头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