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科普功能的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思考

2021-11-28 08:37鄢春梅陈科东罗掌华陈翠玉
绿色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普校园生态

鄢春梅,陈科东,罗掌华,陈翠玉

(1.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26;2.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4;3.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1 项目背景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生态新区。学校创办于1956年,占地面积1200 hm2,校园面积约80 hm2。学院地形空间近似三角形,西南朝东北方向的乡道将校园划分为东西校区,校园内建筑空间比较紧凑,西校区道路呈南北纵向布局,东校区道路呈不规则三角形布局。校园功能区划分比较明显地分为入口办公区、教学区、教师公寓园区、体育运动区、生态文化展示区、学生宿舍区、综合实训区、古建文化集聚区、风景林带区等。

学院所在的生态新区农林生态产业发达,资源基础丰厚,区域内山峦起伏,古树苍翠,田园散布,阡陌交织,河道蜿蜒,乡村美丽,为柳州市北面绿色屏障。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地处北纬23°54′~26°03′,东经108°32′~110° 28′,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光、温、水气候资源丰富,日照时数平均1250~1570 h,平均年降雨量1345~1940 mm,年平均气温北部18.1~19.4 ℃,植被资源丰富[1]。

2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科普功能

2.1 校园环境生态理念回归凸现科普底蕴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柳州北部新区核心,占地面积达到18000多亩,校园周围低山矮岭,谷地交错,林木苍劲。东西校园空间开阔,地形依山造势,道路交织成网,建筑散落其中,有树绿笼荫,有草地衬托,绿化种植多在道路之间铺开,环境生态气息深厚。同时,学校保留着原大礼堂罗马柱四根、柳州市文物古建筑“红教室”“青砖楼”。“红教室”属于典型的坡顶红瓦红砖墙体结构,两开间有外廊,木窗木梁。“青砖楼”为两层青砖坡顶灰瓦结构,建筑内部为廊道边侧为房间。学校因依山造势,挡土墙较多,但正因垂直墙体经爬山虎、炮仗花、使君子等种植绿化后成为绿墙,绿度高品相佳,已成为校园一景。校园有着“石之缘”美誉,石种多样,品质好,如“校训石”“夫子石”“福龟石”“思源石”等,还有“生态家园”“文秀亭”“大鹏展翅”等雕塑小品。东校区道路网结构畅通,罗汉松路、蒲葵路、龙眼路、蝴蝶果路等都很有特色,黄花梨、罗汉松、白玉兰、广西油杉、天料木、广西灰木莲、重阳木、竹柏、福建柏、火力楠、银桦、南洋杉、香叶树、中华安息香、乌榄等都成为了校园植物宝贝。

学校历史悠久,古树劲缀,古建点缀,调和了建筑及道路硬质空间,综合反映出生态建园的思想,也夯实了开展生态科普教育的基质要素。

2.2 校园生态文化协同归属彰显科普育人

校园内采用稳重大方的展示手法,运用大块贵州青石、水冲石、黄腊石、柳江墨石等作为文化标志石,成就了“校训石”“玉宇青云”“思源”“匠心独韵”“夫子石”等校园名石,文化意蕴很是浓烈。同理“读书街”在道路旁有景墙,景墙呈“书形”,形似打开的书本,两边通过雕塑式成“钥匙”和“匙孔”,“钥匙”圈中间及“匙孔”中的留空形成框景,意为“用金钥匙打开智慧、知识、技能之门”,也意为“学校为钥匙,企业为匙孔”,充分体现了学校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生态育人道路。从景物命名上也看出文化的回归。在综合实训区各建筑大楼命名分别为“博轩楼”“博雅楼”“博志楼”“博”有博爱、博学之意,轩、雅、志则寄予了学生能够为人礼貌有志向的期望;在生态文化展示区则有“博远楼”“致远亭”。综合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爱学习、德行好、有礼貌、有志向、有作为”,彰显示范型高校生态风格。

2.3 校园技能教育链式策略反映科普功能

学校集中展示了专业实训基地风采,建设有园林、林业、建筑、艺术、汽车、机器人等综合实训场景,其中园林林业温室大棚、园林工程实训工场、林业种菌场、中草药种植园、建筑景观模型中心等配置有科普教育及活动体验工位;君武森林公园、园林树木标本园、园林植物生态科普展馆、生态蝴蝶昆虫展馆和风景园林无人机应用基地配套有丰富的科普实物和图形图像资源;新建的图书馆配套的生态博物馆和广西珍贵树种木材展示室;校园道路绿化按照科普教育设计,建设了洋紫荆路、桂花路、铁冬青路、古柠檬路、罗汉松路、蒲葵路、龙眼路、蝴蝶果路等,所有的树种均悬挂了生态科普牌。学校君武森林公园开发科普面积5000多亩,森林空间独特,古松、古樟、古枫、古栲、古椎、古栎点缀水际,松阔混交林、枫樟杂灌林、生态复层林、种子园、各种试验林等苍劲翠绿,树风博古。公园内同时建有壮、瑶、侗、苗等多个民族文化展示馆,因此成为了柳州市林业生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3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科普功能规划与展示

3.1 生态科普功能规划思路

历史优久的校园生态规划是本土化与现代化、保护与建设、创新与传承等矛盾的交织点[2]。校园生态科普功能规划是林业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的重点内容,根据高校生态科普基地功能与景观要求,围绕建设区域及国家重点林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指标精神,突出林业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及产品的特色,结合学校整体资源与特色,校园共计开发近26个生态科普点,进行重点打造。

3.2 生态科普功能规划原则

(1)资源为本原则。遵循校园生态景观总体规划,密切学校生态科普资源基础,点线面有机结合,发掘科普教育资源特别是核心资源,形成学校开展生态科普活动的基质。

(2)专业体验原则。紧紧环抱学校专业建设与实践条件构建,通过产教融合共建共享、共推共用,打造协同式育人生态科普教育高地[3]。专业实训条件融入科普识别、科普体验、科普历练等内容,发挥专业实训基地链式情景空间的生态认知与操练功能。

(3)情境行知[4]原则。校园生态科普功能有两个面向:一方面重在面向在校生、区域中小学生、普通市民及中高职校际交流师生,为其提供休闲认知的科普场所;另一方面通过科普基地建设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教学素材以及在时空环境中保留优质自然生态种源与基因。

3.3 生态科普功能展示手法

3.3.1 发掘科普功能时效点做好规划布局

根据学校建设历史及资源特点,经过总体剖析认真筛选,整个校园共计开发近26个生态科普点,进行重点打造。这26个科普点涉及到植物生态科普、生态文化展示、珍贵树种培育、道路树种引进、阴生植物科普、水生植物科普、园林树木标本园、植物生态科普展馆、生态智慧藏馆、古建筑艺术基地、交通标识科普、休闲生态农业培育、中草药园、家具制作体验馆、大师工作室家园、林业育苗与菌场基地、森林动物昆虫展馆、生物技术花卉培育基地及古松阔混交林实验基地等。这些科普点分布于东西校区,可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媒体、文字等手段加以展示。

3.3.2 融合科普活动于专业实践增加体验乐趣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非常有特色,林业、园林、园艺、中草药、生态修复、建筑工程等类专业办学时间长,教学积累丰富,实训基地环境好,科普素材多,是优质的科普基础要素。比如君武森林公园分布有130多年的古马尾松林及非常成功的松阔混交林(松+樟树、松+稠木、松+栎类)以及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等试验种子林;再如园林类专业建设有园林树木标本园、植物生态科普展馆、园林温室育苗大棚、花卉培育区、盆景制作园、园林组合盆栽区、园林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园林工程实训工场、学生综合设计中心、园林无人机应用实训室及园林虚拟体验空间等,形成了从树木识别、素材积累、规划设计、项目施工、后续养护、作品展示等链式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成为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的示范。

3.3.3 集聚生态科普视角营建可感知能理解情境

生态科普活动对象特殊,过于专业的语言或解说难以满足基地体验者,因此必须通过可感知可理解的手法或途径展示科普功能,方能做好校园生态科普建设。实践中,以下几种方式效果明显:校园植物树种挂科普功能牌,温室菌室悬挂流程牌配方牌,模型施工场所标示出施工工序、操作技法及成果评价标准,动物昆虫标本装框后要有功能牌,珍稀名木古树必标产地及收集人,果蔬作物制件要有制作人与摄影人,草药类展品必须强调功能安全,模具类体验须突出成果审美与作品展示效果。比如林业温室栽培有石斛、墨兰等,现场就设置有石斛科普牌,标出科属种、种源地、采种规格等,同时制作培育流程牌、培育常见配方、石斛后续产品开发等;园林组合盆栽区则标示操作流程、安全警示、常用盆栽景石、盆器分类等级、盆栽后续管护方法等;园林喷泉实践区除施工工具外,标明了常见喷头、提水设备、管路设施、安装流程、防水技法、水池结构、现场配光等体验须知与技术规范。

3.3.4 着力景观植物科普特征主打植物生态品牌

(1)通过道路景观设计进行植物科普创作。例如经过规划建设成功打造了罗汉松路、铁冬青路、蝴蝶果路、天料木路、洋紫荆路等,正准备建设广西油杉路、红豆杉路、黄花梨路、桃花心路等。

(2)通过点面散点式集聚式进行景观建设。校园内有许多边角点、弯道处、建筑边,这些区域绿化科普植物,比如黄连木、枸骨木、朴树、榆树、青檀、石楠、红椎、樟树、光皮梾木、喙核桃、猴欢喜、香椿、野柿树、重阳木等。有条件之处可集聚式建设树木标本园,草药园、花木盆景园等专类园。

(3)通过森林式整体营建创新生态校园建设森林校园。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利用君武森林公园森林群落优势建设了柳州生态科普示范基地。这里树木构成种类丰富,林冠层次整齐,古树多,高大干直,分枝少,林地空间通透;部分大乔木老茎生花结果配有寄生植物;林下环境水润性强,有杂生灌木与阴生植物,栽有林下草药,如杜仲、枸骨、板兰根、两面针、千里光、野菊、五加皮、桂皮、鱼腥草、枸杞、首乌、薄荷、天麻、田七、土黄连等,形成生态科普圃地。

(4)通过植物要素综合应用营造新的生态体验。这是运用校园植物资源开展后续科普教育科普活动,比较容易的是建设植物科普展馆、植物标本馆等。经过展馆建设,布局植物标本、植物书签、植物饰件、中草药包、花艺花饰等制作。另外,可充分利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各个部分进行科普展示,并且与中国文化之诗之词融合,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植物还是景观创作要素,植物与园林其他要素如建筑、山石、水体、道路、雕塑等搭配会造型出许多园林艺术精品,同样能丰富生态科普景域。

(5)通过植物时间空间序列配置增进科普认识内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选择植物类型。春看竹、夏闹荷、秋品枫、冬赏杏(银杏),校园稀有古树繁茂、常绿落叶相间,藤条笼络,春嫩黄、夏深绿、秋有果、冬叶红。空间层次方面,在沿塘岸池坡采用层次性护坡种植,坡面层用铺地植物,如假俭草、龟背竹、肾蕨、蟛蜞菊等;水际采用乔木,如秋枫、木棉、柳树、桃花、油梨、水蒲桃等;临水际种植水生美人蕉、伞草、本地芦苇、荷花等;在岸坡上点种食用野菜,如白花菜、枸杞菜、黄花菜、马齿苋、板兰根、紫苏、薄荷等,既可作为食材,又能护坡,两全其美。

4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科普打造建议

4.1 校园开发生态科普功能应紧紧围绕专业建设与实训基地营建

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布局实质上是提供人才培养基础条件,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营建能反映出专业与课程实际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如果这些实践项目增加科普功能,对校内外学生及大众开放,并加以科普指导,就能充分展示其科普效益。如布局植物科普馆时,结合实训针对红豆杉就可进行这般展示:“采果(时节)→播种→发芽→长叶→小苗木→树木→开花→结果→种子收藏→功能”链式操作。

4.2 校园生态科普功能展示应采用可识别的符号与形式

生态科普内容的展示方法很多,但由于受众的差异,所采用的形式及展示符号应更容易识别和判读。例如,对于森林生态科普,就可以通过制作功能标识牌、流程牌、配方牌等来增强科普度。同理还可利用森林资源制作科普饰件、动植物标本、森林风光片、生态邮折、树叶书签、树根雕刻、小盆景、森林保健产品等。还可利用科普馆提供现场绘制森林风景画、电脑动画制作、森林摄影、森林花艺、设计创意比赛等。

4.3 校园生态科普功能可持续还要重视协同设计与语言技巧

生态科普协同设计主要是学校推进自身科普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校企间合作,通过共建共享打造生态考察科研基地。与地方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科研站点,共建科研型森林生态环境研究基地,开展森林知识学术讲座、森林生态教育、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森林生态论坛等[5]。

要重视森林生态文化讲解与导游[6]。挖掘林业生态资源特色,展现森林美学,透过人文传说,将林业生态基础元素,如森林群落构成、特征、植物组成、境像意象融入到导游文化解说中。

5 结语

在高校内结合自身资源类型及资源优势布局生态科普景观,开发生态科普教育活动,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人居环境建构的需要,也是突出学校在优美生态基质建设中的时代初心。通过生态科普功能打造,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与符号展示科普内容,并融合于学校专业发展与校园景观生态规划之中[7],经过点线面及各节点布局,特别是科普行为、科普符号、科普语言等共建协同推进[8],学校就能添加人才培养的生态基面与元素。

猜你喜欢
科普校园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科普达人养成记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