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探讨以及对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2021-11-30 03:43李园林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定义人类资源

李园林

(射阳生态环境局沿海分局,江苏 盐城 224300)

1 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定义

生态,顾名思义,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它们周围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由生物因子(如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等)和非生物环境(如岩石种类、气候、水)组成。从是否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角度鉴定,生态分为人为部分和自然部分。需要着重强调的是,“生态”和我们通常定义所述的“生态环境”在国际上的说法各不相同。但在国内,最早提出“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在1953年版的《植物生态学》中[1],虽然当时学术界对这一说法存在很大争议,但“生态环境”的概念已在生态学领域被广泛应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某种意义上的概念和定义的界限十分模糊,很多人都会将这二者混淆使用。从科学的定义维度出发,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环境的定义范畴较广。各种由天然因素组成的个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要达到生态环境的级别,必须由一定的生态关系构成,在科学的定义范畴内,生态环境的组成相比于自然环境要复杂,组成架构不仅仅是非生物因素。因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属于从属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

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常强调的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存在是得天独厚的。从专业角度分析,没有被人类活动所影响而存在的资源被称之为自然资源。从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自然”和“资源”两重含义。其中,“自然”是指不受外界影响而存在的物质,与之所不同的是,“资源”所体现的是对人类的价值属性,这其中包括社会价值[2]和商品价值[3]。

环境,通常情况下是指自然环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抛开人为因素的影响,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在自然环境的涵盖范围之内。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自然环境通常是指地球环境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比如高原上的雪和树木,因为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因此,环境的范畴很广,不仅包括我们熟悉的自然环境,还包含人类生活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政治等环境。

2 国内外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关注焦点

根据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国内外的调查研究显示,三者之间的界限很模糊,既紧密相连,但各自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生态环境领域是指,在没有大型的自然灾害和程度较为剧烈的人类干扰影响的前提下,在某种程度上,生物和其所处环境之间存在着“自然”状态下的平衡,较小的动态差异则会通过自身的相关机制调整过来。所以,生态关注的重点在于平衡。

自然资源,是一种有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其包含在自然环境中。一般来讲,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环境的一种,只是定义的角度不同,但本质上是同一对象。在自然资源领域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在于资源的不可再生以及枯竭问题,且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利用)。因此,自然资源关注的是“数量”。

在自然环境方面,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是退化的问题,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目前迫切需要的,其核心是“质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在于自然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说,矿物质、氧气和水等都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主要自然资源,从另外一种研究角度来看,就变成了矿藏环境、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环境。综上所述,环境是包含自然资源,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研究自然资源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这一重要的关键点。

3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究

环境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其包含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生态强调的是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人为和自然等方面。而自然资源是指有价值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与此同时一切自然事物都归属于自然环境。

从价值属性方面划分,自然资源归属于自然环境,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既包含了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也包含了没有或有潜在价值的自然资源。然而对于一些非生物的相关资源,比如说矿藏、边界线等,是不属于生态环境的范畴内的。

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的划分其主要依据在于是否有生物相关性、是否对人类有价值和是否自然的,以此来区分三者的定义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广,从小的局部到全球的多领域空间,都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且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4]。我国受人类影响程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与之相对应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范畴也在扩大,因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保证自然生态环境不被持续影响和破坏的重要举措。

4 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

(1)在实际工作中,生态环境管理调查研究要包含自然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匮乏。由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紧密地联系,即生态环境应包含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因此,除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和平衡状况之外,还应关注自然环境的恢复措施和质量退化以及自然资源数量的枯竭等问题。所以,生态环境部门不应只进行生态环境监督和监测,还应加强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相关性研究。

(2)建议相关部门采用“资源环境”进行表述,减少因表述不明导致政策下达和执行有误的现象出现,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障。且在当前的自然资源管理中,建议相关部门采取“资源环境”代替原有表述,比如说如大气资源环境、火山资源环境和高原资源环境。

(3)要拓宽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效益影响评价的范围,其包括对生态环境管理的全面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了破坏。因此,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律来惩治这类不良的社会行为且力度非常大。为了促进生态平衡,进一步探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显得意义重大,特别是针对包含生态环境管理的消极影响。由于目前采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部分是针对人类生产活动所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和房屋建筑行业等方面的影响,且对于退湿造林等一些给社会带来很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态治理活动,人们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强调的是正面作用,却忽略了其负面的影响。实际上,虽然确实在很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但是由于结构简单、树木品种单一等问题,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森林生态应有的效果。

(4)要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在实际工作中,要贯彻落实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环境质量标准等文件的实施,加大对排污许可手续办理的检查力度,督促排污单位依法排污、持证排污,严禁超总量、超标排放污染物。因此,生态环境管理的重点在督查指导,且要建立针对生态红线管控区和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机制,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生态红线管控区和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生态建设和生态评价的分类管理工作,保证生态环境监管人员工作的高效执行,以此有力推动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5)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快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同时,还要建立导向明确、奖惩分明以及可动态调整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且相关部门还要依据财政部门印发的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制定出本地区以及相关区域的动态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支付的相关实施细则,加大力度推进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相关政绩体系的改革优化。鼓励地区之间的帮助机制,可采取相适应的资金援助形式和措施,比如定向支援、资金补助、对口补助等,对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进行补偿性保护。

5 结论

(1)为了降低因自然资源管理中的表述不明导致政策下达和执行有误,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议相关部门采取“资源环境”代替原有表述。

(2)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关注的问题、视角以及需求不同,依次为复原、节省和保护;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分别为退化、枯竭和破坏;关注的视角为平衡状态、数量和质量;生态环境的平衡状态只有在不被人为活动强烈干扰下才会“自然”客观地存在。

(3)根据是否生物相关性、是否自然以及是否有价值三个方面,本文对三者关系判别进行了研究。结合三个概念的关注点差异以及重叠部分,为了有效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所以在研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平衡时,应涵盖自然资源的枯竭问题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以及退化问题。

猜你喜欢
定义人类资源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定义“风格”
人类第一杀手
我给资源分分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